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09155)

作品数:8 被引量:110H指数:7
相关作者:李哲郭劲松孙志禹陈永柏龙曼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大学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三峡水库
  • 8篇水库
  • 5篇溪河
  • 3篇藻类
  • 2篇蓄水
  • 2篇小江
  • 2篇回水区
  • 2篇二氧化碳分压
  • 1篇多样性
  • 1篇蓄水期
  • 1篇沿程变化
  • 1篇藻类群落
  • 1篇藻类群落结构
  • 1篇植物
  • 1篇数对
  • 1篇水-气界面
  • 1篇水华
  • 1篇水温分层
  • 1篇水质
  • 1篇水质评价

机构

  • 7篇重庆大学
  • 6篇中国长江三峡...
  • 1篇教育部
  • 1篇林同棪国际工...

作者

  • 8篇李哲
  • 7篇郭劲松
  • 6篇陈永柏
  • 6篇孙志禹
  • 4篇龙曼
  • 3篇蒋滔
  • 2篇方芳
  • 1篇刘春静
  • 1篇安强
  • 1篇白镭
  • 1篇龙天渝
  • 1篇雷雨
  • 1篇刘静
  • 1篇谢丹
  • 1篇陈园
  • 1篇王胜
  • 1篇李伟

传媒

  • 4篇湖泊科学
  • 3篇环境科学
  • 1篇水科学进展

年份

  • 5篇2012
  • 3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春季初级生产力被引量:12
2011年
2010年4、5月份,用黑白瓶法对小江回水区春季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进行了原位监测,并研究了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光强、叶绿素a浓度(Chl.a)、水温、二氧化碳分压(pCO2)等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4、5月份小江回水区的水柱总初级生产力(GPP)分别为1927.5、1325.0mg O2/(m2.d),平均值为1626.3mg O2/(m2.d);总呼吸作用(GR)分别为1037.5、1062.5mg O2/(m2.d),平均值为1050.0mg O2/(m2.d);总净生产力(GNP)分别为890.0、262.5mgO2/(m2.d),平均值为576.3mg O2/(m2.d);GPP/GR分别为1.86、1.25,均大于1,表明4、5月份小江属于自养型水体.各层总生产量(P)和生产量与呼吸量的相对值(P/R)有相似的垂直分布特征,最大值出现在表层水中,然后随水深增加而减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同光强(I)和Chl.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建立相应的线性回归模型分别为:P=0.154Chl.a-0.278,R2=0.570;P=0.001I-0.013,R2=0.942.
郭劲松李伟李哲孙志禹陈永柏龙曼陈杰
关键词:三峡水库小江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三峡水库开县消落区水域冬季蓄水期间藻类群落结构与水质评价被引量:15
2012年
2008年12月三峡水库第一次试验性蓄水至172.8 m后,开县老县城区域被淹没呈水库特征,对蓄水后开县消落区水域水生生物生态及水体营养状态的研究目前还鲜见报道.为了解172.8 m水位后开县消落区水域水环境的现状及藻类群落结构的变化,于2009年1月和2009年12月冬季蓄水期间2次对包括汉丰湖在内的开县消落区水域4个样点藻类组成、数量和生物量的分布及变化情况进行了跟踪观测,初步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变化趋势,并从生物角度评估了水域的水质营养状况.结果表明,2次采样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37属69种(含变种),优势种群均为甲藻和隐藻,2009年12月藻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低于2009年1月.藻类种群结构和污染指示种评价结果显示,冬季蓄水期间开县消落区各采样断面的营养水平属于中-富营养类型.多样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开县消落区水域冬季蓄水期间处于中污染状态.
郭劲松谢丹李哲陈园孙志禹陈永柏龙曼
关键词:三峡水库蓄水期藻类群落水质评价
三峡水库不同运行状态下支流澎溪河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特征初探被引量:31
2012年
水电是具有显著减排效益的清洁能源形式,但水库潜在的温室气体效应近年来备受关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水库清洁能源属性的认识.本研究分别于2010年8月水库低水位运行期及12月高水位运行期,对三峡库区典型支流——澎溪河上游温泉至下游双江6个沿程断面进行水样的采集及温室气体通量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河流纵向上,表层水体水温、pH逐渐沿程增加,而CO2分压(pCO2)和碱度(TA)则有相反趋势.在低水位的8月,开县以下断面CO2通量为负,且浮游植物可能是控制水体CO2通量及营养盐的关键因素之一.澎溪河回水区CO2通量相对天然河道背景断面(温泉)平均降低了3.26 mmol.(m2.h)-1,而CH4通量却大幅度增加了.在高水位运行的12月,澎溪河各断面均为CO2释放通量,CH4通量相比低水位则明显降低.相比较天然河道的温泉断面,澎溪河回水区在高水位运行状态下CO2与CH4通量分别增加了4.16mmol.(m2.h)-1和0.007 mmol.(m2.h)-1.初步的净通量分析发现,该水域较加拿大实验水库的净通量特征低.
蒋滔郭劲松李哲方芳白镭刘静
关键词:三峡水库沿程变化
三峡小江(澎溪河)藻类功能分组及其季节演替特点被引量:25
2011年
藻类功能分组(phytoplankton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以藻种生理生长特征及其环境适应性机制为基础,在藻类生长的C-R-S策略分类基础上,对具有相同适应性特征的藻种进行分组,形成面向藻类集群生态属性的功能组别,便于更直接阐释生境变化对藻类集群的选择机制.本研究尝试将藻类功能分组运用到三峡库区小江(澎溪河)回水区的藻类群落演替中,将2007年5月~2009年4月间的藻类群落划分为26个藻类功能组.对各功能组的季节演替分析发现,J/F/H1/P/LO/LM/B/Y/G/C是小江回水区主要代表性功能组,MP/D/X1/X2/W1/W2等亦较为常见且占较大比重.2 a观测期间,各采样点间藻类功能组的演替序列基本相同,而2个观测整年间的差异较为明显.但若以C-R-S生长策略为基础对功能组季节演替过程进行归纳,发现2个观测年间藻类C-R-S生长策略的季节演替具有重现性:即S/CS型在春季形成优势,夏季汛期易出现CR/CS频繁交替的混生型群落格局,初秋出现短暂的S/CS型藻种占优的现象,从秋末开始逐渐向R/CR型生长策略的藻类群落演替,并在冬末初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演替成S/CS型群落格局.
李哲方芳郭劲松孙志禹陈永柏龙曼
关键词:三峡水库季节演替
雷诺数对藻类垂向分布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为研究紊流水体中藻类的垂向分布特性,依据三峡水库次级河流回水段的水动力状况,自行设计了水流实验装置,选取次级河流回水区水华高发时段的气候状况和营养盐水平为实验条件,研究了雷诺数对蓝藻、绿藻和硅藻垂向分布的影响以及雷诺数对不同水深处藻类的悬浮和聚集行为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0℃、光照强度为5000 lx的富营养水体中,当断面平均流速在0~0.005 m/s、雷诺数在0~1750时,蓝藻主要悬浮聚集在0.2~0.8 m的表层水体中;而当断面平均流速在0.1~0.5 m/s、雷诺数在35000~175000时,硅藻主要悬浮聚集在0.2~0.8 m的表层水体中;与蓝藻和硅藻相比,绿藻适宜的雷诺数范围更宽,当断面平均流速在0~0.05 m/s、雷诺数在0~17500时,绝大部分的绿藻都能悬浮聚集在0.2~0.8 m的表层水体中.
安强龙天渝刘春静雷雨李哲
关键词:雷诺数藻类垂向分布三峡水库
三峡水库澎溪河春季水华期p(CO_2)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11年
在三峡水库澎溪河回水区春季水华连续暴发期间(2010年4月10日至5月25日),对渠马至河口总计5个采样断面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水华期间水体叶绿素a(Chla),溶解氧(DO)及CO2分压(p(CO2))分层现象明显,表层水体受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p(CO2)较低,并且日照充足时,水体为CO2的汇。研究期间表层水体p(CO2)最小值出现在4月25日双江断面,为4.3Pa,吸收通量为-0.28 mmol/(m2.h)。p(CO2)随水深迅速增加,并在10~15m趋于稳定。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表明澎溪河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的生长代谢是控制p(CO2)的关键因素,水温与p(CO2)负相关,但并不构成对p(CO2)的绝对影响。通过引用Ep(CO2)/ADO参数,观测到了澎溪河水体水华暴发的3个阶段,期间澎溪河表层水体经历了从碳汇到碳源最后又回到碳汇的过程。
郭劲松蒋滔李哲陈永柏孙志禹
关键词:水华二氧化碳分压偏最小二乘法
三峡水库澎溪河流域高阳回水区夏季水体CO_2分压日变化特性被引量:14
2012年
水柱中CO2分压(pCO2)的时空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水中碳的环境地化特征.本研究在夏季分层期间对三峡水库澎溪河(小江)流域高阳回水区段进行了昼夜连续观测发现,恒定的温跃层中pCO2随水深增加而显著增大,表层0.5 m处pCO2均值为152±71μatm,而在水深10.0 m处pCO2均值为4568±1089μatm,同水温、pH及DO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认为水温等将影响微生物、浮游植物的代谢过程及水气界面对流传输,进而对pCO2分布产生影响.对水气界面CO2扩散通量的估算结果表明,夏季分层期间高阳水域总体上表现为CO2的汇,其对大气CO2的吸收量最大值于15:00左右,达到-0.33 mmol/(m2.h);最弱在次日凌晨3:00左右,吸收量仅为-0.17 mmol/(m2.h).
郭劲松蒋滔李哲陈永柏孙志禹
关键词:二氧化碳分压水温分层三峡水库
三峡水库156m蓄水前后澎溪河回水区藻类多样性变化特征被引量:12
2012年
为了解156 m蓄水前后三峡水库次级河流藻类多样性变化特征,对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澎溪河回水区的藻类种群结构的变化进行连续监测.基于三峡水库水位调度特点,将监测期划分为蓄水前、中、后三个时段,即7-9月、10月、11月至翌年1月,应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对藻类多样性进行评价,通过Connell中度扰动假说理论结合优势藻种探讨蓄水过程水动力变化及藻类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7年7-9月蓄水前H'均值为3.466±0.317,10月蓄水期则降为3.246±0.338,而11月蓄水后高水位阶段H'均值上升为3.431±0.352.蓄水前澎溪河回水区具有河流型特征,流量与降雨作为主要的物理扰动因子影响水体扰动强度,进而引起多样性变化.10月蓄水期间水位突升、流量骤降导致水体扰动强度加剧,较蓄水前藻类多样性下降.自11月蓄水后的高水位阶段,降雨较小、流量趋于稳定,水体扰动降低,多样性回升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李哲王胜郭劲松孙志禹陈永柏龙曼
关键词:三峡水库蓄水藻类多样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