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7006)

作品数:6 被引量:51H指数:5
相关作者:刘红樱许乃政王兴祥张桃林郭坤一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土壤
  • 3篇碳库
  • 2篇有机碳
  • 2篇有机碳库
  • 2篇有机碳密度
  • 2篇碳密度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土壤有机碳库
  • 2篇土壤有机碳密...
  • 1篇地氟病
  • 1篇遥感
  • 1篇生态效应
  • 1篇土壤CD
  • 1篇土壤碳
  • 1篇土壤碳库
  • 1篇土壤无机碳
  • 1篇珠江三角
  • 1篇珠江三角洲
  • 1篇温室效应

机构

  • 5篇南京地质矿产...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6篇刘红樱
  • 4篇许乃政
  • 2篇陈国光
  • 2篇张桃林
  • 2篇王兴祥
  • 2篇郭坤一
  • 1篇魏峰
  • 1篇梁晓红
  • 1篇秦文
  • 1篇冯小铭

传媒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上海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有机碳库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土壤碳库变化对于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的影响。基于新近完成的1:250 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及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9.2、统计软件SPSS13.0,对长江三角洲地区0~20、0~100、0~18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作出实测统计。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0~20 cm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为238.65 Tg,有机碳密度为3.28±0.92 kg/m2,各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介于2.63~3.57 kg/m2;0~100cm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为822.76 Tg,有机碳密度为11.30±3.48 kg/m2,各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介于9.35~11.94 kg/m2;0~180 cm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为1 245.72 Tg,有机碳密度为17.11±7.04 kg/m2,各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介于14.27~18.00 kg/m2。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较,全区0~20、0~10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都表现为上升趋势,有机碳库储量增加,土壤表现为碳汇功能。提供了新的土壤碳库实测统计信息,为研究中国区域土壤碳固定潜力、深入全面理解区域碳循环提供基准数据。
许乃政张桃林王兴祥刘红樱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库土壤有机碳密度
长江三角洲土壤Cd分布特征及生态效应初步评价被引量:5
2008年
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Cd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富集成因进行探讨,初步评价了生态效应。结果显示: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Cd主要富集于沿江一带和城市区;冲积层物质所带的Cd是沿江富集的主要原因,工业降尘等人类活动是Cd富集的另一重要来源;农作物中Cd的含量与土壤中Cd的含量没有明显相关性,而与土壤pH值相关性显著;不同作物对Cd的吸收能力显著不同。
秦文郭坤一刘红樱陈国光陈国光
关键词:土壤CD生态效应长江三角洲
土壤碳库及其变化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11年
土壤碳库变化对于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而致的土壤碳库亏缺是大气CO2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发挥土壤碳汇效应已成为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温室效应的简便有效方法。综述了土壤碳库变化与全球温室效应的关系,详细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土壤碳库储量与分布以及土壤有机碳库变化动态与潜力研究的现状,并重点分析国内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开展土壤碳库及其变化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许乃政刘红樱魏峰
关键词:温室效应土壤碳库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壤有机碳库演变趋势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引起的土壤碳库变化对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的影响。基于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利用RS遥感影像和GIS统计技术,分析上海市的城市扩张格局及城市扩张进程中的土壤有机碳库演变趋势。根据上海地区1980、2000、2005年3期遥感影像分析,从1980年代开始,研究区城区面积快速扩张,城市生长以原市区为中心向周边扩展,1980-2005年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 377 km^2。研究区城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分布呈现较大的空间变异性,城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为(3.926±1.381)kg m^-2,其均值是郊区的1.049倍,是乡村地区的1.255倍,随城市-郊区-乡村空间梯度演替,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渐趋降低,城区表层土壤呈现轻度积累;相较于第二次土壤普查农林生态系统,当前研究区城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升高0.239 kg m^-2,升幅6.48%。比较1980年前建城区、1980-2000年建城区、2000-2005年建城区与城市郊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新建城区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强烈,土壤结构破坏,土壤有机碳密度基本上处于低值;随着城市用地年限的延长,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土壤有机碳密度渐趋增大。研究提供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壤有机碳库演变趋势信息,可为城市土壤固碳潜力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为推动中国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参考。
许乃政张桃林王兴祥刘红樱
关键词:城市土壤土壤有机碳库土壤有机碳密度遥感
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F分布及其与地氟病关系初探被引量:8
2010年
笔者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中国土壤含F背景,研究了该区土壤F的含量特征、总体和典型区域的分布状况,对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土壤F与地氟病的关系。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浅层、深层土壤F平均含量分别为510mg/kg和529mg/kg,其中海(陆)相第四纪松散层区的三角洲沉积潜育性水稻土、三角洲盐渍水稻土、基水地的F含量最高。6760km2的浅层土壤F高背景区广泛分布于平原区,东莞、新会、珠海局部呈现污染区;深层土壤F高背景区5504km2,而污染区都集中在邻海的珠海市高栏、三灶两岛。土壤F的富集在沉积物区明显与第四纪海陆、陆海交互相沉积物有关,在基岩区明显和花岗岩类有关,人类影响较强的土壤和水稻土及其盐渍化有利于F富集。区内地氟病分布于从化、增城、东莞郊区、南海、新会和恩平,病区均位于高F的地层岩石区和土壤高F区。土壤F高背景区生长的农作物F含量存在超标,且病区农作物F超标率和超标倍数大于非病区,表明土壤中F的生物有效量比例较高,土壤F已向农产品中迁移和富集,危及到农产品质量。高F的地质环境是造成本区土壤及其农作物F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成为地氟病发生的致病因素。
刘红樱赖启宏陈国光冯小铭郭坤一
关键词:F土壤地氟病珠江三角洲
上海市城市扩展格局及土壤无机碳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引起的土壤碳库变化对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影响。基于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利用RS影像和GIS统计技术研究了上海城市扩展进程中的土壤无机碳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根据上海地区1980、2000.2005年3期遥感影像分析,上海市城区扩张以原市区为中心向周边快速扩展,1980~2005年间,城区面积由193.08km^2增加到1570.52km^2,城市用地面积比例由3.05%迅速上升到24.77%。比较城区,郊区、乡村地区土壤无机碳分布,城区表层土壤无机碳密度为(1.12±0.64)kg/m^2,深层土壤无机碳密度为(1.24±0.40)kg/m^2,表层土壤无机碳积累明显,深层土壤呈现轻度积累,城区土壤无机碳空间分布变异系数降低。比较1980年前建城区、1980~2000年建城区.2000~2005年建城区与郊区土壤无机碳密度分布,城区土壤无机碳分布呈现富集。并且随建城区年限的延长,土壤无机碳积累渐趋显著,城市土壤无机碳分布的空间异质性降低。本项研究提供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壤无机碳分布演变趋势信息,可为土壤固定碳潜力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为推动中国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参考。
许乃政刘红樱梁晓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