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10010305)

作品数:8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李铁刚常凤鸣熊志方郝鹏徐烨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有孔虫
  • 4篇浮游有孔虫
  • 3篇西太平洋
  • 2篇亚马逊
  • 2篇盐度
  • 2篇暖池
  • 2篇热带
  • 2篇快速气候变化
  • 2篇古盐度
  • 2篇海域
  • 2篇冲积
  • 2篇冲积扇
  • 1篇淡水
  • 1篇东海内陆架
  • 1篇东亚季风
  • 1篇端元
  • 1篇氧同位素
  • 1篇有效性
  • 1篇跃层
  • 1篇盛冰期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宁波市国土资...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9篇常凤鸣
  • 8篇李铁刚
  • 5篇熊志方
  • 2篇郝鹏
  • 1篇王倩
  • 1篇孙晗杰
  • 1篇于心科
  • 1篇安佰正
  • 1篇南青云
  • 1篇俞宙菲
  • 1篇王海霞
  • 1篇郭景腾
  • 1篇郑旭锋
  • 1篇张帅
  • 1篇赵松
  • 1篇徐烨

传媒

  • 6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球科学(中...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浮游有孔虫B/Ca作为海水pH替代指标有效性的初步评估:生命效应和溶解作用
2015年
浮游有孔虫B/Ca主要受控于海水pH,可作为海水pH值的替代性指标,其在探索海洋对大气pCO2冰期旋回贡献作用的研究中广受关注。然而,利用浮游有孔虫B/Ca重建海水pH,其结果的可靠性还受到温度、[CO2-3]、溶解作用、生命效应(共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钙化作用)以及属种差异的制约。为评估生命效应和溶解作用对B/Ca指标有效性的影响,测定了西太平洋暖池MD06-3052岩心特征样品的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和次表层种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在不同壳体粒径、不同壳体厚度下的B/Ca。结果表明,除两个层位外,G.ruber的B/Ca随壳体粒径的增大,总体上呈增高趋势,主要由钙化作用速率逐渐加快所致;而两个特例层位分别表现为B/Ca随粒径变化不大和随粒径先不变后增加,这可能是由钙化作用、呼吸作用与共生光合作用对G.ruber B/Ca影响的相反效应导致的竞争关系所致。N.dutertrei的B/Ca随壳体粒径的增大,总体呈降低趋势,呼吸作用可能是导致该趋势的主要原因。另外,同一层位相同粒径G.ruber和N.dutertrei的B/Ca也明显不同。这些相同种属不同粒径之间以及相同粒径不同种属之间B/Ca的差异综合表明生命效应通过表征的具体过程对浮游有孔虫B/Ca有重要影响。然而,同一层位、相同粒径、不同厚度的G.ruber和N.dutertrei B/Ca各自相差不大,表明溶解作用对浮游有孔虫B/Ca影响甚微。总之,从生命效应和溶解作用角度看,只要挑选优势粒径浮游有孔虫,将生命效应对其B/Ca的影响降到最低,浮游有孔虫B/Ca是有效的海水pH的替代性指标。
郭景腾李铁刚于心科熊志方常凤鸣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
浮游有孔虫标准化壳体重量测试方法及在西太平洋的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使用标准化壳体重量法和传统壳体重量法分别对中国南海(South China Sea,简称SCS)站表层沉积物和MD06-3052岩心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测试,获得了浮游有孔虫种属Globigerinoides ruber(G.ruber)的标准化壳体重量和传统壳体重量.通过对SCS站表层沉积物中G.ruber标准化壳体重量与传统壳体重量的比较,认为在该海域使用标准化壳体重量替代性指标能够更好的排除壳体粒径的干扰.通过对MD06-3052岩心中G.ruber标准化壳体重量与南极Vostok冰心的CO2浓度(pCO2)曲线进行对比,认为标准化壳体重量方法能够较好的反映出表层海水[CO32-]的变化.标准化壳体重量方法快速简便,指示性好,在探讨晚更新世以来表层海水在全球碳循环的重要作用中,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指标.
安佰正李铁刚孙晗杰熊志方常凤鸣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碳酸盐碳循环西太平洋
西太平洋暖池区古海洋学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热带西太平洋对现代全球气候系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变异对调节全球气候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轨道—亚轨道尺度上暖池对全球古气候的变化也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低纬热带西太平洋已成为近十几年来古海洋学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从表层海水古温度和古生产力记录、千年尺度的快速气候变化、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式变化以及暖池强弱变动及其位移等角度梳理了西太平洋暖池区古海洋学研究的现状,综述了目前对暖池区海洋环境演化及其气候效应的已有认识,针对目前暖池区古环境研究的状况探讨了未来工作中应重视的科学问题。
常凤鸣李铁刚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古海洋学快速气候变化
亚马逊冲积扇海域表层海水古盐度的定量重建
<正>河流输入是全球大洋海水溶解Ba的主要来源,淡水中Ba从粘土悬浮物的脱附作用使得河流输入水体富集Ba2+。河流输入淡水与海水在河口区混合时的粘土絮凝作用使得河口区的水体以高Ba2+和低盐为特征,而外海海域则为高盐、低...
常凤鸣王倩李铁刚
文献传递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360ka来上部水体的演变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对Ontong Java海台KX97322-4孔浮游有孔虫的定量统计、氧同位素分析以及对各指标的频谱分析,揭示了近360ka来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浮游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及上部水体垂向结构的冰期-间冰期变化特征。研究表明,MIS10期以来暖池核心区表层种G.ruber和次表层种N.dutertrei的氧同位素都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表层水体和次表层水体在大尺度上都总体上受高纬冰盖涨缩影响,次表层水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上层水体结构变化具有冰期-间冰期旋回特征,温跃层深度在MIS10-MIS8期变深,MIS8-MIS7/8期迅速变浅,MIS7/8以后逐渐变深,进入末次冰期后逐渐变浅趋于稳定波动。频谱分析还表明暖池核心区上层水体性质变化受高纬和热带因素共同作用,与大洋环流也有一定关系。
张帅李铁刚常凤鸣王海霞熊志方俞宙菲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温跃层
粒度端元法在东海内陆架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7年
为了了解不同粒度端元法在东海内陆架古环境重建中的差异性和适用性,本文利用6种粒度端元法(非负矩阵分解、特征向量旋转、分层贝叶斯算法、粒级-标准偏差、理论函数拟合以及粒级主成分因子分析)对东海内陆架北部DC1孔的沉积物进行了粒度端元分离,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对比和评价,结合沉积学资料评估了不同粒度端元在东海内陆架古环境重建中的差异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上述6种方法均分离出2个具有沉积学意义的粒度端元(粗粒端元和细粒端元)。除粒级主成分因子分析外,其他5种方法的端元众值粒级大小和端元在钻孔中的含量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粗粒端元指示了海侵砂沉积,细粒端元指示了河流细粉砂沉积;而粒级主成分因子分析得到的粗粒和细粒端元可能分别指示了风暴潮沉积和浪流搬运的再悬浮沉积。不同方法得到的粒度端元虽然在粒级分布、端元含量变化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上述6种端元法在东海内陆架古环境重建中都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其端元含量的变化均可有效指示末次盛冰期以来海平面波动引起的沉积环境的阶段性变化。
赵松常凤鸣李铁刚徐烨
关键词:东海内陆架古环境重建
热带西太平洋250ka来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壳体质量变化特征及控制机理
2014年
作为新兴的海水CO2-3替代性指标,浮游有孔虫壳体质量对于海洋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测定了热带西太平洋WP7孔250ka以来表层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壳体质量。除了在MIS1和MIS4期外,壳体质量显示冰期重、间冰期轻的旋回特征,响应大气pCO2变化,表明大气pCO2变化是该海域浮游有孔虫壳体质量变化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MIS4期间壳体质量异常低值可能是该时期加强的上升流和CaCO3溶解事件共同导致。温度与营养盐浓度并不是壳体质量异常的主要原因,共生体则可能是影响因素。G.sacculifer壳体质量与大气pCO2整体上良好的反相关关系表明其可以作为可靠的表层海水CO2-3替代性指标。
秦秉斌李铁刚常凤鸣熊志方郝鹏
关键词:热带西太平洋
亚马逊冲积扇海域表层海水古盐度的定量重建
<正>河流输入是全球大洋海水溶解Ba的主要来源,淡水中Ba从粘土悬浮物的脱附作用使得河流输入水体富集Ba2+。河流输入淡水与海水在河口区混合时的粘土絮凝作用使得河口区的水体以高Ba2+和低盐为特征,而外海海域则为高盐、低...
常凤鸣王倩李铁刚
末次盛冰期以来南海西南海区对快速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被引量:5
2014年
以南海西南巽他陆坡CG2岩心为材料,通过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的δ18 O和Mg/Ca重建了近24ka以来的表层海水温度(SST)和盐度(SSS),结合浮游有孔虫定量统计数据分析了末次盛冰期(LGM)以来南海西南海区上部水体环境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在YD、H1、8.2ka冷事件期间,巽他陆架海区盐度变高,浮游有孔虫暖水种丰度减少,温跃层变浅。相比其他开放大洋站位末次冰消期的缓慢变暖,南海西南海区Blling早期以及YD事件后期升温迅速,且H1期间具有明显的降温,是典型的"格陵兰式"升温,可能南海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强烈。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造成了海水盐度频繁的波动,在H1、YD期间,东亚夏季风突然减弱,盐度变高,B/A暖期夏季风增强,盐度变低,比较发现在这些气候事件期间,东、西太平洋站位的盐度变化特征几乎是一致的。LGM以来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的上层海水环境变化,与热带辐合带(ITCZ)的纬向移动及其相关的东亚季风异常有密切联系。
郝鹏李铁刚常凤鸣南青云熊志方秦秉斌郑旭锋
关键词:快速气候变化东亚季风热带辐合带南海西南部
中全新世冲绳海槽北部的水文气候变化:浮游有孔虫群落证据被引量:1
2019年
东海东北部的浮游有孔虫群落结构受长江冲淡水和黑潮暖流的显著影响。对冲绳海槽北部NOKT-3岩芯178个样品中浮游有孔虫的统计分析,共鉴定出壳径大于150μm的种属28种。其中,低温低盐种Globigerina quinqueloba的百分含量在中全新世早期波动剧烈,而中晚期呈逐渐下降趋势。G.quinqueloba是长江冲淡水指示种,长江冲淡水的强弱受到东亚夏季风降雨的控制。因此,据6330aBP以来G.quinqueloba含量的变化将中全新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雨量变化划分为3个阶段:(1)6330~4950aBP降雨较强,为全新世适宜期;(2)4950~4600aBP期间降雨开始减少,全新世适宜期结束;(3)4600~3890aBP间降雨量明显降低,气候显著变干。降雨量这一变化过程的机制可能是全新世早期以来北半球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小,导致东亚夏季风强度减弱,季风前缘锋面逐渐向东南方向退缩,因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全新世降雨量逐渐降低。此外,黑潮指示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的变化显示,中全新世早期6330~5100aBP期间,黑潮比较强,对冲绳海槽的影响持续而强劲;中全新世晚期5100~4000aBP P.obliquiloculata含量显著降低,对应着P.obliquiloculata极小值事件(PME),表明中全新世晚期PME发生时区域气候并没有明显变冷,且海槽北部的PME事件也无法用赤道太平洋长期的类El Ni1o状态来解释。
徐烨常凤鸣李铁刚李铁刚崔亦鹍
关键词:长江冲淡水黑潮中全新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