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09DFB20540)

作品数:7 被引量:82H指数:6
相关作者:徐祥德施晓晖陈渭民陈宏尧杨湘婧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感热
  • 1篇低云
  • 1篇低云量
  • 1篇地表
  • 1篇地表能量
  • 1篇东南
  • 1篇东南部
  • 1篇冬季积雪
  • 1篇对流层
  • 1篇蓄水
  • 1篇雪深
  • 1篇亚洲季风
  • 1篇亚洲季风区
  • 1篇一氧化碳
  • 1篇云量
  • 1篇三峡库区
  • 1篇三峡水库
  • 1篇神经网

机构

  • 5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云南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天津市气象局

作者

  • 5篇徐祥德
  • 3篇施晓晖
  • 2篇陈渭民
  • 1篇储凌
  • 1篇张宏升
  • 1篇蔡雯悦
  • 1篇张乐坚
  • 1篇张胜军
  • 1篇马舒庆
  • 1篇吴彬贵
  • 1篇孙绩华
  • 1篇解以扬
  • 1篇杨湘婧
  • 1篇陈宏尧
  • 1篇陈斌

传媒

  • 3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三峡库区来水流量与长江流域上游前期降水的关系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较为准确地预估三峡库区9月份来水流量,对于安全而有效地完成三峡水库蓄水任务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三峡库区9月的来水流量与长江流域(Yangtze River Valley,YRV)上游大多数气象站点的8月降水量有显著的正相关,据此定义了影响三峡库区来水流量的长江流域上游前期降水关键区。计算关键区内各气象站点8月降水量的算术平均值,并对比其与三峡库区9月三峡库区来水流量的年际变化,发现两者的变化较为一致,同样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长江流域上游前期降水关键区的8月降水量可以作为预估9月三峡库区来水流量的一个重要因子,这可以为三峡水库蓄水计划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还分析了相应的大气环流背景,发现三峡库区来水流量的多少与大气环流的变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即三峡库区来水流量偏少的年份,天气形势及水汽输送等因素都不利于降水过程的发生,进而可能导致三峡库区后期的来水流量偏少;相反地,在三峡库区来水流量高值年,天气形势和水汽输送都有利于降水过程的发生,使后期三峡库区来水流量偏多。
施晓晖徐祥德
关键词:三峡水库蓄水降水
利用卫星大气成分资料分析夏季亚洲季风区平流层-对流层输送特征被引量:6
2011年
首先利用臭氧探空资料验证了Aura-MLS卫星反演臭氧产品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可信度,然后基于2005年和2006年夏季的数据产品确定了亚洲季风区夏季对流层向平流层的输送通道。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中,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浓度散点分布大体上呈现出典型的"L"型分布,夏季季节内变化反相关特征表现最明显的高度位于150 hPa附近。从时间变化上看,7月份相关系数最大,说明该月份对流层-平流层物质交换最为强烈。100 hPa高度位于对流层顶高度以上,具有对流层特性的大气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侧、孟加拉湾、印度半岛、阿拉伯海以及阿拉伯半岛等区域上空,说明该区域可能是亚洲季风区夏季对流层向平流层物质输送的一个主要通道。
陈斌施晓晖徐祥德张胜军
关键词:亚洲季风区臭氧一氧化碳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关键区视热源特征与中国西南春旱的联系被引量:33
2012年
利用1955-2010年地面气象站积雪深度、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相关,异常指数与相关矢等计算方法,对2010年西南春旱区域性特征、青藏高原积雪视热源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了西南春旱典型区域,获得了影响西南地区春季降水的青藏高原积雪视热源关键区。对高原积雪关键区积雪深度与该区域大气视热源的相关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青藏高原积雪关键区2月的视热源代表性最好。重点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关键区2月大气视热源与后期西南严重春旱区降水的异常指数年际变化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关键区积雪浅、整层大气视热源偏高,有利于西南地区春季出现干燥的偏北气流,导致我国西南地区春雨异常偏少。青藏高原积雪关键区视热源对我国西南春旱预测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过霁冰徐祥德施晓晖徐杰
关键词:青藏高原积雪深度视热源
青藏高原东南部云状况与地表能量收支结构被引量:11
2012年
采用不同区域边界层综合观测系统,从地表能量收支平衡的视角,探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能量平衡各分量结构特征,进一步认识云状况对能量平衡分量的影响问题。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大理、林芝、温江各站地表通量感热、潜热与有效能源两项相关特征明显,即存在能量闭合基本特征,但能量收支仍存在不闭合离散现象,尤其随着近地层地表通量与有效能源的增大,其非闭合特征更加明显。青藏高原东南部(大理、林芝)春、夏季低云量与感热呈显著负相关,潜热则呈不确定特征。对于春季低云量与感热相关性,高原东南部(大理、林芝)远比四川盆地(温江)相关更为显著,高原区域低云量对上述近地层"能量收支"起"冷却"作用,且低云量与向下长波辐射呈显著的正相关,此研究结果描述了低云量对陆面辐射强迫的"加热"反馈效应,即高原区域低云量状况亦可用边界层通量塔向下长波辐射量来间接表征。观测分析结果亦表明平原该站低云量对向下长波辐射影响远不如高原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区域与低云量有关的向下长波辐射高值区可能是出现近太阳常数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蔡雯悦徐祥德孙绩华
关键词:青藏高原感热
L波段探空高分辨率廓线中近地层信息分析及相关模型被引量:15
2011年
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的更新换代,提高了大气探测精度,L波段"秒级"数据为垂直高分辨率廓线探测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气象要素再分析的基础平台。为了探讨L波段探空垂直高分辨数据应用的可行性,考虑到用于对比分析的其他观测系统获取"秒级""高时间密度"同步观测数据的设备条件,本文重点选用了JICA(中日气象灾害合作研究中心项目)PBL(行星边界层)通量铁塔梯度观测系统来进行对比分析,并构造L波段探空再分析与通量铁塔近地层气象信息相关模型。研究结果表明,L波段探空垂直高分辨率廓线近地层数据能够较好地描述大气边界层内近地层温、湿、压;所建立的温、湿、压模型具有推算PBL铁塔近地层的温、湿、压的可行性。研究结论可为L波段高分辨率垂直廓线再分析平台及其对大气结构描述可行性提供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基础。基于L波段高分辨率垂直廓线再分析信息平台的构造,将有助于开发全国L波段探空在数值模式应用方面的潜力,推进探空垂直高分辨信息在数值模式同化系统中新技术的发展。
杨湘婧徐祥德陈宏尧马舒庆陈渭民
关键词:近地层误差分析
秋季天津城区雾中风速、温度和湿度的湍流统计特征被引量:10
2013年
利用气象铁塔湍流观测、能见度仪、自动气象站以及其他气象资料,分析了天津城区秋季雾天气过程中低层大气层结演变及温度、湿度和风速湍流统计特征。结果表明,不稳定层结条件下,下垫面温度、湿度均一化标准差随稳定度程度加强而呈减弱趋势,数值显著高于Kansas草原及农田下垫面,变化规律不能用经典湍流相似性理论描述;而风速归一化标准差数值随稳定度的变化符合近地面经典湍流相似性理论,中性层结条件下的各方向风速归一化标准差分别为2.5,1.9和1.2。稳定层结条件下,温度和湿度均一化标准差离散,风速没有明显的离散。另外,城区浓雾过程中,大气层结由雾前的强稳定转为雾中的偏中性层结,雾形成前,稳定度数值集中在-10~10之间;雾期间,在-2~2之间变化,变化范围较窄;雾消散后,在-5~10之间变化。
吴彬贵王兆宇解以扬张宏升
关键词:大气湍流城市边界层
人工神经网络在感热通量计算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2年
感热通量计算方法的研究是边界层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基于中日JICA计划项目中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温江站的边界层铁塔观测资料初步研究了使用人工神经网络(ANN)计算边界层感热通量的方法,并将ANN和经验公式法计算得到的感热通量分别和真值作相关和误差分析。对2009年4月和5月的两个个例研究的结果表明:ANN计算结果和真值的相关性都高于经验公式法且趋势变化和真值更加吻合,ANN计算的2009年4月的感热通量与真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稍大于经验公式法,但2009年5月的RMSE明显小于经验公式法。
储凌张乐坚陈渭民
关键词:感热通量人工神经网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