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132722)

作品数:19 被引量:51H指数:5
相关作者:宋毅军常伟田心王俊松潘立平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癫痫
  • 7篇海马
  • 5篇神经元
  • 5篇颞叶
  • 3篇蛋白
  • 3篇印迹
  • 3篇颞叶癫痫
  • 3篇TRKB
  • 3篇大鼠海马
  • 2篇因果
  • 2篇印迹法
  • 2篇突触
  • 2篇突触可塑性
  • 2篇免疫
  • 2篇免疫印迹
  • 2篇免疫印迹法
  • 2篇脑电
  • 2篇海马神经
  • 2篇海马神经元
  • 2篇RAT

机构

  • 14篇天津医科大学
  • 8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约翰霍普金斯...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温州市中心医...

作者

  • 7篇宋毅军
  • 5篇田心
  • 5篇常伟
  • 3篇潘立平
  • 3篇王俊松
  • 2篇刘迢迢
  • 2篇陈旨娟
  • 2篇裘志军
  • 2篇李江丽
  • 2篇林慧慧
  • 1篇徐瑶
  • 1篇谭涛
  • 1篇乔嘉琪
  • 1篇张妍
  • 1篇李岱
  • 1篇夏小飞
  • 1篇赵文
  • 1篇刘爱丽
  • 1篇刘艳青
  • 1篇张颖

传媒

  • 4篇中国现代神经...
  • 3篇物理学报
  • 2篇生理学报
  • 2篇天津医药
  • 2篇Neuros...
  • 1篇山东医药
  • 1篇航天医学与医...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Chines...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Journa...

年份

  • 3篇2015
  • 8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urner综合征伴枕叶癫癎一例
2014年
患者女性,16岁。主因眼前闪光2年余、加重伴头晕5d,于2013年8月5日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眼前闪光,呈持续性,未予重视,之后(约2011年1月)于夜间睡眠中出现四肢强直、双眼上翻、口吐白沫和牙关紧闭等症状,偶有舌咬伤情况。发作时神志不清,每次发作约持续数分钟,当地医院诊断为“癫痢”,
常伟吴秋静宋毅军
关键词:特纳综合征癫痫病例报告
基于抑制性突触可塑性的反馈神经回路兴奋性与抑制性动态平衡被引量:11
2015年
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与抑制性平衡是维持正常脑功能的前提,而其失衡会诱发癫痫、帕金森、抑郁症等多种神经疾病,因此兴奋性与抑制性平衡的研究是脑科学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反馈神经回路是脑皮层网络的典型连接模式,抑制性突触可塑性在兴奋性与抑制性平衡中扮演关键角色.本文首先构建具有抑制性突触可塑性的反馈神经回路模型;然后通过计算模拟研究揭示在抑制性突触可塑性的调控下反馈神经回路的兴奋性与抑制性可取得较高程度的动态平衡,并且二者的平衡对输入扰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其次给出了基于抑制性突触可塑性的反馈神经回路兴奋性与抑制性平衡机理的解释;最后发现反馈回路神经元数目有利于提高兴奋性与抑制性平衡的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神经元之间会存在较多的连接.本文的研究对于理解脑皮层的兴奋性与抑制性动态平衡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美丽王俊松
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难治性部分性发作癫痫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系统评价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难治性部分性发作癫癎的疗效和药物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98年1月-2010年12月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分析,RevMan 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Cochrane5.0.2版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标准,纳入11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1981例受试者(左乙拉西坦组1192例、安慰剂对照组78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左乙拉西坦组每周部分性癫癎发作频率减少≥50%的病例数高于对照组(1000 mg/d:OR=2.990,P=0.000;2000 mg/d:OR=3.870,P=0.000;3000 mg/d:OR=3.440,P=0.000);每周发作频率减少≥75%的病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 mg/d:OR=3.130,P=0.000;2000 mg/d:OR=5.060,P=0.000;3000 mg/d:OR=4.730,P=0.000);完全不发作病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 mg/d:OR=5.080,P=0.001;2000 mg/d:OR=4.420,P=0.050;3000 mg/d:OR=4.150,P=0.000)。左乙拉西坦组失访率与安慰剂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头晕、乏力、鼻咽炎、精神行为异常等,两组精神行为不良反应方面存在异质性(P=0.360,I^2=8.000%)。结论现有证据显示,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难治性部分性发作癫癎的疗效与安慰剂组相比效果显著,保留率高;药物安全性应注意其所引起的精神行为异常。
张颖张雅西李岱林慧慧宋毅军
关键词:抗惊厥药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
Closed-loop control of epileptiform activities in a neural population model using a proportional-derivative controller被引量:3
2015年
Epilepsy is believed to be caused by a lack of balance between excitation and inhibitation in the brain.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the control of the disease is closed-loop brain stimulation. How to determine the stimulation control parameters for effective and safe treatment protocols remains, however, an unsolved question. To constrain the complex dynamics of the biological brain, we use a neural population model(NPM). We propose that a proportional-derivative(PD) type closed-loop control can successfully suppress epileptiform activities. First, we determine the stability of root loci, which reveals that the dynamical mechanism underlying epilepsy in the NPM is the loss of homeostatic control caused by the lack of balance between excitation and inhibition. Then, we design a PD type closed-loop controller to stabilize the unstable NPM such that the homeostatic equilibriums are maintained; we show that epileptiform activities are successfully suppressed. A graphical approach is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stabilizing region of the PD controller in the parameter space,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guideline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PD control parameters. Furthermore, we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rol parameters and the model parameters in the form of stabilizing regions to help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suppressing epileptiform activities in the NPM.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PD-type closed-loop control strategy can effectively suppress epileptiform activities in the NPM.
王俊松王美丽李小俚Ernst Niebur
关键词:比例微分控制PD控制器NPM
基于分岔理论的突触可塑性对神经群动力学特性调控规律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神经群模型是典型的非线性系统,具有丰富而复杂的动力学行为模式.神经群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具有可塑性,并对神经群动力学特性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突触可塑性对神经群动力学特性的调控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分岔理论,通过神经群模型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增益的余维一分岔分析,分别给出了神经群运行于单稳、双稳、正常和异常极限环振荡状态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增益的单参数区间;进而通过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增益的余维二分岔分析给出了神经群运行于上述多种状态的双参数区域.上述结果定量剖析了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可塑性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对神经群动力学特性的调控规律,揭示了兴奋性与抑制性的动态平衡在神经电活动调控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仿真结果验证了分岔分析的正确性.本文的研究对理解突触可塑性在脑功能的维持及各种神经疾病的诱发机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夏小飞王俊松
关键词:突触可塑性分岔分析动力学
基于同步似然分析大鼠工作记忆中局部场电位θ频段功能性连接特性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大鼠在工作记忆过程中,前额叶皮层多通道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s,LFPs)θ频段的功能性连接特性。方法记录成年雄性SD大鼠在Y迷宫工作记忆过程中16通道LFPs,应用短时傅里叶变换进行时频分析。选取与工作记忆相关的θ频段,应用同步似然分析计算工作记忆过程中前额叶皮层16通道同步似然矩阵值S、聚集系数C、特征路径长度L,并与静息状态下进行比对。结果时频分析显示LFPs能量密度分布集中于红外打标点前1s至打标点处的θ频段。大鼠工作记忆过程中LFPsθ频段同步似然值Sp=0.6593±0.0220,静息状态下Sp=0.5104±0.0516。当T=0.76时大鼠工作记忆过程和静息状态下功能性连接差异最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工作记忆过程LFPsθ频段聚集系数Cp=0.2206±0.0263,明显高于静息状态Cp=0.1065±0.0237(P<0.05)。工作记忆过程LFPsθ频段特征路径长度Lp=1.3110±0.1318,明显低于静息状态Lp=2.9329±0.2763(P<0.05)。结论大鼠在工作记忆过程中LFPs的特征频段是θ,而且工作记忆过程中LFPs的功能性连接强于静息状态。
张妍田心
关键词:工作记忆
基于Granger因果分析研究颞叶癫痫脑电的网络特性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从多通道脑电(EEG)的功能性连接和因果网络的角度,研究癫痫发作期过度放电的脑网络机制。方法:对16通道EEGs进行频域Granger因果分析,计算两个节点之间因果值γij,平均后得到DTF值。应用γij构建因果网络,计算BC度量值并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分析其变化趋势。计算发作期活跃节点因果流值以及间歇期、发作前期相对应节点的因果流值。结果:颞叶癫痫发作期能量分布优势频带是δ频段。δ频段DTF值:间歇期为7.340 4±1.962 9,发作前期为4.875 5±1.054 1,发作期为8.177±1.697 8,正常对照组为2.159 1±0.556 1。δ频段活跃节点BC度量值:间歇期为0.049 9±0.014 9,发作前期为0.046 9±0.009 5,发作期为0.080±0.020。δ频段发作期活跃节点因果流值为0.686 4±0.303 7,间歇期、发作前期相对应的区域因果流值为0.149 5±0.135 8、0.1174±0.0648。结论:颞叶癫痫组比正常对照组功能连接特性增强;颞叶癫痫发作期活跃节点BC度量值比间歇期、发作前期增大;颞叶癫痫发作期活跃节点属于因果源,非活跃节点属于因果汇。
裘志军陈旨娟田心
关键词:颞叶癫痫脑电
miR-204对癫神经元中BDNF/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研究海马神经元癫模型中转染miR-204后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TrkB通路调控作用的影响。方法取原代培养7d后的细胞,分为正常组、正常+BDNF组、癫组、癫+BDNF组、正常转染miR-204组、癫转染miR-204组、癫转染miR-204+BDNF组。癫组用无镁液处理3 h制作癫模型。制备成功miR-204慢病毒表达载体。采用免疫荧光、膜片钳及免疫印迹技术鉴定及观察miR-204对BDNF/TrkB通路表达的影响。结果 TrkB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正常+BDNF组高于正常组;癫+BDNF组低于正常+BDNF组,高于癫组;癫+miR-204+BDNF组高于癫+BDNF组和癫+miR-204组。结论 BDNF及miR-204可以改善BDNF/TrkB受抑制的状态,从而在癫疾病的缓解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常伟潘立平吴秋静宋毅军
关键词:癫痫海马神经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基于描述函数方法的神经群自激振荡特性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在无外界刺激时神经群表现为节律性自激振荡,自激振荡是非线性系统特有的一种运动形式.在非线性描述函数法理论框架下,对神经群模型自激振荡特性进行分析,并揭示其产生机理.神经群模型的sigmoid非线性函数(简称为S函数)是其自激振荡的根源.首先,求解S函数的描述函数;然后,基于S函数的描述函数得到神经群模型正反馈回路S函数和负反馈回路S函数的等效增益,在此基础上将神经群模型转化为可用描述函数法分析的典型结构形式;最后,应用描述函数法理论对神经群模型自激振荡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得到自激振荡特性的定量描述,并通过仿真分析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理论分析及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描述函数方法的神经群自激振荡特性分析方法是正确有效的.S函数是神经系统的典型非线性环节,S函数的处理方法及神经群自激振荡特性分析方法对于其他神经模型的自激振荡特性分析具有参考价值.
王俊松徐瑶
关键词:描述函数自激振荡
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I_A和I_K在出生后早期的变化被引量:3
2013年
大脑快速发育期(brain growth spurt,BGS)是神经元生长、突触连接的关键时期;电压门控性K+通道是维持细胞兴奋性和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关键通道。本文旨在探究BGS期内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性K+通道电流及其通道动力学特性的变化,以期找出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性K+通道发育的关键期。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出生后0~4周大鼠海马CA1区脑片上的锥体神经元全细胞电压门控性K+通道电流及其通道动力学特性。结果显示:在测试电压为+90mV下,以出生后0周为参照,出生后1~4周的瞬时外向K+通道电流(IA)的最大电流密度的增幅分别为(16.14±0.51)%、(81.73±10.71)%、(106.72±5.29)%、(134.58±8.81)%(n=10,P<0.05);延迟整流K+通道电流(IK)的最大电流密度增幅分别为(16.75±3.88)%、(134.01±2.85)%、(180.56±8.49)%、(194.5±8.53)%(n=10,P<0.05),显示K+通道电流密度于1~2周增幅最大;IA的激活曲线向左移,半数激活电压随周龄增加逐渐减小,分别为14.67±0.75、13.46±0.64、8.39±0.87、4.60±0.96、0.54±0.92(mV,n=10,P<0.05);IK的激活曲线向左移,半数激活电压随周龄增加逐渐减小,分别为8.94±0.85、6.65±0.89、0.47±1.15、1.80±0.89、8.56±1.08(mV,n=10,P<0.05)。IA的失活曲线向左移,0周龄与1周龄之间的半数失活电压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出生后1~4周随周龄增加半数失活电压逐渐减小(P<0.05),分别为45.68±1.26、46.81±0.78、48.64±0.81、51.96±1.02、58.31±1.35(mV,n=10)。以上结果表明,随着鼠龄的增加,IA和IK电流密度逐渐增加,电压门控性K+通道半数激活、失活电压降低,尤其是出生后1周至2周变化明显,上述变化与海马神经元的逐渐发育成熟及其功能的完善有关。
陈小佳谭涛刘迢迢田心
关键词:海马脑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