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7AA027Z439)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凯伦刘成珪郭兴蓬李源程龙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医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液相
  • 4篇血液相容性
  • 4篇相容性
  • 3篇自组装
  • 3篇肝素
  • 3篇
  • 2篇钛表面
  • 1篇多层膜
  • 1篇体外
  • 1篇体外细胞相容...
  • 1篇装载
  • 1篇自组装多层膜
  • 1篇钛合金
  • 1篇钛合金表面
  • 1篇细胞
  • 1篇细胞相容性
  • 1篇米粒
  • 1篇纳米粒
  • 1篇静电
  • 1篇静电自组装

机构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作者

  • 5篇张凯伦
  • 3篇刘成珪
  • 2篇程龙
  • 2篇汪洋
  • 2篇叶巍
  • 2篇李源
  • 2篇郭兴蓬
  • 2篇魏战杰
  • 1篇谢艾妮
  • 1篇凡建平
  • 1篇王永生
  • 1篇孟刘坤
  • 1篇黄晓帆
  • 1篇伏鹏
  • 1篇曹建军

传媒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肽/肝素复合涂层在钛表面改性的研究
2014年
目的 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钛表面构建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肽/肝素复合涂层,提高其血液相容性,探讨该技术在人工材料表面改性领域的应用前景.方法 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预处理的钛试件表面构建RGD肽/肝素复合涂层;对钛表面涂层进行物理表征分析,评价其体内外血液相容性.结果 RGD肽/肝素复合涂层的体外溶血率为0.76%,该涂层可延长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到(24.5±0.6)s,减少纤维蛋白原的吸附,减少血小板的黏附与激活,体内动物实验证实该涂层可减少表面血栓形成.结论 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形成的RGD肽/肝素复合涂层血液相容性高,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化钛表面.
刘成珪叶巍魏战杰汪洋张凯伦
关键词:肝素自组装血液相容性
RGD肽自组装多层膜修饰钛表面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钛表面构建RGD肽(Arg-Gly-Asp Peptides)多层膜,评价其血液相容性,探讨该技术在医用金属表面改性领域内的应用前景。方法采用氢氧化钠(NaOH)预先处理钛试件,获得多孔、负电荷的钛表面,吸附一层正电荷的聚乙烯亚胺,然后多次交替吸附RGD肽,形成RGD肽的多层膜结构。通过对该涂层进行物理表征测定及体外血液相容性检测,评价其血液相容性。结果 RGD肽自组装多层膜表面水接触角为78.21±1.98°,体外溶血率为0.76%,该涂层还可有效延长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至(15.1±0.2)s,并且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的粘附与激活。结论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形成的RGD肽涂层血液相容性高,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化钛表面,显示了其在医用金属表面改性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叶巍汪洋魏战杰黄晓帆张凯伦刘成珪
关键词:RGD肽层层自组装血液相容性
钛表面聚吡咯涂层的体外及体内血液相容性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评价钛表面聚吡咯涂层的体外及体内血液相容性,探讨其在人工心血管装置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电化学合成方法在钛表面制备聚吡咯涂层,首先对该涂层表征及与钛基底之间的结合强度进行测定,然后进行体外溶血实验、动态凝血实验、凝血时间测定、血小板粘附实验、补体激活实验和兔颈总动脉腔内植入实验,评价其体外和体内血液相容性,以未涂层的钛或(和)聚四氟乙烯作平行对照。结果钛表面聚吡咯涂层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且与人血液高度相容;其体外血液相容性与聚四氟乙烯相当,且体外和体内血液相容性优于钛。结论经聚吡咯涂层后的钛其体内及体外血液相容性均得到显著改善,显示了在人工心血管装置上的应用前景。
刘成珪谢艾妮凡建平伏鹏孟刘坤郭兴蓬张凯伦
关键词:血液相容性
装载肝素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细胞相容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采用双次乳化法制备装载有肝素的PLGA纳米粒,并评价其体外缓释性能和细胞相容性。方法①使用双次乳化法制备PLGA-肝素纳米粒(PLGA-Hep NPs);②对PLGA-Hep纳米粒进行理化分析和体外缓释效果评价,主要指标有:纳米粒径分析、表面形态观察,测定药物载药量和绘制体外缓释曲线等;③采用细胞增殖实验评价PLGA-Hep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结果①所制备的PLGA-Hep纳米粒呈球形,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和肝素载药量与初始肝素投入量相关,当肝素投入量为100mg时,粒径平均大小为(184.8±3.0)nm,Zeta电位为(-20.24±0.83)mV,1mg PLGA-Hep纳米粒装载(48.7±2.3)μg肝素;②体外缓释试验提示:突释阶段肝素释放率在24h内达(26.6±2.8)%,缓释阶段纳米粒可稳定释放,在14d时释放达(54.9±1.9)%;③细胞增殖实验提示PLGA-Hep纳米粒对细胞体外生长无不良影响,细胞相容性好。结论采用双次乳化法制备的PLGA-Hep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缓释效应和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显示了PLGA纳米粒在药物缓释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曹建军李源程龙张凯伦
关键词:缓释PLGA纳米粒肝素细胞相容性
钛合金表面聚乙烯亚胺/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的体外和体内血液相容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利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在钛合金表面涂层聚电解质多层膜,评价其体外和体内血液相容性,探讨该技术在医用金属表面改性领域内的应用前景。方法利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制备以肝素为最外层的聚乙烯亚胺/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并对该聚电解质多层膜进行物理表征分析,再进行体外溶血实验、凝血时间测定、蛋白吸附实验、血小板粘附实验和兔颈动脉腔内植入实验,对其进行血液相容性评价,与裸钛合金和(或)膨体聚四氟乙烯作平行对照。结果钛合金表面聚乙烯亚胺/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的体外溶血率为0.690%,该涂层可以延长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到(51.33±2.87)s,减少白蛋白的吸附量,尤其减少纤维蛋白原的吸附量,并且减少血小板的粘附与激活;体内动物实验中进一步证实聚乙烯亚胺/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可以有效地减少材料表面血栓的形成。结论聚乙烯亚胺/肝素聚电解质多层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化膜,可以使钛合金的血液相容性得到显著改善,显示了静电自组装技术在医用金属表面改性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李源程龙王永生刘成珪郭兴蓬张凯伦
关键词:钛合金肝素血液相容性静电自组装表面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