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00285)

作品数:13 被引量:136H指数:7
相关作者:李文滨徐鹏飞张淑珍王金生陈晨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农科院博士后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大豆
  • 9篇疫霉
  • 9篇大豆疫霉
  • 8篇疫霉根腐病
  • 8篇根腐
  • 8篇根腐病
  • 8篇大豆疫霉根腐...
  • 5篇病菌
  • 4篇根腐病菌
  • 4篇大豆疫霉根腐...
  • 3篇毒素
  • 3篇大豆品种
  • 2篇种质
  • 2篇种质资源
  • 2篇抗性
  • 2篇抗性鉴定
  • 2篇抗性评价
  • 2篇苯丙氨酸解氨...
  • 2篇SSH
  • 2篇不同大豆品种

机构

  • 13篇东北农业大学
  • 8篇黑龙江省农业...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淮海工学院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作者

  • 13篇李文滨
  • 11篇张淑珍
  • 11篇徐鹏飞
  • 8篇陈晨
  • 8篇王金生
  • 7篇吴俊江
  • 7篇于安亮
  • 6篇陈维元
  • 6篇靳立梅
  • 4篇韩英鹏
  • 4篇张大勇
  • 4篇常汝镇
  • 4篇邱丽娟
  • 3篇李宁辉
  • 2篇李岑
  • 2篇王萍
  • 1篇武小霞
  • 1篇姜振峰
  • 1篇王继安
  • 1篇赵孝武

传媒

  • 7篇大豆科学
  • 2篇中国油料作物...
  • 2篇作物杂志
  • 1篇Journa...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处理抗感不同大豆品种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被引量:25
2008年
对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胁迫下抗感不同大豆品种根、茎、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毒素(稀释100倍,浓度为0.0897mg/mL)处理抗病大豆品种的根、茎和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与对照相比都升高,而感病品种在整个病程中虽然在某些阶段较对照有一定的提高,但幅度不大,在病程其他阶段苯丙氨酸解氨酶下降幅度远大于升高幅度。而浓度相对较高的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mg/mL)处理后抗感品种根、茎和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较稀释100倍浓度毒素幅度小。
张淑珍徐鹏飞吴俊江王萍陈维元陈晨王金生靳立梅于安亮张大勇李文滨
关键词:大豆疫霉根腐病毒素苯丙氨酸解氨酶
大豆EST-SSR标记开发及与Genomic-SSR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8
2009年
对458 220条大豆EST序列进行SSR搜索,共检测出EST-SSR序列39 989条,经拼接得到无冗余EST-SSR序列8 190条,包括357种重复基元。其中二、三核苷酸重复基元类型居多,分别占无冗余EST总数的11.13%和16%,统计得到二核苷酸重复类型12种,三核苷酸重复类型60种。以含有简单重复序列的无冗余EST序列设计200对引物,其中148对引物有清晰且单一条带扩增产物,以30份大豆品种资源进行引物筛选,获得多态性引物31对。以21份大豆不同基因型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选取30对显示多态性的大豆EST-SSR引物和30对大豆基因组SSR引物进行扩增,带型统计结果显示:大豆EST-SSR与基因组SSR在供试基因型间多态性指数均值分别为0.55和0.44,二者揭示的多态性水平差异不大。从而说明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基于大豆EST开发SSR标记是切实可行的,大豆EST-SSR可以用于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是大豆DNA分子标记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常玮赵雪李侠邱波韩英鹏縢伟丽李文滨
关键词:大豆生物信息多态性
大豆疫霉菌毒素处理大豆品种后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被引量:6
2006年
用乙醚提取大豆疫霉根腐病原菌毒素,并对毒素胁迫下抗感不同大豆品种中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根、茎和叶中几丁质酶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与对照相比都升高,而感病品种在整个病程中虽然在某些阶段较对照有一定的升高,但幅度不大,在病程其他阶段几丁质酶下降幅度远大于升高幅度。
张淑珍徐鹏飞韩英鹏张大勇李文滨
关键词:大豆几丁质酶活性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对抗感不同大豆品种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毒素是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而毒素对大豆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还未见报道,用不同浓度的毒素处理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叶片,为揭示毒素在细胞水平的致病机理及寄主抗毒素的机理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较高浓度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稀释50倍,浓度为0.1794mg·mL-1)处理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离体叶片后,不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叶片细胞内部结构都遭到了明显的破坏。适宜浓度的毒素(稀释100倍,浓度为0.0897mg·mL-1)处理抗感品种离体叶片后,抗病品种细胞内部结构基本上比较完整,而感病品种叶片细胞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叶绿体嵴变形,基粒片层已经基本消失,叶绿体膜已经解体,线粒体空泡化严重。说明只有在适宜浓度毒素处理下,才能在细胞超微结构上区分出抗感品种在抗性上的差异。
张淑珍徐鹏飞吴俊江李文滨陈维元于安亮王金生陈晨靳立梅李岑
关键词:大豆疫霉根腐病毒素超微结构
黑龙江省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力类型及15号小种的首次报道被引量:9
2008年
对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佳木斯、黑河、鸡西、双鸭山、宾县、双城、阿城、巴彦、宁安、海伦、绥化、宝清、延寿采集的具有典型病症的262份病株,用病组织法共分离出60个菌株,鉴定出1号、3号、15号、17号4个生理小种,病原菌可以划分为16个毒性类型,其中有12种毒力型为中间类型,表明分离到病原菌菌株具有十分复杂的毒性类型。60%的菌株为1号生理小种,证明1号小种为黑龙江省的流行优势生理小种,15号生理小种在中国首次被报道。
张淑珍吴俊江徐鹏飞李文滨左豫虎邱丽娟常汝镇陈晨王金生于安亮靳立梅
关键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株
大豆疫霉根腐病子叶接种法抗病性鉴定被引量:4
2009年
用子叶接种法鉴定了来自黑龙江、内蒙古、湖北、以及四川的65个大豆品种对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感情况。其中抗病品种11个,中间类型5个,感病品种49个。其鉴定结果与下胚轴接种法比较相同的有51个品种。经过DPS v7.05分析下胚轴接种法与子叶接种法之间的相关呈极显著,经r×c独立性测验得到χ2=1.46<χ0.05,22=5.99,2种方法差异不显著。证明了子叶接种法进行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同样准确可行。此外还可以解决遗传分析上需要保存感病植株后代的问题,为遗传分析时鉴定疫霉根腐病抗感情况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于安亮徐鹏飞陈晨王金生吴俊江李宁辉李文滨马凤鸣邱丽娟常汝镇陈维元张淑珍
关键词:抗病性鉴定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的提取及生物活性测定被引量:16
2005年
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原菌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毒素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探讨,并用抗感不同大豆品种的切根苗进行了毒素生物活性及最佳浓度的测定、筛选。结果表明:毒素的提取采取弱极性的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比较理想,尤其是用乙醚萃取;用稀释100×浓度的毒素处理抗感不同的大豆品种的切根苗可以产生与病原菌下胚轴接种法相同的症状。
张淑珍徐鹏飞武小霞赵孝武张大勇姜振峰李文滨
关键词:大豆疫霉根腐病切根苗病菌毒素生物活性测定接种法下胚轴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种质资源对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评价被引量:4
2010年
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分离到的大豆疫霉菌3号生理小种对292份栽培大豆材料(其中农家品种153份、其它大豆栽培品种139份)和236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栽培大豆资源抗病80份,占27.4%,中间类型93份,占31.8%,感病119份,占40.8%。153份农家品种中,抗病的有49份,占农家品种的32.0%,表明农家大豆品种资源抗性比例较高。野生大豆资源中抗病的有49份,占20.8%;中间类型55份,占23.3%;感病132份,占55.9%。鉴定的这些高抗资源可为我国大豆抗疫霉根腐病育种奠定基础。
徐鹏飞吴俊江范素杰陈晨李宁辉王金生李文滨张淑珍
关键词:大豆种质资源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
野生大豆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被引量:13
2009年
对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胁迫下抗感不同野生大豆品种根、茎、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接种疫霉根腐病菌1号生理小种后,抗病野生大豆根和茎中的PAL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比相应对照增加,并且变化的幅度较大,而感病品种相反。抗感野生大豆叶中PAL活性与对照相比变化幅度均较小。
张淑珍靳立梅徐鹏飞陈维元吴俊江李文滨邱丽娟常汝镇
关键词:大豆疫霉根腐病野生大豆活性变化
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菌核病的抗性评价被引量:7
2009年
采用离体叶柄接种法鉴定了200份栽培大豆高世代品系对大豆菌核病菌株Jia30和Jian29的抗感反应。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参鉴材料中没有发现免疫类型,但各品系间抗性有一定的差异。供试200个品系中既表现抗Jia30菌株又表现抗Jian29菌株的材料占供试材料的2%;抗Jia30菌株的材料占3%;抗Jian29菌株的材料占5%,根据抗性资源筛选结果,这些抗性材料可合理地用于大豆生产,并为大豆抗病育种亲本选择和利用品种布局进行大豆菌核病生态控制提供了依据。
王金生于安亮徐鹏飞王君陈晨李宁辉李文滨王继安张淑珍
关键词:大豆菌核病抗性鉴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