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02193)

作品数:10 被引量:95H指数:6
相关作者:王瑄邱野辛艳陈志强任婷婷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市于洪区水利局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土壤
  • 4篇降雨
  • 4篇不同土地利用
  • 3篇天然降雨
  • 3篇坡面
  • 2篇养分
  • 2篇养分流
  • 2篇养分流失
  • 2篇沙量
  • 2篇水分
  • 2篇水土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土地利用类型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坡度
  • 2篇坡耕地
  • 2篇黏聚力
  • 2篇维数
  • 2篇摩擦角

机构

  • 10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沈阳市于洪区...

作者

  • 10篇王瑄
  • 4篇邱野
  • 3篇辛艳
  • 3篇陈志强
  • 2篇刘宇
  • 2篇任婷婷
  • 2篇李想
  • 2篇盛世博
  • 1篇王晓虹
  • 1篇刘彦辰
  • 1篇陈雯静
  • 1篇徐璐
  • 1篇李德利
  • 1篇赵倩
  • 1篇赵茜
  • 1篇张凯

传媒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坡度下侵蚀量与降雨特征的关系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坡面侵蚀影响因素众多,为研究不同坡度下土壤侵蚀的降雨影响因子.选择坡度为5°,10°,15°野外径流小区,观测雨强、径流量、降雨过程,接取沙样.利用SPSS分析统计软件,对降雨量P(X1)、平均雨强I(X2)、瞬时最大雨强IMAX(X3)、最大10min雨强I10(X4)、最大30 min雨强I30(X5)、降雨动能E(X6)、最大30min雨强与降雨动能的乘积EI30(X7)、降雨量与平均雨强的乘积PI(X8)、降雨量与最大瞬时雨强的乘积PIMAX(X9)、降雨量与最大10min雨强的乘积PI10(X10)、降雨动能与最大10min雨强的乘积EI10(X11)、降雨量与最大30min雨强的乘积PI30(X12)和坡度(X13)与土壤侵蚀量进行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坡面侵蚀量主要受降雨动能和坡度影响,坡度在5~15°范围内是影响坡面侵蚀的主要因素,坡面侵蚀量与降雨动能和坡度呈线性关系.
王瑄赵茜
关键词:坡面产沙量降雨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剪强度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剪强度及其与影响因子的关系,以期为研究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评价提供一定科学依据。选取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园地、坡耕地、荒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观测土壤抗剪强度指标、容重、含水率、干密度、总孔隙度、土壤团聚体MWD值、粉/黏粒值,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影响土壤抗剪强度的因素。结果表明: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黏聚力从坡上到坡下逐渐减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剪强度大小顺序为:坡耕地>园地>针阔混交林>荒地>灌木林;土壤容重与土壤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的关联度最大,湿筛MWD值与土壤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的关联度最小;土壤抗剪强度分别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含水率以及干密度呈线性关系。
李想王瑄盛世博陈志强
关键词:内摩擦角黏聚力灰色关联法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物理性质特征分析被引量:26
2014年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果树台田和花田6种典型地块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含水量、容重、团聚体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从坡上到坡下逐渐增加,而土壤容重则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土壤颗粒组成间的差异性较明显,极细沙粒和细砂粒的含量较高,其次是粉砂粒,粘粒含量最低;土壤湿筛团聚体分形维数和风干团聚体分形维数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其大小依次为天然次生林<荒草地<果树台田<人工林地<坡耕地<花田;湿筛后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显著增加,以荒草地的增量最小(0.07),花田的增量最大(0.14)。
任婷婷王瑄孙雪彤邱野李德利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土壤容重
沈阳地区天然降雨雨滴特征对坡面产沙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为了探究沈阳地区天然降雨雨滴特征与产沙量的关系,在天然降雨条件下,使用滤纸色斑法计算雨滴特征,利用野外径流小区(长8m,宽1m)采集沙样。运用相关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模糊贴近度分析法分析了降雨强度、雨滴动能、雨滴中值粒径、雨滴终点最大速度和雨滴质量与产沙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经过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影响坡面产沙量的顺序为降雨强度>雨滴动能>雨滴中值粒径>最大雨滴终点速度>雨滴质量,模糊贴近度分析表明降雨强度对坡面产沙量的影响最大,降雨动能其次,雨滴质量影响最小。坡面产沙量分别与降雨强度、雨滴中值粒径、雨滴动能呈幂函数关系;天然降雨雨滴中值粒径与降雨强度呈幂函数关系;雨滴中值粒径和雨滴质量是雨滴动能的主要影响因子。
盛世博王瑄盛思远张凯
关键词:雨滴灰色关联
公路边坡不同护坡措施表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被引量:5
2017年
为了确定公路边坡不同护坡措施保水效果,以沈抚高速沿线的草皮防护(CP)、挂网喷播(GW)、六角空心砖防护(LJ)和菱形防护(LX)四种典型边坡防护措施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水分测量仪观测不同护坡措施的表层土壤含水量,分析不同护坡措施下土壤含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护坡措施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土壤含水量均值在13日,14日均表现为CP>GW>LJ>LX,而在15日,16日均表现为CP>LJ>GW>LX;在同种护坡措施下,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在各坡位均表现为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增大的规律;在同一坡面情况下,六角空心砖防护坡面表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CV)表现为坡上>坡下>坡中,其余三种护坡措施CV均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护坡措施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随时间变化表现为LX(12.5%)>GW(10.6%)>CP(9.2%)>LJ(8.5%),菱形植草与其余三种措施间差异显著(p<0.05),挂网植草与六角空心砖防护差异显著(p<0.05),草皮防护与这两种措施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六角空心砖配合紫穗槐灌木和小火炬草本植被的护坡形式保水效果较好。
陈志强王瑄鲍永雪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保水效果时空演变特征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与粘粒含量的关系被引量:15
2013年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颗粒的影响,解决土壤形态和过程复杂等问题。采用激光粒度分布仪对辽宁省铁岭市泉河流域的坡耕地、果树台田、人工林地和天然次生林4种利用类型土壤粒径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分形法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坡耕地、果树台田、人工林地和天然次生林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粘粒含量的曲线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坡耕地主要以粉粒为主,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地均主要以细砂粒为主,果树台田主要以极细砂粒为主;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主要是由土壤中粘粒含量决定的,分形维数大小依次为:果树台田分形维数<林地分形维数<天然次生林分形维数<坡耕地分形维数。土壤粘粒含量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呈显著相关关系。
任婷婷王瑄陈雯静邱野
关键词: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粘粒含量
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剪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2017年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不同坡度(10°,15°,20°)的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园地、坡耕地、荒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观测土壤抗剪强度指标、含水率、容重、干密度、总孔隙度、有机质、土壤团聚体MWD值(干筛和湿筛),运用模糊贴近度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剪强度的因素。结果表明:相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黏聚力随着坡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针阔混交林中,团聚体湿筛MWD值与土壤黏聚力的贴近度最大,在荒地中则是有机质,而在其他3个土地利用类型中,容重与干密度对土壤黏聚力的贴近度较大;在针阔混交林、灌木林、荒地中,4种贴近度计算影响其土壤内摩擦角较大的因素为总孔隙度,而容重和干密度是影响园地和坡耕地土壤内摩擦角的重要因子;在针阔混交林中,建立基于干密度和容重的土壤抗剪强度方程(R2=0.865);在坡耕地中,建立基于干密度、容重和团聚体干筛MWD值的土壤抗剪强度预测模型(R2=0.964);在灌木林、园地、荒地中,对土壤抗剪强度影响显著的因子分别为干密度、团聚体干筛MWD值、容重。
李想王瑄盛思远陈志强
关键词:内摩擦角黏聚力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度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石质山区减水减沙效果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确定水土保持措施对土石质山区减水减沙效果的影响,针对梯田、横垄耕作、水平槽、鱼鳞坑、自然修复等7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和对照坡进行降雨量、径流量和泥沙量的观测,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产沙产流的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降雨量的坡面措施产流产沙效果各不相同,在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不同措施的减水效果依次为:水平槽>鱼鳞坑>大豆梯田>密植横垄耕作>水平梯田>疏植横垄耕作>自然修复坡>对照坡;不同措施减沙效果依次为:水平槽>鱼鳞坑>大豆梯田>水平梯田>密植横垄耕作>自然修复坡>疏植横垄耕作>对照坡。降雨量和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产流产沙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
王瑄刘宇刘彦辰辛艳王晓虹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径流量
辽宁省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水土及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效果被引量:18
2013年
在天然降雨条件下,研究传统耕作、免耕、免耕秸秆覆盖、横垄4种耕作方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其他3种耕作方式均能减少水土流失,产流量分别较之减少19.3%,27.1%,31.8%,泥沙量对应减少12.4%,21.5%,57.8%;各耕作小区径流中养分流失量差异显著;泥沙中全磷流失特征为T1>T3>T2>T4,其他耕作小区比传统耕作小区减少流失依次为8.6%,5.1%,12.1%;泥沙中的全氮流失特征为T1>T2>T3>T4,其他耕作小区比传统耕作小区减少流失依次为6.4%,10.3%,34.3%。坡耕地土壤侵蚀量与径流量呈显著相关。
辛艳王瑄邱野李德利赵倩
关键词:天然降雨坡耕地耕作模式养分流失
坡耕地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流失特征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为了确定辽宁省坡耕地在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流失的特征,采用6°坡耕地,选取大豆作为种植作物,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顺垄、横垄、免耕、免耕秸秆覆盖等耕作模式进行组合试验,观测分析降雨后氮、磷养分流失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回归分析方法说明了降雨对各土壤养分流失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耕作顺垄+平翻模式下,氮、磷流失浓度最高,总氮为24.2mg.L-1,总磷为2.013mg.L-1;免耕和免耕秸秆覆盖在顺垄布置下与传统平翻耕作相比,分别减少总氮流失30%和32%,减少总磷流失18%和30%;与顺垄耕作组合模式相比,横垄耕作组合有效地减少径流中的各种养分流失浓度,减少总氮流失35%,减少总磷流失35.4%;硝态氮在横垄+平翻模式下流失量最低,为3.0mg.L-1,铵态氮在横垄+免耕秸秆覆盖模式下流失量最低,为6.8mg.L-1;径流中磷素浓度在0.1~0.6mg.L-1,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天然降雨对径流中各养分的流失浓度影响显著。
辛艳王瑄邱野徐璐刘宇
关键词:天然降雨坡耕地耕作模式氮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