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K50B07)

作品数:23 被引量:391H指数:14
相关作者:徐伟史培军葛怡辜智慧陈磊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0篇灾害
  • 4篇自然灾害
  • 3篇台风
  • 3篇台风灾害
  • 3篇风险评估
  • 3篇风灾
  • 2篇地理信息
  • 2篇地理信息系统
  • 2篇信息系统
  • 2篇灾害风险
  • 2篇致灾因子
  • 2篇数据场
  • 2篇水灾
  • 2篇恢复力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冬季降水
  • 1篇信息系统设计...
  • 1篇汛期
  • 1篇汛期暴雨
  • 1篇遥感

机构

  • 15篇北京师范大学
  • 8篇教育部
  • 7篇南京大学
  • 4篇深圳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国家气象信息...
  • 2篇利兹大学
  • 1篇国家测绘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市勘测设...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内蒙古气象信...
  • 1篇中国人民财产...
  • 1篇广东省气象科...
  • 1篇浙江省气候中...

作者

  • 12篇徐伟
  • 8篇史培军
  • 7篇葛怡
  • 4篇辜智慧
  • 3篇刘宝印
  • 3篇田玉刚
  • 3篇钱新
  • 3篇周忻
  • 3篇陈磊
  • 2篇马玉玲
  • 2篇钱瑜
  • 2篇曹丽娟
  • 2篇陈文方
  • 2篇覃东华
  • 2篇方建
  • 2篇杜渊会
  • 2篇刘婧
  • 2篇帅嘉冰
  • 1篇李杨
  • 1篇庞子琴

传媒

  • 5篇自然灾害学报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灾害学
  • 4篇中国安全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地理科学
  • 1篇测绘科学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年份

  • 1篇2013
  • 7篇2012
  • 10篇2011
  • 5篇2010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台风灾害快速评估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被引量:10
2011年
以台风综合强度指数和台风风场模型的理论为基础,采用C#+ArcEngine技术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并开发了一套以台风综合强度和影响范围评估为主要功能的台风灾害快速评估系统.提出了一种更全面的台风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方法,以期为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基础.
方建徐伟史培军
关键词:台风灾害地理信息系统
基于综合定权法的中国玉米综合灾害风险评价被引量:4
2011年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PCA偏相关分析法、BP神经网络法等多种赋权法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种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有效融合的多指标综合定权模型IW.据此评价了中国各省(市、区)玉米的综合灾害风险,并绘制了中国玉米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图.结果表明,使用IW综合定权模型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精确的指标权重,据此绘制的风险评价图不仅能够很好反映中国玉米种植风险的地域分异规律,而且具有良好的解释性.
雷永登史秦青王静爱赵金涛胡国芳
关键词:BP神经网络
地面气候资料均一性研究进展被引量:44
2011年
气象台站观测的地面气候资料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气候资料的均一性检验和订正对于提高气候资料的质量和均一性状况具有实用意义和价值。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地面气候资料均一性研究进展、研究技术及发展趋势,总结了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两种较为成熟的均一化方法(RHtest和MASH)及其对气温、风速资料均一性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果,分析我国地面气候资料均一性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指出我国地面气候资料均一性研究存在的问题,未来需要在加强对台站元数据信息收集整理基础上,深入开展气候资料均一化技术和方法的基础研究,评估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重建近百年中国地区均一化的气候序列。
曹丽娟严中伟
关键词:气候观测时间序列均一性不确定性
长三角地区台风灾害风险评估被引量:46
2011年
中国长三角地区由于濒临西北太平洋,成为受台风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结合灾害风险理论,将该地区16个地级市的140个县(包括一般县、县级市和市辖区)作为研究单元,对台风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选用台风大风和台风降雨等10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各县的台风致灾因子强度指数;选用各县2006年底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等3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其承灾体脆弱性指数;将致灾因子指数与脆弱性指数相乘,得到了各县的台风灾害风险指数,从而得到了风险等级图。该风险等级图揭示了台风灾害风险在长三角地区的等级分布状况,可以为长三角地区台风灾害防范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陈文方徐伟史培军
关键词:台风灾害主成分分析长三角
基于数据场和云模型的洪水灾害风险等级评估被引量:11
2011年
根据灾害风险系统的定义以及洪水灾害的特点,用灾情损失与地形危险性的综合作用描述洪水灾害风险。针对研究单元风险的内在联系和等级概念的模糊性、随机性,提出基于数据场和云模型的洪水灾害风险等级评估方法,以期为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苏州市和上海市(崇明县除外)为例,首先用数据场对灾情数据进行扩散;再用云模型对地形进行等级划分;最后对两者进行耦合得到该地区的洪水灾害风险等级划分。结果表明:苏州市中心偏北区域和上海市中心区域综合风险等级最高,并向四周呈递减趋势;总体上中部风险等级最高,北部次之,南部最低。
田玉刚杜渊会覃东华廖小露
关键词: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数据场云模型
中国冬季降水与AO关系的年代际变化被引量:18
2010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AO指数序列、全球SST资料以及全国160站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1951/1952-2007/2008年我国冬季降水与AO指数的相互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冬季降水与AO的相关关系在1978/1979-1989/1990年非常显著。通过回归分析得出,1978/1979-1989/1990年AO与500 hPa东亚大槽密切相关,当AO偏强时,东亚大槽偏弱,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冬季风偏弱,低层我国东北地区有一异常反气旋,异常环流西南侧偏南、偏东风分量增强,有利于从西北太平洋和孟加拉湾向我国中部、东部输送水汽,影响冬季降水。东赤道太平洋SST可能对我国冬季降水与AO关系年代际变化有影响,当降水与AO的相关关系偏强时,降水与SST的相关关系则偏弱;1951/1952-1977/1978年和1990/1991-2007/2008年,SST与500 hPa副热带高压密切相关,当SST偏高时,副热带高压偏强,低层我国东部沿海、南海地区南风分量偏强,有利于向我国东南地区输送暖湿气流,影响东南地区冬季降水。
帅嘉冰郭品文庞子琴
关键词: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SST
长三角地区台风危险性定量分析被引量:16
2012年
台风灾害是影响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地处西北太平洋西侧,长三角地区每年都会受到台风的侵袭。根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1949-201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首先提取了影响长三角16个城市的台风最大风速数据,分别从台风影响频次、强度和最大风速极值分布的角度定量地分析了各个城市的台风灾害危险性,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台风灾害危险性在长三角地区的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台风影响频次和强度都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综合台风影响频次、强度和极端台风重现水平,这16个城市可以划分为3个危险等级:"高危险"城市,包括台州、绍兴、宁波和舟山;"中危险"城市,包括杭州、上海、嘉兴、湖州、无锡和苏州;"低危险"城市,包括南通、常州、镇江、南京、泰州和扬州。致灾因子危险性定量评估是灾害风险评估中重要的一环,研究结果可供制定长三角地区台风灾害防灾规划参考。
陈文方方建徐伟史培军聂建亮
关键词:台风灾害危险性分析极值理论
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估研究——以上海市为例被引量:36
2012年
基于投影寻踪聚类模型(PPC),结合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RAGA),对上海市进行了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估的尝试。结果表明:①灾害社会脆弱性最高的为崇明县,其次为宝山区和金山区;②灾害社会脆弱性最低的是黄埔区,其次是徐汇区和静安区;③总体而言,灾害脆弱性较低的地区集中于上海城市中心区,而城市边缘区的社会脆弱性一般较高。
陈磊徐伟周忻马玉玲袁艺钱新葛怡
关键词:自然灾害
区域抗灾能力建设研究——以广西农村危房改建为例被引量:4
2011年
以广西75个县域农村危房改造为例,通过专家咨询法等,确定了抗灾能力的评价指标,计算得到了各县的抗灾能力,结合县财政收入水平,将县域分为I~Ⅳ类区域.根据4类不同区域对政府投入的需求度,探讨了已开展危房改造县的政府投入的合理性.最后,根据这4类区域的不同特征,提出了包括居民自建、政府投入、移民安置和农房保险在内的开展广西农房改建的综合模式,以期为农村防灾减灾以及灾害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实践案例.
陆炳强刘宝印杨明川徐伟
关键词:抗灾能力危房改造农村
中国技术灾害的时序变化与区域差异
2010年
近年来,由于生产的全球化、工业水平的迅速提高、技术系统的复杂化和规模化,以及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我国技术灾害的发生频次增多,强度加剧,经济损失趋于上升。技术灾害继自然灾害之后,已逐渐发展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的主要灾种。基于技术灾害数据库,从致灾因子多度、风险频数、相对损失强度和综合风险指数等4个方面对中国技术灾害的时序变化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加深对中国技术灾害的系统认识,并为中国技术灾害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葛怡史培军李杨钱瑜徐唐
关键词:技术灾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