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109)

作品数:36 被引量:635H指数:14
相关作者:王全九王力邵明安李世清李凯荣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3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7篇土壤
  • 6篇坡面
  • 5篇入渗
  • 5篇黄土坡面
  • 5篇降雨
  • 4篇养分
  • 4篇水分
  • 4篇土壤侵蚀
  • 4篇小麦
  • 4篇黄土丘陵
  • 4篇含水率
  • 3篇地表径流
  • 3篇冬小麦
  • 3篇养分流
  • 3篇养分流失
  • 3篇油菜
  • 3篇油菜素内酯
  • 3篇沙棘
  • 3篇土壤含水率
  • 3篇土壤水

机构

  • 21篇中国科学院
  • 18篇西北农林科技...
  • 13篇西安理工大学
  • 4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东京大学
  • 1篇西安工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汉中市农业技...

作者

  • 25篇王全九
  • 9篇王力
  • 5篇李世清
  • 5篇李凯荣
  • 5篇卫三平
  • 5篇邵明安
  • 5篇吴发启
  • 4篇樊军
  • 4篇吴忠东
  • 4篇王辉
  • 3篇韩刚
  • 3篇郭太龙
  • 2篇杨艳
  • 2篇张江辉
  • 2篇李生秀
  • 2篇穆天亮
  • 2篇王健
  • 2篇张长保
  • 2篇孙楠
  • 2篇石滨嘉夫

传媒

  • 7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干旱地区农业...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利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草业科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园艺学报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年份

  • 1篇2009
  • 19篇2008
  • 1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一维代数模型分析微咸水入渗特征被引量:25
2007年
由于淡水资源短缺,微咸水的开发利用成为缓解农业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为了研究微咸水条件下的土壤入渗过程,进行了室内微咸水垂直一维入渗试验,分析了不同矿化度的微咸水累积入渗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并利用一维代数入渗模型模拟计算了土壤含水率剖面。结果表明:含水率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相吻合。同时利用一维代数入渗模型和Green-Ampt模型对试验资料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两模型均可以比较精确地描述微咸水入渗过程,因此两模型可以互相计算参数,但长历时入渗用Green-Ampt模型计算更加精确。
吴忠东王全九
关键词:矿化度GREEN-AMPT模型土壤含水率
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林冠截留模拟被引量:12
2008年
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为试验区,以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根据42场降雨观测资料,用Penman-Monteith修正公式计算试验地刺槐林冠的附加截留量,建立适合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附加截留计算公式,修正和对比了崔启武和王彦辉的模型。修正后的模型克服了原模型中处理附加截留的不足,使模拟精度明显提高,能更客观地反映林冠截留降雨的实际情况。
卫三平王力吴发启
关键词:刺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栽培模式和花后去叶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被引量:6
2006年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花后去叶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集雨面栽培下穗粒数最多;全程覆膜、覆膜150 d和集雨面栽培模式千粒重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和三密一稀栽培;全程覆膜栽培下籽粒产量最高。去叶处理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各去叶处理穗粒数均大于对照。不同去叶处理千粒重均小于不去叶对照。不同去叶处理籽粒产量大小顺序为去全旗叶>对照>只保留旗叶>去1/2旗叶>去旗叶、倒二叶。去叶处理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因栽培模式不同而有差异。
沈新磊张久成李世清王全九李生秀
关键词:小麦栽培模式去叶产量及其构成
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林冠的水文特征被引量:12
2008年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通过观测生长季阴阳坡刺槐林地的降雨状况,分析了透流量、干流量、截留量、透流率、干流率、截留率与林外降水量的关系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透流量、干流量与林外降水量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这一描述比传统的直线关系更能解释其中的物理意义;截留量与林外降水量为单分子式(Mitscherlich)关系,透流率和干流率与林外降水量为指数函数关系;截留率与林外降水量为幂函数关系。透流量、干流量、截留量分别占大气降水量的80.39%~89.19%、2.31%~2.62%、8.51%~16.99%。透流率和干流率随降水量的增加急剧增大,随后增大的趋势很快变缓;截留率随降水量的增加而急剧减小,林冠饱和后截留率保持在某一水平,变化极其缓慢。
卫三平王力吴发启
关键词:林冠截留干流刺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油菜素内酯对三个树种苗木抗旱性影响的综合评价被引量:7
2007年
采用盆栽控水模拟土壤干旱环境,根系浸蘸和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BR)溶液,对黄土丘陵区3个主要造林树种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L.)、山杏(Prunus armeniaca L.var.ansu)、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苗木20项抗旱性指标进行了测定,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3种苗木受油菜素内酯影响的抗旱性变化做了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实验结果显示当BR施用浓度在0.1~0.3 mg/L时,对3种苗木抗旱性影响的有效值均高于对照,其中能够有效提高3种苗木抗旱性的BR最佳施用浓度为0.2 mg/L。
韩刚孙楠李凯荣
关键词:油菜素内酯沙棘山杏紫穗槐抗旱性
油菜素内酯对沙棘抗旱生理的影响被引量:16
2007年
采用盆栽控水、根系浸蘸和叶面喷施不同浓度油菜素内酯(BRS)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主要造林树种沙棘苗重要保护酶活性、重要渗透调节物质以及质膜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沙棘苗经BRS0.1~0.4 mg/L处理后,SOD和CAT活性在轻度干旱(土壤含水量12%~13%)和重度干旱(土壤含水量7%~8%)下,虽较清水对照升高,但无显著差异;在轻度干旱下,POD活性0.3 mg/L处理显著高于对照,类胡萝卜素含量0.1~0.3 mg/L处理较对照极显著增加;在轻度和重度干旱下,脯氨酸含量较对照增加不显著,可溶性糖含量0.3和0.4 mg/L处理显著高于对照,质膜相对透性,较对照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在轻度干旱下,较对照显著降低,重度干旱下降低不显著.综合以上结果:BRS处理提高了沙棘苗的抗旱性.
韩刚韩恩贤李凯荣
关键词:水土保持抗旱生理油菜素内酯沙棘
常用潜水蒸发经验公式在新疆地区适用性研究被引量:18
2008年
在新疆等蒸发强烈干旱地区,潜水蒸发不仅关系到土壤水分损失,还直接涉及土壤的盐碱化问题,精确计算潜水蒸发量对排水计算和防治土壤盐碱化均有重要意义。目前常利用经验公式计算潜水蒸发量,包括阿维里扬诺夫公式、清华雷氏公式、叶水庭公式以及幂函数公式。本文利用新疆昌吉站和渭干河站潜水蒸发实测资料对上述四种经验公式进行分析,寻求阿氏公式中潜水停止蒸发深度与清华公式中潜水极限蒸发强度Emax和参数η的简单计算方法,探讨各公式在计算新疆典型区潜水蒸发量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用清华公式拟合实测潜水蒸发与水面蒸发精度较高,Emax和参数η与潜水埋深呈较好的指数关系。在新疆地区清华公式有广泛的通用性,在潜水埋深较浅时,阿氏公式、叶氏公式和幂函数公式拟合精度相对较高,但当潜水埋深较大时拟合较差。幂函数公式拟合值与实测值相差最大。阿氏公式、叶氏公式和幂函数公式对于壤土类拟合精度较粗质土高。
付秋萍张江辉王全九
关键词:潜水蒸发经验公式
天然油菜素内酯对红富士苹果抗旱增产效应的研究被引量:13
2006年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天然油菜素内酯对红富士苹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油菜素内酯处理增加了叶片相对含水量和临界饱和亏,降低了自然饱和亏、需水程度、蒸腾速率、细胞膜透性和伤害率,减轻了叶片的水分损失,提高了苹果的抗旱性。测定结果显示,天然油菜素内酯处理促进了苹果叶片生长,抑制了秋梢的萌生,提高了坐果率和产量,但未降低果实的品质。
李凯荣李会科王健
关键词:天然油菜素内酯苹果抗旱性
黑龙江省安达市草地碱化后土壤物理性状变化被引量:6
2007年
调查了安达市盐碱地生物资源环境研究中心试验区羊草Leymus chinensis地土壤物理性状,包括土壤硬度、含水量、饱和导水率、粒径分布、剖面特征和土壤温度等。阐明土地碱化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安达市以及松嫩平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讨论了地下水化学成分和土壤冻融变化对碱化的可能影响,认为在没有植被覆盖的条件下,冻融变化会加剧土壤的碱化程度。
王力石滨嘉夫关胜寿宫崎毅
关键词:碱化土壤物理性状粒径分布
用毛细吸渗原理快速测量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研究被引量:61
2006年
田间持水量是衡量田间土壤保持水分能力的重要指标,视为对作物有效的土壤水分的上限,对农田灌溉和作物水分管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该研究提出了能快速测量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新型毛细吸渗法。该方法以田间持水量为无地下水影响下土壤基质所能吸持的最大含水量为物理基础,设计了一套满足田间持水量要求的实验方法、装置和程序,采用5种不同土壤测量了其田间持水量,并与用威尔科克斯法测量得到的田间持水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新型测量方法,无论是基本原理还是室内试验均可行。与威尔科克斯法相比,其测量值略微偏小;两种测量值相关性很好,相差约为9%,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土壤的吸湿过程与脱湿过程中土壤含水率的滞后所致。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该方法可大大缩短测量时间,具有利用前景。
江培福雷廷武刘晓辉武阳李鑫王全九
关键词:田间持水量测量方法土壤含水率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