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925022)

作品数:11 被引量:73H指数:6
相关作者:张绍祥谭立文陈伟刘正津陆明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薄层断面
  • 3篇断层解剖
  • 3篇磁共振
  • 2篇单克隆
  • 2篇单克隆抗体
  • 2篇断面解剖
  • 2篇对比剂
  • 2篇腰神经
  • 2篇腰神经根
  • 2篇神经根
  • 2篇解剖学
  • 2篇抗体
  • 2篇克隆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断层
  • 1篇断层解剖学
  • 1篇形态学
  • 1篇血压
  • 1篇英文

机构

  • 9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0篇张绍祥
  • 5篇谭立文
  • 5篇陈伟
  • 4篇刘正津
  • 3篇李七渝
  • 3篇丁仕义
  • 3篇陆明
  • 2篇沙勇
  • 2篇邱明国
  • 2篇游箭
  • 1篇陆兵勋
  • 1篇张伟国
  • 1篇张恩全
  • 1篇张雪林
  • 1篇王欲甦
  • 1篇谢兵
  • 1篇陈金华
  • 1篇何强
  • 1篇陆雪松
  • 1篇巫北海

传媒

  • 7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共振单克隆抗体免疫靶向对比剂McAb-DMP的制备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磁共振单克隆抗体靶向对比剂McAb DMP的制备方法。方法 以葡聚糖为载体 ,采用氧化法制备免疫靶向磁性微粒。结果 制备的磁性纳米微粒与单抗相比保持了较高的结合活性和免疫活性。结论 合成CEA单克隆抗体标记磁性微粒 ,保证了结合活性免疫活性 。
陈伟张绍祥丁仕义任建敏
关键词:磁共振单克隆抗体对比剂葡聚糖
肾上腺形态及其毗邻关系的薄层断层与CT断层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1
2003年
目的 阐明肾上腺在薄层断面和CT断面的周围结构毗邻关系 ,为肾上腺细小病变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 对中国首例可视化人体肾上腺部分的数据集进行总结和分析 ,观察肾上腺的形态及其周围毗邻结构。选择 5 0例经螺旋CT扫描无肾上腺病变的断面图像与薄层断面对照分析。结果 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肾上腺部分从共计 48层 ,每层厚度为1.0mm ,每层断面所显示的肾上腺及其周围结构清晰 ,CT清晰显示肾上腺大小、形态及周围结构。结论 本文报道的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肾上腺部分为连续、完整的薄层断面标本 ,无节段性数据缺损 ,层厚 1.0mm ,厚度均匀 ,连续的薄层断面解剖学基础 ,肾上腺形态变化较大 ,肾上腺于前方结构毗邻变化较大 。
陈伟张绍祥丁仕义王健陆明张恩全何强王成波
关键词:肾上腺薄层断面螺旋CT断层解剖
颈深筋膜间隙的薄层断面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1
2003年
目的 :为颈深筋膜间隙的影像和临床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应用低温冰冻技术 ,制作 15套颈部连续薄层横断面标本 ,在断面上对颈深筋膜各间隙进行观测研究。结果 :明确了各间隙的位置、毗邻及出现范围 ;证实了危险间隙的存在 ;得出胸骨上间隙应是由颈深筋膜浅层和舌骨下肌筋膜围成 ;发现颈动脉间隙不是一密闭的间隙 ,其后外侧与颈后间隙相通。结论 :用横断层解剖方法能清楚显示各颈深筋膜间隙的形态结构。
李七渝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
关键词:断面解剖
腰神经根的薄层断面和CT解剖学研究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 阐明腰神经根在薄层断面和CT断面上椎间行程及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 ,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的穿刺路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中国首例可视化人体腰椎间隙数据集进行总结和分析 ,观察腰神经椎根间行程的形态及其周围毗邻结构。选择 5 3例经CT扫描无椎体和椎间盘病变的断面图像与薄层断面对照分析。结果 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腰椎间隙 ,共计 48层 ,每层厚度为 1.0mm ,每层断面所显示的腰神经根椎间行程及其周围结构清晰 ;CT图像清晰显示腰神经根椎间行程大小、形态及周围结构。结论 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腰神经根椎间行程部分为连续、完整的薄层断面标本 ,无节段性数据缺损 ,厚度均匀。腰神经根椎间走行和形态变化较大 ,穿刺路径与毗邻的腰神经根、上关节突、髂骨翼和血管等结构关系密切。
游箭张绍祥邱明国陈伟陆明廖顺明陈小余
关键词:腰神经根薄层断面CT
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脑水肿发生的组织形态学研究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组织的血管形态学研究,探讨脑水肿发生的病理结构学基础。方法对10例患者血肿周围脑血管组织进行光镜、透射电镜及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解局部脑血管的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光镜下见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中,脑血管动脉硬化明显,血管壁增厚,管壁纤维化;透射电镜观察见血管外红细胞、血浆等血液成分广泛存在,细胞间紧密连接受损;原子力显微镜扫描见血管内皮细胞明显肿胀,内皮表面形态高低不平并存在“空洞样”缺损。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血管组织的结构受损是脑水肿发生的形态学基础。
陈现红陆兵勋张雪林王立新陆雪松吕田明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脑水肿形态学
踝、距下关节外侧韧带的计算机三维重建被引量:7
2001年
目的 :对踝、距下关节外侧韧带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方法 :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 1 .2mm厚的薄层断面标本 ,在SGI工作站上 ,对踝、距下关节骨骼及外侧区韧带进行了三维重建。结果 :重建结构均能单独显示、任意搭配显示或总体显示 ,可在三维空间位置上绕任意轴旋转任意角度 ,并且 ,所有结构在任意方向上的径线和角度 ,均可适时测量。结论 :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的断面标本制作技术和contours +marchingcubes算法 ,较之以往的三维重建研究 ,图像显示效果更好 。
沙勇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王欲甦邓俊辉唐泽圣
关键词:踝关节距下关节韧带计算机三维重建
中国首例可视化人体与正常人腰神经根的椎间行程及其毗邻关系(英文)被引量:3
2005年
背景: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laserdiskdecompression,PLDD)是近年来开展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介入疗法。它的穿刺路径常采用后外侧穿刺路径。过去使用应用解剖方法研究穿刺路径,而从薄层断面解剖与CT断面解剖对腰神经根在椎间隙平面的行程和三角工作区进行观测的报告较少。目的:阐明腰神经根在薄层断面和CT断面上椎间行程及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的穿刺路径提供解剖学依据。设计:以尸体和正常人为研究对象,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的放射科和一所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对象:2002-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计算医学研究室)完成中国首例可视化人体的采集。2000-01/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放射科对无明确椎体和椎间盘疾患及邻近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53例检查者进行CT检查和测量。干预:选取的中国首例可视化人体腰神经根在椎间隙平面的行程进行描述性观察。对53例正常人CT检查者的腰神经椎间的走行、形态、大小、周围结构和穿刺线与腰神经的距离进行观察和测量。主要观察指标:描述中国首例可视化人体和正常人腰神经根在椎间隙平面的行程。测量腰神经椎间的长度、宽度和穿刺线与腰神经的距离。
游箭张绍祥邱明国李七渝陈伟陆明
关键词:腰神经根体层摄影术解剖学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和距下关节韧带的断层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3
2001年
目的 为临床MRI对踝关节外侧韧带和距下关节韧带损伤的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冰冻断层切片技术 ,将 30例侧踝、距下关节制成 4个方位 (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斜横断位 )的薄层断层标本 ,观察各韧带在各方位上的出现范围及其附着、走行与毗邻关系。结果 当足呈自然放松位时 ,距腓前韧带在横断位 ,跟腓韧带在斜横断位 ,距腓后韧带在冠状位 ,颈韧带在冠状位 ,距跟骨间韧带在矢状位断面上 ,为最佳观测方位 ,并提出了各韧带在断面上的辨认标志。
沙勇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
关键词:断层解剖学
Iodogen法标记磁共振单克隆抗体靶向对比剂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Iodogen法13 1I标记磁共振单克隆抗体靶向对比剂McAb PMP的方法。方法 采用Iodogen法13 1I标记McAb PMP ,并测定标记率、放化纯度、比活度和免疫活性 ,进行动物免疫显像 ;结果 标记率为 89 7% ,放化纯度为 3 16mCi/ml。经RM90 5活度计测定的比活度为 89 6μCi/ μg。在注射13 1I McAb PMP后 ,在结肠癌裸鼠动物模型显像时 ,2 4h出现特异性聚集 ,48h和 168h仍然保持聚集。结论 13 1I McAb PMP在Iodogen碘化标记后能较好地保持其免疫活性 ,特异性聚集在肿瘤部位 ,提示McAb
陈伟张绍祥丁仕义李前伟张广元谢兵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单克隆抗体对比剂动物实验
三叉神经脑池段MRI与塑化薄层切片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对三叉神经脑池段进行MRI与塑化切片对照研究 ,获得正常影像和断层解剖资料。方法 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三叉神经横断位 8例、矢状位和冠状位各 1例薄层切片 ,同时采用FLASH 3D序列完成头颅标本及 60例正常人脑干MR扫描 ,对三叉神经脑池段的形态、走行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标本及活体MR扫描 ,三叉神经脑池段的行程、解剖结构能够准确显示 ,塑化切片与MRI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 ,MPR)横断位上三叉神经脑池段长度 (12 .78± 2 .0 3 )mm ,向前上外侧走行 ,与脑干背侧连线成角 (10 3 .0 4± 5 .14 )° ,随着年龄的增大 ,三叉神经脑池段与脑干背侧连线的夹角逐渐变小 ,其中小于3 0岁年龄组与 5 0岁以上年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左右侧三叉神经与脑正中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 (9.2 8± 4.80 )° ,(9.44± 4.2 0 )° ,(P >0 .0 5 )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薄层MRI能够准确显示神经脑池段的解剖结构和走行规律 ,是评价三叉神经及相关结构的准确的影像学技术。
张伟国张绍祥巫北海陈金华谭立文
关键词:MRI三叉神经断层解剖生物塑化技术磁共振成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