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1785)

作品数:10 被引量:74H指数:6
相关作者:林娜刘春芳乔利王艳伟林秀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贵港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黄连
  • 4篇小鼠
  • 3篇新生儿
  • 3篇中药
  • 3篇黄疸
  • 3篇红细胞
  • 2篇新生儿黄疸
  • 2篇溶血
  • 2篇胎毒
  • 2篇细胞
  • 2篇抗氧化
  • 2篇抗氧化系统
  • 2篇红细胞膜
  • 1篇电化学
  • 1篇电化学特性
  • 1篇毒理
  • 1篇毒理学
  • 1篇毒理学研究
  • 1篇毒性
  • 1篇新生儿溶血

机构

  • 10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中国中医研究...
  • 2篇贵港市人民医...
  • 1篇江西省中医药...

作者

  • 12篇林娜
  • 8篇刘春芳
  • 6篇王艳伟
  • 5篇乔利
  • 2篇徐颖
  • 2篇王荣田
  • 2篇杨滨
  • 2篇刘源
  • 2篇林秀兰
  • 1篇李晓琳
  • 1篇胡建平
  • 1篇万蓉
  • 1篇杨守业
  • 1篇孔祥英
  • 1篇胡建平

传媒

  • 5篇中国中药杂志
  • 3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连对广西贵港地区G6PD缺乏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影响的调查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考察黄连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有无不良影响。方法:根据黄疸出现前是否服用过黄连,将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1999年1月至2004年10月间收住的122例G6PD缺乏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例,分为黄连组(出生后于黄疸出现前应用过黄连者)62例与无黄连组(未使用者)60例,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组患儿的黄疸初见时间、持续时间、血液相关指标、核黄疸发病与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与无黄连组相比,黄连组G6PD缺乏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晚、持续时间短。同期血液检测:黄连组血红蛋白明显升高;血清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均有降低趋势。黄连组66个病例中无核黄疸发生。黄连组与无黄连组在治疗转归上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调查结果不支持黄连会加重G6PD缺乏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及诱发核黄疸的观点。
林秀兰林娜刘春芳刘源梁植然万蓉孔祥英
关键词:黄连G6PD缺乏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基于Cox模型的黄连对新生儿黄疸发病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了解黄连对新生儿黄疸发病的影响作用,为黄连的安全性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41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用Cox模型对其发病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建立预测方程,根据回归系数、相对危险度、wald值比较评价黄连对新生儿黄疸发病的影响作用。结果:单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影响新生儿黄疸发病的主要因素有5项,多因素Cox模型分析证明该5项也是影响新生儿黄疸发病的独立因素,按作用大小排列分别为年龄、应用黄连、民族、G6PD缺乏和剖宫产。其中,应用黄连的回归系数-0.259,相对危险度0.772,wald值6.832,是属于对新生儿黄疸发病具有降低危险度的保护因子。根据回归系数建立的影响新生儿黄疸发病的预测方程h(t,x)=h0(t)exp(-0.022x2-0.494x3+0.344x+0.226x-0.259x)。结论:黄连是影响新生儿黄疸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黄连对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具有保护作用。
王荣田林娜
关键词:COX模型黄连新生儿黄疸发病影响
从中药胎毒研究谈“黄连问题”被引量:4
2005年
林娜杨守业
关键词:黄连胎毒
黄连对乙酰苯肼所致小鼠红细胞氧化性溶血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观察黄连对小鼠红细胞氧化性溶血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采用乙酰苯肼(APH)诱导小鼠红细胞氧化性溶血模型,以伯氨喹啉为对照药,观察不同浓度的黄连对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清间接胆红素、全血网织红细胞、红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和抗氧化系统相关酶和蛋白以及全血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0.03 g.kg-1APH能引起正常小鼠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和血清间接胆红素含量及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数量显著升高,也能明显提高红细胞丙二醛(MDA)含量和降低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活力、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全血总抗氧化能力。0.058 g.kg-1伯氨喹啉能明显加重APH所引起的红细胞氧化性溶血和氧化系统破坏;0.6 g.kg-1黄连能明显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含量,1.2 g.kg-1黄连尚能显著减少血浆游离血红蛋白量和全血网织红细胞数,同时明显降低红细胞MDA含量、增加SOD活力和GSH含量、提高全血总抗氧化能力。结论:黄连能一定程度减轻APH引起的小鼠红细胞氧化性溶血,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和提高红细胞抗氧化酶的量和能力有关。
王艳伟乔利刘春芳林娜
关键词:黄连小鼠红细胞
黄连对正常小鼠红细胞的影响及其抗氧化属性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观察黄连对正常小鼠红细胞溶血、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及其功能的影响,同时评价黄连和小檗碱的氧化还原属性。方法:整体动物实验:正常小鼠灌服黄连1.2 g·kg-1,3 d后取血,分别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清间接胆红素含量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数量,红细胞膜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全血抗氧化能力(T-AOC)及红细胞膜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检测红细胞膜Na+-K+-ATP酶,Ca2+-Mg2+-ATP酶的活性,并观察其对红细胞流动性和变形性的影响;电生化实验采用循环伏安法测定黄连和小檗碱在玻璃碳电极上的伏安行为;体外红细胞实验观察黄连对正常小鼠红细胞自氧化溶血率的影响。结果:口服1.2 g·kg-1黄连对正常小鼠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清间接胆红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的计数均无明显影响,对红细胞膜SOD,G6PD和全血T-AOC的活性及红细胞膜MDA,GSH无明显改变,也不影响红细胞膜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同时对红细胞流动性及变形性亦无明显影响;黄连分别在-0.27 V和0.60 V有2个氧化峰,小檗碱在0.56 V处有1个氧化峰,回扫时二者均无还原峰;0.125~2 g·L-1黄连体外可以明显抑制小鼠红细胞的自氧化溶血。结论:正常剂量的黄连不能引起正常小鼠红细胞溶血,也不影响红细胞膜抗氧化系统及其功能,黄连具有抗氧化(还原)属性。
徐颖刘春芳杨滨王艳伟乔利林娜
关键词:黄连红细胞抗氧化系统电化学特性
黄连和小檗碱对大鼠红细胞氧化性溶血及其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观察黄连和小檗碱对大鼠红细胞氧化性溶血及其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乙酰苯肼(APH)诱导大鼠红细胞氧化性溶血模型,以伯氨喹啉为对照药,观察不同浓度的黄连和小檗碱对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清间接胆红素、全血网织红细胞以及红细胞内抗氧化系统相关酶和蛋白的影响。结果:150 mg.kg-1 APH能引起正常大鼠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和血清间接胆红素含量及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数量显著升高,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明显降低;15 mg.kg-1伯氨喹啉能明显加重APH所引起的红细胞氧化性溶血;67~600 mg.kg-1黄连和10.8~97.5 mg.kg-1小檗碱对APH所引起的红细胞氧化性溶血没有明显影响,但600 mg.kg-1黄连和97.5 mg.kg-1小檗碱均能显著增强溶血大鼠红细胞G6PD活力并提高GSH含量,前者尚能增强GSH-Px活力。结论:黄连和小檗碱对APH诱导的大鼠红细胞氧化性溶血没有明显影响。稍高剂量的黄连和小檗碱能通过阻碍APH对G6PD的干扰、维护GSH-Px正常活力和增加GSH含量而发挥一定的红细胞抗氧化保护作用。
刘春芳乔利王艳伟林娜
关键词:黄连小檗碱
黄连对氧化损伤小鼠红细胞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影响(英文)
目的:观察黄连对乙酰苯肼(APH)所致小鼠红细胞膜磷脂、蛋白及膜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APH腹腔注射小鼠后口服灌胃不同剂量的黄连,取血制备红细胞膜,测定红细胞膜蛋白含量和巯基总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细胞膜磷脂组成成...
徐颖刘春芳王艳伟杨滨李晓琳林娜
文献传递
中药对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介绍中药对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中药改善红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而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总结、分析近10多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结果:中药对红细胞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善膜磷脂、膜蛋白及抗氧化损伤。结论: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异常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中药可以防治红细胞膜异常相关疾病。
王艳伟林娜乔利
关键词:中药红细胞膜
黄连对广西贵港地区新生儿黄疸影响的调查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刘春芳林娜王荣田刘源林秀兰梁植然
关键词:黄连新生儿黄疸
现代实验技术在中药遗传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06年
以常用的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微核实验、单细胞凝胶电泳等实验方法以及近年来发展成熟的基因芯片技术和胚胎干细胞技术为代表,概要论述了现代实验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中药遗传毒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优势。细胞回复突变试验、微核实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等已成为常规的新药毒理评价实验方法,并广泛应用于中药的毒理研究中。而基因芯片技术和胚胎干细胞技术是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并逐渐成熟的新技术,具有高精度、高通量和低消耗的特点,是其它技术所无法比拟的,尽管目前在中药毒理研究中的应用尚属初步阶段,但随着中药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其在中药遗传毒性研究中的地位必将日显突出,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胡建平刘春芳林娜
关键词:遗传毒性中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