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976076) 作品数:15 被引量:28 H指数:3 相关作者: 李明时 鲁墨弘 单玉华 朱建军 张东宝 更多>> 相关机构: 常州大学 江苏工业学院 南通海迪化工有限公司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化学工程 理学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更多>>
介孔碳负载钌催化癸二酸选择性加氢制备10-羟基癸酸 被引量:2 2013年 以Ru-Sn/MC为催化剂,研究癸二酸为液相催化加氢制备10-羟基癸酸反应工艺。结果表明,以水为溶剂,癸二酸水溶液浓度1.0%,催化剂用量为癸二酸质量的10%,NaOH与癸二酸摩尔比为0.5∶1,反应压力为5MPa,反应温度为230℃。在优化工艺条件下,癸二酸的转化率为84.8%,10-羟基癸酸的选择性为66.4%。 郭祥祥 施阳 李明时 鲁墨弘关键词:癸二酸 催化加氢 Ag-Pd/C催化四氯化碳液相加氢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4 2010年 制备了Ru-Pd/C,Fe-Pd/C,Ni-Pd/C,Cu-Pd/C和Ag-Pd/C催化剂,并考察了它们对四氯化碳液相加氢脱氯成氯仿的反应性能,重点考察了Ag/Pd摩尔比对Ag-Pd/C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考察的催化剂中,Ag加入到Pd/C可有效抑制副产物甲烷的生成,显著提高氯仿的选择性。在Ag-Pd/C(2:1)催化剂上四氯化碳转化率为100%时,氯仿选择性高达97%。在Ag-Pd合金催化剂中,Ag可能主要起断裂C-Cl键的作用,而Pd主要提供加氢所需的活化H原子。溶剂对Ag-Pd/C催化剂四氯化碳液相加氢脱氯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有重要的影响,四氯化碳液相加氢生成CHCl3和CH2Cl2的反应在甲醇溶剂中是平行反应,而在正庚烷溶剂中则是连串反应。 孙建芝 张东宝 鲁墨弘 李明时 单玉华 朱建军关键词:四氯化碳 加氢脱氯 摩尔比 溶剂 Pd和甲醛对Ag/C催化四氯化碳原位液相加氢脱氯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13年 采用100mL反应釜,在N2存在条件下,研究了Ag/C催化剂催化CCl4液相原位加氢脱氯反应,考察了助催化剂Pd以及助剂甲醛溶液对CCl4原位催化转化反应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并结合XRD、XPS表征技术分析了甲醛自身分解反应。结果表明,助催化剂Pd可以提高Ag/C催化剂的活性,以n(Pd)/n(Ag)为0.03的Pd-Ag/C催化剂的活性最高;但对产物CH2Cl2和CHCl3的选择性没有影响,二者选择性之比仍维持在6/4。甲醛的加入明显提高Ag/C催化剂上CCl4的转化率,同时也改变了产物分布;反应4h,CCl4转化率和CH2Cl2选择性均达到90%。甲醛主要起促进Ag/C催化剂表面Ag-Cl物种还原为Ag的作用。 周秀莲 鲁墨弘 朱劼 李明时 单玉华 朱建军关键词:AG PD 甲醛 对苯二胺加氢制备1,4-环己二胺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5 2012年 研究了负载型Ru/介孔碳催化剂在对苯二胺加氢制备1,4-环己二胺反应的催化性能,包括催化剂载体预处理、反应温度、压力、助剂以及原料浓度等对反应的影响,并考察了Ru/介孔碳催化剂的循环套用性能。结果表明,以盐酸处理过的介孔碳为载体的负载钌催化剂对该反应具有较高催化性能。最佳工艺条件为:以盐酸处理介孔碳为载体的10%Ru/MC催化剂,异丙醇为溶剂,LiOH为助剂,反应温度120℃,压力8 MPa;在此条件下对苯二胺的转化率为100%,1,4-环己二胺的选择性高达92%以上,产物反顺比35∶65。 林雪 李明时 鲁墨弘 单玉华 朱建军关键词:对苯二胺 介孔碳 催化加氢 新型DFL加氢精制脱硫催化剂的表征及活性评价 被引量:1 2010年 介绍了新型DFL加氢精制脱硫催化剂的实验室表征和评价情况。采用BET,XRD,FTIR,SEM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新型DFL型催化剂具有中孔结构,平均孔径9 nm;金属组分Mo在载体中均匀分散,而金属Ni和W在载体中呈蛋壳型富集,即在催化剂颗粒表层0.2 mm深度内富集;酸中心以L酸为主,B酸相对较低,总酸量适中。该催化剂在反应温度300℃、反应压力3.0 MPa的较温和条件下,对焦化汽油加氢脱硫率高达99.8%。 于冉 罗继刚 李明时 鲁墨弘关键词:加氢精制 催化剂 脱硫 介孔钯碳催化液相加氢制备4,4′-二氨基二苯乙烯-2,2′-二磺酸酸 被引量:2 2012年 以介孔碳负载钯(Pd/MC)为催化剂,研究4,4′-二硝基二苯乙烯-2,2′-二磺酸(DNS酸)液相催化加氢制备4,4′-二氨基二苯乙烯-2,2′-二磺酸(DSD酸)反应工艺。结果表明,在蒸馏水为溶剂,催化剂活性组分的负载量为5%,催化剂为原料质量的0.2%,原料质量浓度为175g/L,温度为60℃,压力为1MPa条件下,DNS酸的转化率达100%,DSD酸的纯度为99.46%,收率可达98%以上。 刘明 李明时 鲁墨弘介孔碳负载铂催化2,2′-二氯氢化偶氮苯的清洁合成 被引量:3 2012年 2,2′-二氯氢化偶氮苯(DHB)是合成3,3′-二氯联苯胺(DCB)的中间体。以邻硝基氯苯为原料,在碱性环境下以3%Pt/介孔碳(MC)为催化剂,通过加氢偶联的方法合成DHB。实验考察了助剂、温度、压力、NaOH溶液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并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较佳的工艺条件。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反应温度为65℃,压力为0.5MPa),DHB的收率可达95.7%。 李波 李明时 鲁墨弘关键词:邻硝基氯苯 催化加氢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Citral over a Carbon-titania Composite Supported Palladium Catalyst 2011年 A novel carbon-titania composite material, C/TiO2, has been prepared by growing carbon nanofibers (CNFs) on TiO2 surface via methane decomposition using Ni-Cu as a catalyst. The C/TiO2 was used for preparing supported palladium catalyst, Pd/C/TiO2. The support and Pd/C/TiO2 catalyst were characterized by BET, SEM, XRD and TG-DTG. Its catalytic performance was evaluated in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citral to citronellal,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activated carbon supported Pd catalyst. It was found that the Pd/C/TiO2 catalyst contains 97% of mesopores. And it exhibited 88% of selectivity to citronellal at citral conversion of 90% in citral hydrogenation, 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activated carbon supported Pd catalyst. This result may be attributed to elimination of internal diffusion limitations, which were significant in activated carbon supported Pd catalyst, due to its microporous structure. 朱劼 鲁墨弘 李明时 朱建军 单玉华关键词:HYDROGENATION CITRAL Pt-Cu/SiO_2对四氯化碳脱氯制四氯乙烯与甲烷氯化耦合反应的催化性能 被引量:1 2010年 研究了甲烷作为氢源与四氯化碳的耦合反应。考察了Cu/SiO2、Pt/SiO2和Pt-Cu/SiO2催化剂对四氯化碳脱氯与甲烷氯化耦合反应的催化性能,以及Pt/Cu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Cu/SiO2催化剂对四氯化碳脱氯反应活性较高,其初始转化率为14.6%,而对甲烷氯化反应活性较低,转化率为1.7%;Pt/SiO2催化剂对甲烷氯化反应有较高活性,初始转化率5.37%,而对四氯化碳脱氯活性较低,转化率为13.4%;1%Pt-2%Cu/SiO2双金属催化剂对四氯化碳脱氯与甲烷氯化耦合反应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四氯乙烯选择性接近100%。 石小玉 张东宝 李明时 鲁墨弘 朱建军 单玉华关键词:四氯化碳 脱氯 微量TiO_2对Ni/SiO_2催化剂催化顺酐加氢制γ-丁内酯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分别制备了Ni/SiO2和含TiO2的Ni/SiO2催化剂,采用XRD、TPR、XPS、N2吸附-脱附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将催化剂应用于顺酐液相加氢制γ-丁内酯反应中,考察了Ni含量、TiO2添加量、催化剂还原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i/SiO2催化剂对顺酐液相加氢制γ-丁内酯反应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γ-丁内酯选择性很高;Ni/SiO2添加微量助剂TiO2,可以提高该反应的γ-丁内酯选择性。推测可能是由于TiO2促进了催化剂的还原,产生更多的活性中心,并且在400℃还原时,Ni和TiO2之间产生了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效应),TiO2富集到Ni的表面,将电子转移到Ni上,产生了更多有利于吸附羰基的活性中心,从而提高了γ-丁内酯选择性。 鲁墨弘 高松松 李明时 朱建军 单玉华关键词:顺酐 Γ-丁内酯 TI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