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1573)
-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2
- 相关作者:杨美英张婷婷王春红武志海韩红更多>>
- 相关机构: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大豆轮作和连作土壤酶活力的变化
- 大豆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主要作物之一,东北地区作为大豆的主产区,不同程度地存在连作问题,导致大豆生长发育受阻、产量、品质下降甚至绝产。连作大豆减产可达30%-50%,甚至高达70%左右。导致产量降低的原因有很多,据报道,大豆...
- 李东哲陈凯徐晓腾杨美英
- 关键词:大豆轮作连作
- 不同蛋白质含量大豆结瘤特性与根瘤氮代谢物含量的比较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为了明确高蛋白野生大豆氮素积累规律,本试验选取3类不同蛋白质含量的大豆材料,在各生育期对根瘤生长特性及根瘤氮代谢物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与R2~R8时期的根瘤数呈显著正相关。V6~R2期高蛋白野生大豆根瘤数增加较快,整个生育期根瘤重不断增加。三种类型大豆的血红蛋白含量、单株血红蛋白总量在R2~R8期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V6到R8期高蛋白野生大豆血红蛋白含量、总量都明显高于其它两种类型大豆材料,差异性均达到显著水平。R2~R8期三种类型大豆游离氨基酸含量、酰脲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高蛋白野生大豆游离氨基酸含量低于、而酰脲含量却又高于其它两种类型材料,且差异性显著。说明高蛋白野生大豆根瘤衰老较慢、根瘤内氮代谢物含量丰富,生育后期仍具有较强的酰脲合成与运输能力是形成该类型大豆籽粒高蛋白质含量的原因之一。
- 杨美英王乾钦赵洪锟郑淑波董英山
- 关键词:籽粒蛋白质含量大豆根瘤血红蛋白游离氨基酸
- 高蛋白野生大豆叶片氮代谢物及根瘤GSγ1和Glba表达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为明确高蛋白野生大豆籽粒高蛋白形成过程中特有的遗传规律,以高蛋白栽培大豆为对照,对两类材料整个生育期叶片氮同化物相关指标,及根瘤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Sγ1)和豆血红蛋白基因(Glba)表达量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型大豆间存在明显差异。R3之后,栽培大豆比野生大豆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趋势明显。野生大豆叶片GSA在R3之前增长明显,R3之后下降缓慢。整个生育期间野生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都要高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根瘤中GSγ1表达量在R3之前明显高于栽培大豆,R3期之后相反。从V6开始直到成熟,栽培大豆根瘤Glba的表达量都要高于野生大豆。说明野生大豆生育前期氮代谢及各种物质的合成、代谢较旺盛,而且能长时间地保持叶片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是籽粒高蛋白形成的原因之一。
- 韩红张婷婷王春红汲添于亭杨美英
- 关键词:高蛋白栽培大豆谷氨酰胺合成酶硝酸还原酶活性
- 大豆GmOLPa基因的蛋白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 2012年
- 以盐诱导后的大豆根为材料,提取总RNA,RT-PCR得到GmOLPa目的片段。对其蛋白序列分析表明,该蛋白属于GH64-TLP-SF同源超家族中的PR-5蛋白,第25-244位氨基酸是其保守结构域,与番茄中的PR-5亲缘关系最为接近。构建GmOLPa基因ORF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GP,并对其在大肠杆菌BL21中的表达条件进行优化。SDS-PAGE证实重组质粒能够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目的蛋白分子量约为30 kD,最佳诱导时间为4 h,最佳IPTG诱导浓度为1.0 mmol/L。
- 田智蕊韩红武志海李东哲杨美英
- 关键词:基因克隆蛋白序列分析原核表达
- 3种蛋白含量大豆生育期内不同部位GS基因家族成员表达量差异及GS活性分析
- 2015年
- 【目的】研究谷氨酰胺合成酶(GS)各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蛋白含量大豆生育期间的表达量,认识高蛋白大豆籽粒蛋白质形成的特点.【方法】选择普通栽培大豆、高蛋白栽培大豆和高蛋白野生大豆为材料,研究了整个生育期间邯基因家族各成员在根、茎、叶和根瘤的表达量差异以及不同类型大豆根、茎和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A)的变化.【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不同蛋白含量大豆各器官中嬲基因家族不同成员的表达量具有明显的差异.GSβI在根、茎、叶和根瘤中都能高效表达;叶中GS2表达量显著升高,超过其他器官和根瘤.GSβl在根、茎、叶中表达量极低,而根瘤GSβl的表达量明显增加.生育期内各器官GSβI及V3~R3期GS总表达量、叶GS2、根瘤GSβl都表现为高蛋白类型大豆高于普通栽培大豆,这与不同蛋白含量大豆GSA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生育期间高蛋白类型大豆较普通栽培大豆能更有效地调控邯基因家族各成员的表达,获得GSA是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生理特点之一.
- 杨美英韩红张婷婷王春红汲添于婷武志海
- 关键词: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
- 大豆根际溶无机磷细菌Klebsiella sp.wj6的分离鉴定与溶磷特性分析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为了明确黑土种植的大豆根际溶磷菌的种类及不同溶磷菌溶无机磷的特性,并有效利用溶磷菌,增加黑土的可持续利用能力。[方法]以NBRIP为分离培养基从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株溶磷菌(命名为wj6),采用Vitek 2自动分析系统和16S rDNA方法对其进行鉴定;以NBRIP分离培养基为基础,利用L25(53)正交设计试验,从碳源、氮源及pH值3个方面对菌株wj6溶磷培养基进行优化;利用优化后的NBRIP培养基测定wj6溶解Ca3(PO4)2、FePO4和AlPO4的特点以及溶磷过程中磷酸酶活性和葡萄糖脱氢酶活性。[结果]经Vitek 2自动分析系统和16S rDNA方法鉴定菌株wj6为Klebsiella sp.。菌株wj6以葡萄糖和蛋白胨为碳源和氮源,pH值为8时溶磷量最高;对Ca3(PO4)2、FePO4、AlPO4均有较强的溶解能力,最高溶磷量分别为409.28、60.59和32.90μg·m L-1。菌株wj6在溶解FePO4和AlPO4时受环境pH值的影响较大,当接种到pH值为8的溶磷培养基中,能溶解FePO4和AlPO4,而在培养基原液(pH3)中不具有溶磷能力;以Ca3(PO4)2为唯一磷源,在溶磷过程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葡萄糖脱氢酶活性先增加后减小,36 h内葡萄糖脱氢酶活性较大,与其他时间内酶活差异显著。[结论]从大豆根际分离到的溶磷菌Klebsiella sp.wj6在不同难溶性磷酸盐中溶磷能力差异较大,且溶磷受环境pH值的影响。磷酸酶和葡萄糖脱氢酶在溶磷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王春红武志海孙合美于亭张婷婷刘晶晶汲添杨美英
- 关键词:KLEBSIELLA溶磷特性葡萄糖脱氢酶
- 根瘤菌中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
- 2011年
- 基于国内外关于纤维素酶的研究成果,概述了根瘤菌中已报道的纤维素酶基因、蛋白性质、在共生中的作用及研究现状,并对进一步的研究进行展望。
- 蒋春玲赵洪锟王乾钦田智蕊李东哲杨美英
- 关键词:根瘤菌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