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4&ZD016)

作品数:66 被引量:379H指数:11
相关作者:虞崇胜叶长茂刘海涛李艳丽佟德志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广东教育学院南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2篇政治法律
  • 3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3篇政治
  • 22篇民主
  • 13篇政治文明
  • 11篇主义
  • 10篇政治发展
  • 10篇社会主义
  • 8篇主政
  • 8篇民主政治
  • 6篇中国政治
  • 6篇人民
  • 5篇政治制度
  • 4篇政府
  • 4篇政治体制
  • 4篇中国式民主
  • 4篇协商
  • 4篇民主制
  • 4篇民主制度
  • 4篇经济发展
  • 4篇公民
  • 4篇法治

机构

  • 49篇武汉大学
  • 8篇广东教育学院
  • 4篇南昌大学
  • 3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苏州科技学院
  • 2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东莞理工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三峡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新疆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江西省委党校

作者

  • 49篇虞崇胜
  • 9篇叶长茂
  • 4篇刘海涛
  • 3篇李永洪
  • 3篇佟德志
  • 3篇李艳丽
  • 3篇王洪树
  • 2篇孙龙桦
  • 2篇张星
  • 2篇何士青
  • 2篇黄毅峰
  • 2篇高钟
  • 1篇郭小安
  • 1篇陈文新
  • 1篇徐汉军
  • 1篇李海新
  • 1篇舒刚
  • 1篇李光宽
  • 1篇刘明君
  • 1篇杨刻俭

传媒

  • 6篇学习论坛
  • 5篇江汉论坛
  • 4篇探索
  • 3篇武汉大学学报...
  • 3篇云南行政学院...
  • 3篇长白学刊
  • 3篇理论探讨
  • 3篇行政论坛
  • 2篇湖北社会科学
  • 2篇学习与实践
  • 2篇探索与争鸣
  • 2篇中共福建省委...
  • 2篇南昌大学学报...
  • 2篇北京行政学院...
  • 2篇上海市社会主...
  • 1篇理论前沿
  • 1篇政治学研究
  • 1篇天津行政学院...
  • 1篇东南学术
  • 1篇理论导刊

年份

  • 4篇2012
  • 11篇2011
  • 10篇2010
  • 12篇2009
  • 5篇2008
  • 8篇2007
  • 9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对称性政党制度视域下的参政党建设被引量:5
2011年
所谓非对称性政党制度,是指一国内不同政党并非是势均力敌,也不是轮流执政,而是各安其位、各得其所、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不同政党的地位和作用呈现出非对称性状态。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可以称之为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制度优势就在于其非对称性。在中国非对称性政党制度中,参政党以其特有的存在方式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占据着特殊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就必须加强参政党建设。无论从中国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的理论逻辑抑或是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来考察,参政党建设都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虞崇胜
关键词:参政党建设政治文明
中国现有政治体制的价值与激进改革的风险被引量:1
2009年
中国现有政治体制能够履行必要的政治功能,对社会价值和资源进行权威性的分配,满足了一个转型社会对于法律、制度和秩序的基本需求。这种经历了与环境的长期磨合而形成的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如果选择激进的政治改革道路,将会破坏原有的权威模式和政治秩序,切断制度进化的连续过程,使整个社会陷入冲突连绵的混乱状态。现有政治体制的民主化转型应该通过渐进改革的方式进行。
叶长茂
关键词:政治发展激进改革政治风险
实现转型期中国政治文化的内在平衡被引量:6
2007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而政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要实现并保持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政治和谐,就必须构建与中国政治结构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的和谐。当前中国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政治文化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格局,除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外,还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外来西方政治文化这两种主要的政治亚文化。只要充分认识到政治文化本身变迁的规律,通过不同政治文化之间的互动,就能够实现政治文化系统内的积极与消极、理智与情感、共识与分歧的平衡,推进政治文化的内在和谐,进而为转型期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动力。
虞崇胜李艳丽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亚文化
民主技术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09年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在建设和发展。而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除了要重视民主价值理念的积极构建和民主制度的改革完善之外,还应重视民主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科学的民主技术不仅是民主价值、民主制度的技术支撑,而且还是提高执政合法性和政府管理有效性,形成稳定有序的政治秩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培养现代公民的有效手段和工具。
虞崇胜李永洪
关键词:民主技术民主政治民主价值民主制度
政治体制创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被引量:11
2006年
现代化的中期,往往也是一个国家的矛盾多发阶段。为了消融矛盾和避免体制的衰败,要求以创新的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的发展。而基于对人的理性的辩证分析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所面临的外部挑战和内在动力,政治体制创新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
虞崇胜王洪树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体制创新政治制度文明
政治文明视野中的“真理”问题被引量:1
2008年
"真理"是一个哲学范畴,但更是一个有着广泛意义的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图腾。社会原生态的思想文化生活中经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着这个符号与范畴。政治生活也不例外。政治在不同维度、不同理路上同"真理"概念相关联,其中最突出的是"真理"作为话语权力象征符号,或是作为民主政治模式的参照项与超越物。当然,真理观与真理信念经历了从古代到现当代的嬗变,这一过程同政治文明的推进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虞崇胜李光宽
关键词:真理政治权力政治文明
“推力”、“拉力”之外更需“助力”——中国农民工市民化之历史蜕变途径浅探被引量:5
2006年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农村之“推力”与城市之“拉力”下,进入城市,他们能否完成由农民到市民的历史蜕变,是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由于后发展国家政府导向的前瞻性与我国的国情及时代之要求,我们不能走西方国家的自然转化之路,只能发挥后发优势,由政府与社会对此历史进程加以“助力”,使之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完成此历史蜕变。
高钟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
共识民主:中国式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与发展向度被引量:6
2011年
共识民主是一种新兴的民主形式,具有宽容性、广泛性、互惠性和共存性等诸多特点。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共识民主在中国有着丰厚的政治资源和社会土壤。首先,中国社会主义本质与共识民主具有圆融相通之处;其次,中国式民主制度反映了共识民主的基本要求;第三,中国式民主的形式和过程体现了共识民主的基本精神。因此,完全可以说,在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共识民主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正日益成为中国式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共识民主的制度优势和独特作用,使之成为中国式民主发展的指导原则和重要向度。
虞崇胜孙龙桦
关键词:共识民主中国式民主发展向度
跳出政府能力跛脚式发展的怪圈——基于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关系的视角被引量:1
2010年
政府能力是政府把国家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与政治调控能力两个方面。有效的政府必定是两大能力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政府,而低能政府或失败政府则是两大能力一强一弱,表现为跛脚式发展的政府。相对于改革开放以前,当下中国政府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跳出跛脚式发展的怪圈,具体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强,而政治调控能力有所不足,近年来多发的群体性事件直接考验着中国政府能力。因此,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的中国政府,必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与政治调控能力的大体平衡,尽快跳出跛脚式发展的怪圈,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虞崇胜黄毅峰
关键词:政府能力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制度性精华被引量:4
2006年
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治国传统和治国经验的国家。自古以来,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对治国理论和和治国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带有浓厚东方色彩的治国之道,其中的制度性精华特别值得珍视。挖掘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性精华,剔除其人治性糟粕,既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虞崇胜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