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06DFA01780)

作品数:10 被引量:113H指数:6
相关作者:余新晓岳永杰孙庆艳高志亮杨本琴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树种
  • 3篇护林
  • 2篇土壤
  • 2篇乔木
  • 2篇乔木树种
  • 2篇防护林
  • 1篇性状
  • 1篇性状研究
  • 1篇演替
  • 1篇演替规律
  • 1篇营建
  • 1篇优势树种
  • 1篇郁闭
  • 1篇郁闭度
  • 1篇育林
  • 1篇针叶
  • 1篇针叶树
  • 1篇针叶树种
  • 1篇指标体系
  • 1篇日变

机构

  • 9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北京市园林绿...

作者

  • 9篇余新晓
  • 3篇孙庆艳
  • 3篇岳永杰
  • 2篇陈慧新
  • 2篇杨本琴
  • 2篇王雄宾
  • 2篇高志亮
  • 2篇张晓明
  • 2篇杨新兵
  • 1篇胡淑萍
  • 1篇刘淑燕
  • 1篇曹波
  • 1篇陈丽华
  • 1篇边振
  • 1篇逯进生
  • 1篇朱建刚

传媒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北方园艺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封育类型灌木林地土壤物理性状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研究了北京市密云县西沟林场封山育林地区不同封育措施灌木林地土壤物理性状和土壤渗透性能。结果表明:在封造、封禁、封育3种封育措施的灌木林地中,土壤容重为:封造灌木林地>封禁灌木林地>封育灌木林地,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蓄水量、有效涵蓄量、毛/饱和蓄水量的顺序为:封造灌木林地<封禁灌木林地<封育灌木林地。封育灌木林地土壤初始入渗速率是封禁灌木林地的1.45倍,是封造灌木林地的1.85倍。前30min累积入渗量顺序为:封育灌木林地>封禁灌木林地>封造灌木林。从土壤物理性状和渗透性能来看,封育措施能更好的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和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提高灌木林土壤水源涵养和理水调洪功能。
杨本琴余新晓岳永杰高志亮
关键词:封山育林土壤孔隙度土壤入渗
密云水库集水区防护林不同树种林冠截留研究被引量:22
2009年
在充分考虑林冠结构特征与降雨特性的条件下,采用机械布样的方法,对密云集水区4种主要的防护林树种生长季的降雨再分配特点进行研究,并对4种防护林树种进行林冠截留模拟。结果表明:林内降雨量与林外降雨量呈线性相关关系,其回归系数可用来估计林冠蓄水蒸发系数,而截距可用来估计林冠蓄水容量;不同树种生长季场降雨的截留量,都表现出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截留率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少,在降雨初期,下降梯度最大,以后趋于平稳,直到饱和,各树种的理论饱和截留率在24.38%-38.42%之间;采用林冠截留模型进行模拟,林冠截留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的误差均小于0.8,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密云水库集水区防护林树种的林冠对季节性或长期降雨的总体截留能力。
孙庆艳余新晓杨新兵岳永杰陈慧新
关键词:防护林林冠截留
北京山区天然林乔木树种种间联结与生态位研究被引量:23
2009年
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研究了北京山区天然林群落13个乔木种群的种间关联(或相关)性,并对13种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种间联结方面,山杨和色木槭、白桦和黒桦、白桦和色木槭、白桦和山杨、白蜡与胡桃楸等这些种群形成显著的正联结。在总的种群中,总体上呈现负联结趋势,呈极显著和显著正联结的种群所占比率较低,说明北京山区以天然次生林为主的森林群落仍然处于不断的发展演替过程之中。(2)在生态位方面,白桦、槲栎、白蜡、黑桦的生态位宽度较大,而色木槭、大果榆、山杏、侧柏的生态位宽度较小。(3)在生态位重叠指数中,白桦和山杨、色木槭和白桦、白蜡和胡桃楸、色木槭和山杨生态位重叠较大,而侧柏、槲栎、臭椿和大果榆与其他的多个主要树种的生态重叠指数较小。
刘淑燕余新晓陈丽华
关键词:种间联结生态位
北京山区6种乔木树种的光合特性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于2006年6~9月测定北京山区主要乔木树种的光合特性,包括刺槐、臭椿、槲树、栓皮栎、侧柏和油松。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栓皮栎、臭椿和刺槐的光合曲线呈双峰型,发生明显的"午休"现象。强光、高温和低湿是引起"午休"的主要环境因子。3个树种的气孔导度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也呈双峰型,但叶片胞间CO2浓度因树种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槲树、侧柏和油松的光合曲线呈单峰型。
陈慧新余新晓杨新兵孙庆艳逯进生
关键词:光合速率日变化
多水平贝叶斯模型预测森林土壤全氮被引量:4
2009年
多水平贝叶斯方法阐明了预测中观测值、模型和参数的不确定性,被越来越多的生态学家所使用。应用多水平贝叶斯方法建立了北京八达岭地区森林土壤全氮模型,分析了模型参数及其不确定性,并对该区不同土壤层(A、B、C)全氮含量进行了预测。得到如下结论:(1)该区森林土壤全氮多水平贝叶斯模型为yi~N(β0j[i],k[j]+β1j[i],k[j]xi,σ2y)。(2)对模型参数和其曲线不确定性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该区土壤全氮含量。(3)模型预测表明:土壤A层,随着海拔的增加,全氮含量递增。土壤B层,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类型0、1、2、3土壤全氮含量递增,而植被类型4土壤全氮含量出现递减现象。土壤C层,随着海拔的增加,植被类型0土壤全氮含量递增,而植被类型1、2、3、4土壤全氮含量均表现为递减。各植被类型土壤全氮含量都随着土层的深度而减少。
张振明余新晓朱建刚
关键词:土壤全氮
北京密云水库水源保护林营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009年
1项目概述 1.1项目背景 密云水库是北京市主要饮用水源,承担着市区居民80%的供水任务,目前密云水库的蓄水量不到总库容的1/4,而面对目前北京密云水库可利用水资源的严峻形势,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近自然森林经营和森林健康经营技术理念,进行集中试验示范,完善形成水源保护林培育与经营的成套技术和水源区新的流域管理模式,成为提高我国水源保护林经营管理水平,保障北京市水资源安全的重要任务和必要措施。
关键词:水源保护林密云水库营建可利用水资源
北京山区防护林适宜林分结构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根据北京山区野外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郁闭度、层次结构对防护林产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林和刺槐林的产沙量与其郁闭度关系十分紧密;当郁闭度从0.3增加到0.7时,随着郁闭度的增大油松林和刺槐林地的产沙量一直在减少,当郁闭度超过0.7时,反而略呈上升趋势,北京山区油松林和刺槐林的郁闭度以0.7左右为宜。林地产沙量与林分层次结构之间有密切的线性关系,林中乔灌草各层盖度均大于50%,有良好的枯落层时,防止土壤侵蚀功能最好。
余新晓王雄宾张晓明
关键词:郁闭度产沙量
北京山区天然灌丛植被群落特征与演替规律被引量:15
2008年
植被的自然演替序列和过程对人工辅助促进天然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该文在对北京密云山区不同封育年限天然灌丛进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对其植被群落特征、结构组成、物种数、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演替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灌丛植被的演变趋势为荆条+酸枣群丛—荆条+蚂蚱腿子群丛和荆条+三裂绣线菊群丛—三裂绣线菊群丛;灌丛中天然次生乔木树种山杨、椴树和蒙古栎幼苗、幼树的重要值增加较快;封育年限5~15年,灌木从12种增加到31种,乔木种类从0增加到8种;封育15年灌丛的生物量增加为封育5年的2.34倍;植物的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种间相遇机率都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预计随着封育时间的增加,天然三裂绣线菊灌丛会逐渐演替为山杨、桦树林或者椴阔混交林。
余新晓张晓明王雄宾
关键词:群落特征演替规律种群动态
北京山区优势针叶树种侧柏适地性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该文以北京山区优势针叶树种侧柏为研究对象,采用数量化理论Ⅰ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立地因子对侧柏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拔和坡度影响天然侧柏的高生长,坡度、坡位、裸岩率影响天然侧柏的径生长;土壤厚度和土壤质地影响人工侧柏的高生长,坡度和土壤厚度影响人工侧柏的径生长。该研究结果为侧柏造林立地的选择和科学经营提供依据。
胡淑萍余新晓孙庆艳王小平秦永胜陈俊崎
关键词:适地适树优势树种
北京市松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健康评价研究被引量:26
2008年
应用SPSS16.0数学统计软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完整性指标、稳定性指标和可持续性指标3大类7个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基于ArcGIS9.2对北京市松山自然保护区120个小班进行森林健康评价。结果表明,松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大部分处于健康状态,面积为2845.77hm2,占林场总面积的56.15%,主要由天然阔叶林和人工针叶林组成。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才能发挥森林更大的综合效益。
高志亮余新晓岳永杰边振杨本琴曹波秦永胜
关键词:松山自然保护区指标体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