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07122)

作品数:7 被引量:52H指数:5
相关作者:邵立明何品晶吕凡瞿贤郝丽萍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厌氧
  • 3篇厌氧消化
  • 3篇垃圾
  • 3篇甲烷
  • 3篇甲烷化
  • 2篇厌氧水解
  • 2篇生活垃圾
  • 2篇固体废物
  • 2篇废物
  • 1篇代谢动力学
  • 1篇循环量
  • 1篇乙酸
  • 1篇营养型
  • 1篇有机物
  • 1篇预处理
  • 1篇水解液
  • 1篇同位素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量
  • 1篇温度

机构

  • 7篇同济大学

作者

  • 7篇何品晶
  • 7篇邵立明
  • 4篇吕凡
  • 2篇郝丽萍
  • 2篇瞿贤
  • 1篇朱敏
  • 1篇章骅
  • 1篇王沛
  • 1篇方文娟
  • 1篇张波

传媒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化学进展

年份

  • 2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甲烷化出水循环量对固体废物厌氧水解的影响被引量:7
2008年
在蔬菜花卉类废物的两相厌氧消化过程中,利用甲烷化出水循环至水解反应器调控厌氧水解过程,以加速固相有机物的水解.比较甲烷化出水循环量分别为0.1、0.5、1.0、2.0 m3/(m3.d)时,水解环境(pH、碱度、ORP、氨氮浓度、还原糖浓度)、水解微生物量和水解效率(SCOD和还原糖的累计溶出量、水解速率常数)的变化,探讨了循环量对水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甲烷化出水循环增强了水解环境的缓冲能力和稳定性,高循环量有利于微生物的合成代谢和生物量的增加,水解效率随循环量的增加而升高.该工艺运行9 d后,循环量为0.1、0.5、1.0、2.0 m3/(m3.d)时,水解液的SCOD(以VS计)累计溶出量分别达到334、407、413、581 mg/g,相应的一级动力学水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65、0.083、0.089、0.105 d-1.
郝丽萍吕凡何品晶邵立明
关键词:两相厌氧消化甲烷化循环量微生物量
稳定同位素表征有机物甲烷化代谢动力学被引量:2
2009年
有机物甲烷化可通过乙酸发酵型、氢营养型和甲基营养型3种途径进行,确定各个途径对甲烷生成的贡献率是其动力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是研究生态体系甲烷主导生成途径的创新方法。本文综述了稳定同位素技术表征甲烷生成途径的方法进展及影响测试解析结果的因素。产甲烷过程中的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是影响测试结果解析的关键,甲烷菌类型、生长阶段、底物丰度、温度等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对典型产甲烷生态体系进行控制实验,积累分馏效应数据及联合应用微生态分子生物学表征方法,是提高稳定同位素技术对甲烷生成途径区分水平的可行方法。联合应用稳定同位素表征技术和微生态原位表征方法,对高浓度有机酸胁迫条件下的生物质类有机物厌氧发酵甲烷化途径的研究结果表明,面临高浓度有机酸迅速累积的环境,中温发酵条件下,优势菌种为甲烷八叠球菌,依时间次序,通过乙酸发酵和氢营养型途径利用累积的有机酸产生甲烷;而在高温条件下,有机酸则通过乙酸氧化和氢营养型甲烷化途径的串联反应被降解。运用稳定同位素表征技术揭示甲烷生成途径可为针对性的微生态调控提供依据。
何品晶吕凡邵立明章骅
生物质组成差异对生活垃圾厌氧产甲烷化的影响被引量:12
2008年
采用批式实验,通过分析液相性质和产气过程,比较了生活垃圾中2类主要的生物质组分(食物类废物和纤维类废物)及其不同含量在厌氧降解时甲烷生成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食物类废物累积产甲烷量远高于纤维类废物,其有机物的快速水解酸化,为快速产甲烷化提供了必要的底物.纤维类废物产甲烷速率相对较低,水解是其厌氧产甲烷化过程的控制步骤.生活垃圾的产甲烷量可以根据食物类废物和纤维类废物的比例推算而得,食物类废物含量越高,其累积产甲烷量越大.采用厌氧消化工艺有利于含食物类废物量高的垃圾的能量回收,而因食物类废物快速水解导致的液相挥发性有机酸积累是该工艺必须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瞿贤何品晶邵立明Théodore Bouchez
关键词:垃圾组成
温度和发酵时间对厨余垃圾发酵产乳酸及其光学异构体的影响被引量:5
2007年
通过间歇实验,探讨了温度和发酵时间对非灭菌的厨余垃圾发酵产乳酸及其光学异构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温度在35℃时,发酵液中乳酸浓度远高于45℃和55℃,发酵120h后,总乳酸的产率和产量最大,分别达到0.59gL-1d-1和0.62gg(VS)-1,以有机碳表示的乳酸占发酵液中总有机碳的78%;控制发酵时间小于120h,L-乳酸在35℃、45℃和55℃三个温度条件下都是主要的异构体形式;35℃和55℃时,发酵72h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L-乳酸浓度在总乳酸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45℃时,L-乳酸浓度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L-乳酸在总乳酸中的比例在发酵144h后达到97%.
张波何品晶邵立明
关键词:厨余垃圾光学异构体温度发酵时间
循环消化液组成对固体废物厌氧水解的影响
2008年
蔬菜花卉类废物的两相厌氧消化过程中,为加速固相有机物的水解,通过调节循环消化液中水解液与甲烷化出水的流量比(分别为0:1,1:3,1:1,3:1)改变循环消化液的组成,比较了不同流量比下循环消化液组成对固体废物厌氧水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量比为1:3时,水解效率最高.工艺运行9d后,TOC和TN的溶出量分别为162.45和15.21mg/g,TS、VS、C、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减量率分别达到60.66%、62.88%、58.35%、49.12%和43.43%;流量比会影响厌氧酸化代谢类型,低比例促进丙酸和乳酸生成,高比例促进丁酸生成.
何品晶王沛郝丽萍吕凡邵立明
关键词:厌氧消化水解液
乙酸常温预处理对木质纤维素厌氧消化的影响被引量:18
2008年
采用3种稀酸组合(10%乙酸、10%乙酸加0.5%硝酸以及10%乙酸加0.5%磷酸),在常温条件下,对3种木质纤维素样品(滤纸、中性复印纸和无油墨报纸)进行预处理,分别考察预处理对生物质组成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作用.并选取预处理后的无油墨报纸进行厌氧消化实验,研究不同稀酸预处理方式对木质纤维素厌氧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处理组能水解5%±1%纤维素和88%±1%的半纤维素,但是不能水解木质素;乙酸预处理降低了木质纤维素的亲水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从而降低了初始厌氧消化效率.添加0.5%的磷酸或0.5%硝酸不会明显改善乙酸对木质纤维素的水解效果.但是,添加磷酸的处理组在厌氧消化初期微生物量较少的情况下,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磷元素,有利于厌氧消化的启动;而添加硝酸的处理组不能缓解预处理对木质纤维素基质性质的影响,而且导致了丙酸的大量积累,从而恶化了厌氧消化的效果.
何品晶方文娟吕凡朱敏邵立明
关键词:乙酸预处理木质纤维素厌氧消化分子量分布
含水率对生活垃圾甲烷化过程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采用批式实验,通过分析产气量和气、液相组成的变化,比较了含水率分别在35%、65%~70%(田间持水率)、80%和〉95%(饱和含水率)的条件下,不同食物类废物和纤维素类废物含量的典型法国生活垃圾和中国生活垃圾以及纤维素类废物厌氧产甲烷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对于含易腐有机物的生活垃圾,提高含水率能够削弱VFA等中间产物对水解酸化和甲烷化的抑制作用:典型法国生活垃圾大量产甲烷所需的含水率不应低于80%,而有机物含量更高的典型中国生活垃圾直至含水率达到96%时,反应体系内快速产甲烷过程才能得以进行;同时,提高生活垃圾的含水率也有利于加速其厌氧产甲烷过程和提高甲烷的最终产量,含水率〉95%的法国生活垃圾反应体系的最终甲烷产量是含水率为80%时产量的1.6倍.而对于纤维素类废物,提高含水率则能改善水分在水解和酸化过程中的可获得性,从而增大甲烷化的底物可获得量,含水率〉95%的纤维素类废物反应体系的甲烷最终产量是含水率为65%时产量的3.8倍.
瞿贤何品晶邵立明Bouchez Theodore
关键词:含水率生活垃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