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1705)

作品数:12 被引量:168H指数:7
相关作者:彭双清颜贤忠廖艳张立实赵剑宇更多>>
相关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代谢组学
  • 12篇代谢
  • 11篇毒性
  • 7篇核磁
  • 7篇核磁共振
  • 7篇肝毒
  • 7篇肝毒性
  • 6篇药物
  • 4篇代谢组学研究
  • 4篇异烟肼
  • 4篇利福
  • 4篇利福平
  • 4篇结核
  • 4篇抗结核
  • 4篇基因
  • 4篇核磁共振技术
  • 3篇毒理
  • 3篇毒理学
  • 3篇肾毒
  • 3篇肾毒性

机构

  • 14篇军事医学科学...
  • 7篇北京中医药大...
  • 7篇四川大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5篇彭双清
  • 12篇颜贤忠
  • 8篇廖艳
  • 7篇张立实
  • 6篇赵剑宇
  • 4篇廖明阳
  • 4篇陈合兵
  • 2篇陈立娟
  • 1篇王国强
  • 1篇阳海鹰
  • 1篇董延生
  • 1篇闫长会

传媒

  • 4篇中国新药杂志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第十三届全国...
  • 1篇卫生毒理学杂...
  • 1篇波谱学杂志
  • 1篇中草药
  • 1篇世界科学技术...
  • 1篇毒理学杂志
  • 1篇BCEIA2...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异烟肼利福平两药联用致大鼠肝脏损伤的基因表达谱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抗结核病药物异烟肼和利福平两药联用对大鼠肝脏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将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分别为两药联用组与对照组,前者灌胃给予异烟肼(400 mg·kg-1)和利福平(100 mg·kg-1),后者灌胃给予等体积0.9%Na Cl溶液,连续14 d。以c DNA微阵列技术研究异烟肼和利福平两药联用对大鼠肝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根据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探讨异烟肼和利福平两药联用对大鼠肝脏的毒性机制。结果:利福平组与对照组杂交的表达差异基因共55条,其中上调基因36条,下调基因19条,功能已知基因25条,已知功能基因主要包括一些与肝药酶活性、三大物质代谢、肝脏功能和抗氧化作用等相关的基因。结论:异烟肼和利福平两药联用可导致大鼠肝脏基因表达谱明显变化,这对阐明异烟肼和利福平两药联用的肝损伤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廖艳彭双清张立实
关键词:异烟肼利福平基因表达谱肝毒性
代谢组学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药物安全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04年
彭双清廖明阳颜贤忠
关键词:代谢组学药物安全毒理基因组学药物毒理学药理活性
抗结核药物异烟肼肝毒性时效关系的代谢组学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研究异烟肼灌胃后不同时段大鼠尿液的代谢表型改变及其与组织病理学和血浆生化指标变化的相关性,探讨代谢组学在药物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Wistar大鼠连续经口灌胃0、50、100、200和400mg.kg-1异烟肼3、7、14d,收集给药前24h及给药期间每天24h的尿液,测定质子核磁共振(1HNMR)谱,并进行血浆生化指标测定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常规毒性研究方法显示异烟肼在较高剂量、较长给药时间(7d以上)时表现出肝毒性,并且有较好的时间-效应关系。对大鼠尿液进行代谢组学研究显示各组动物代谢谱各不相同,随着给药时间的变化,大鼠尿液1HNMR谱发生一定改变,代谢谱的改变与常规毒性检测指标相符且更灵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给药组尿样1HNMR谱葡萄糖和牛磺酸显著增加,2-酮戊二酸和柠檬酸显著降低。结论大鼠尿液1HNMR代谢轨迹与异烟肼毒性作用时间密切相关,异烟肼引起的肝毒性与线粒体功能受损、三羧酸循环中能量代谢异常及葡萄糖代谢紊乱有关。代谢组学分析在毒理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廖艳彭双清颜贤忠张立实
关键词:代谢组学核磁共振技术异烟肼肝毒性
中药关木通肾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
<正>近年来,有关中草药毒副作用的报道日见增多。特别是近年报道的国外因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而引起的肾脏疾病的报道,使得中药安全性的问题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1,2]。中药目前尚无毒性作用评价的标准及客观依据,也无安全性...
颜贤忠赵剑宇陈合兵彭双清廖明阳
文献传递
关木通肾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被引量:59
2006年
目的研究经关木通染毒后大鼠尿液的代谢表型改变及其与组织病理和尿液、血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代谢组学在中药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关木通分4个剂量组:36、32、28、24 g/kg,W istar大鼠连续ig给药6 d,12 h后收集尿样,测定1H-NM R谱,并进行血浆生化指标和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染毒后,大鼠肾脏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坏死,尿样中氧化三甲胺、柠檬酸、牛磺酸、肌酐、甜菜碱等代谢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醋酸、丙氨酸则显著上升。主成分分析表明,给药组与对照组的代谢谱有明显差异,能够被区分开,而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醋酸和氧化三甲胺的变化。不同剂量条件下,各组动物的代谢谱也各不相同,与肾脏病理和血浆生化改变相一致。结论关木通能够对肾脏造成损害,且大鼠尿液的代谢物谱与关木通毒性作用强度密切相关,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在毒理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赵剑宇颜贤忠彭双清
关键词:关木通肾毒性代谢组学核磁共振模式识别
核磁共振实验参数对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的影响
<正>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崭新技术手段[1],它通过检测机体中生物体液(血浆、尿液)中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成分的变化,对代谢产物谱进行动态追踪,从而反映出中毒或代谢损害而引起的细胞功能异常,及其随时间...
陈合兵颜贤忠赵剑宇彭双清廖明阳
文献传递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药关木通的肾毒性作用被引量:36
2007年
本文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方法研究了染中药关木通毒性大鼠尿液的代谢改变及其与靶器官毒性的相关性。分3个剂量组(36、32、28g生药.kg-1.d-1)对雄性Wistar大鼠连续6d灌胃给药,收集12h的尿样,进行1H-NMR谱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染毒后的大鼠尿样中氧化三甲胺、牛磺酸迅速下降,而柠檬酸、肌酐、2-酮戊二酸等代谢物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乙酸、丙氨酸则显著上升。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给药组与对照组的代谢谱有明显差异,而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乙酸、氧化三甲胺、丙氨酸和牛黄酸的变化。乙酸、丙氨酸的显著上升表明动物出现了肾小管坏死,与以前报道的肾脏病理和血浆生化改变相一致。关木通对动物的毒性作用有着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关木通能够对肾脏造成损害,且大鼠尿液的代谢物谱与关木通毒性作用强度密切相关,说明代谢组学方法在中药的毒性研究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赵剑宇颜贤忠彭双清
关键词:关木通肾毒性代谢组学核磁共振
多柔比星致大鼠心脏毒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通过比较细胞或组织在不同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蛋白质表达谱异同,对差异蛋白质进行分类和鉴定。本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多柔比星(阿霉素,DOX)给药大鼠和正常大鼠心脏...
陈立娟彭双清王国强阳海鹰闫长会
关键词:多柔比星蛋白质组学心脏毒性
文献传递
代谢组学技术在疾病和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正>~~
颜贤忠
文献传递
抗结核病药物利福平致大鼠肝脏损伤的基因表达谱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抗结核病药物利福平对大鼠肝脏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利福平组,每组10只,分别灌胃给予利福平(100 mg.kg-1)和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14 d。以cDNA微阵列技术研究利福平对大鼠肝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根据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探讨利福平对大鼠肝脏的毒性机制。结果:利福平组与对照组杂交的表达差异基因共19个,其中上调基因11个,下调基因8个,功能已知基因18条,主要包括一些与肝药酶活性、氧化应激和特异性免疫等相关的基因。结论:利福平可导致大鼠肝脏基因表达谱明显变化。该研究对阐明利福平的肝损伤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廖艳彭双清张立实
关键词:利福平基因表达谱肝毒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