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122)

作品数:20 被引量:270H指数:12
相关作者:李越张元动张园园王建坡成俊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1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地层
  • 4篇生物地层
  • 4篇奥陶纪
  • 4篇奥陶系
  • 3篇奥陶统
  • 3篇笔石
  • 2篇地层序列
  • 2篇新属
  • 2篇岩石
  • 2篇三叶虫
  • 2篇上奥陶统
  • 2篇塔里木板块
  • 2篇年代地层
  • 2篇化石
  • 2篇古生态
  • 2篇寒武纪
  • 2篇二叠纪
  • 2篇放射虫
  • 2篇层序
  • 1篇地层记录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南...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卡尔加里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四川省地质矿...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7篇张元动
  • 7篇李越
  • 5篇张园园
  • 4篇王建坡
  • 4篇成俊峰
  • 3篇李启剑
  • 3篇马俊业
  • 3篇姚小刚
  • 2篇陈旭
  • 2篇曹长群
  • 2篇蔡习尧
  • 2篇黄智斌
  • 2篇樊隽轩
  • 2篇王玉净
  • 1篇杨海军
  • 1篇郑全锋
  • 1篇王向东
  • 1篇钱一雄
  • 1篇郭维民
  • 1篇沈树忠

传媒

  • 6篇地层学杂志
  • 5篇古生物学报
  • 3篇中国科学(D...
  • 2篇科学通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年份

  • 6篇2010
  • 8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塔里木中央隆起区上奥陶统的牙形刺被引量:30
2009年
塔里木板块中央隆起区的上奥陶统,即巴楚露头剖面吐木休克组和良里塔格组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油田井下良里塔格组皆为灰岩相。作者对前人报道的牙形刺带作了修改,首次系统描述牙形刺动物群全貌,共计14属21种。在曾归入Pygodus serra带和P. anserinus带的吐木休克组底部和下部发现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故应改为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吐木休克组中部因发现Baltoniodus alobatus和B.variabilis共生,应属B. alobatus带。在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和Baltoniodus alobatus带之间尚未发现可靠的B. variabilis,因此是否存在B. variabilis带尚存疑问。巴楚露头区上奥陶统的牙形刺序列由下而上应为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 Baltoniodus variabilis带?,B. alobatus带和Belodina confluens带。塔中的良里塔格组则可识别出B. confluens带和Yaoxianognathus yaoxianensis带。将中央隆起区牙形刺动物群组合与其相邻的柯坪地块进行对比,说明晚奥陶世因两个地理区水深的差异导致牙形刺带完整性的差异。
王志浩李越王建坡马俊业姚小刚黄智斌张园园
关键词:牙形刺生物带上奥陶统塔里木板块
赣南奥陶纪笔石地层序列与广西运动被引量:40
2010年
赣南崇义-永新地区的奥陶系是一套以连续沉积的黑色含笔石地层为主的碎屑岩系,是华南珠江盆地奥陶系的代表.但其中的上奥陶统部分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划分和对比问题.笔者等在重新研究了其中有关的重要笔石属种之后,发现由不同著者建立的石口组和花面垄组即为(氵韩)江组的一部分,其下陇溪组为上奥陶统桑比阶(Sandbian Stage)的沉积.在重新厘定了崇义-永新地区奥陶系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笔者提出陇溪组黑色含笔石地层与其上(氵韩)江组巨厚碎屑岩系之间的生物相和岩相的剧变,正是广西运动在赣南的表现,从而为广西运动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值.
陈旭张元动樊隽轩成俊峰李启剑
关键词:奥陶纪笔石
黔北志留纪早期枝线贝类介壳层的时空分布和风暴沉积特征被引量:5
2007年
上扬子区下志留统灰岩中发育良好的与海洋风暴事件相关的腕足动物枝线贝类介壳层.它见于黔北香树园组近顶部或石牛栏组上部,由2个昙花一现的浅海土著分子拟壳房贝属(Paraconchidium)或小枝线贝属(Virgianella)以不同比例混合、非原始正常栖居方式的碎壳与灰泥共同堆积而成.单层厚度少则仅数十厘米,多则达4m多.其中的壳体皆遭遇过高能水流强烈搅动,特别是较薄的腹壳前部和背壳,更是破损严重,其形成的主要动力是风暴和海岸线形状共同导致的增水作用;据相关群落的生态位(BA2下部至BA3上部)推测,它们是近岸浅海风暴作用的产物,介壳的破碎及其堆积的疏密程度反映了近源和远源风暴成因.志留纪时处于南低纬度的黔北海域,在广海强水团到达时,加剧的能量强烈地波及到枝线贝类群落栖居的深度.多数介壳滩被风暴反复冲淘,推测其堆积时间可达数万年.
李越戎嘉余
关键词:腕足类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被引量:28
2009年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是近年来引起国际地学界极大关注的一次重大生物演化事件,相关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它开展研究,已发表数百篇专门的论文(著).对该事件的研究涉及较多的学科领域和科学问题,内容广泛,对其触发机制和控制因素也有多种观点或假说.文章对这一事件研究进行述评,并结合作者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就其中的4个关键科学问题逐一进行详细剖析:(1)奥陶纪大辐射与生物门类、生态方式、海水深度、纬度及气候的关联;(2)奥陶纪海洋生物的生态及食物网;(3)化石记录与真实的生物多样性;(4)奥陶纪大辐射的起因与控制因素.此外,还指出了解决这四方面问题的主要途径.
张元动詹仁斌樊隽轩成俊峰刘晓
关键词:奥陶纪生态类群食物网化石记录
新疆塔中南坡奥陶系的地层缺失和沉积相变化被引量:29
2008年
按照奥陶系内部6个组沉积的时间片段拟定塔中南坡不同区块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部分关键层段的牙形石和几丁虫组合特征证明一间房组和恰尔巴克组在塔中部分井区是存在的,但恰尔巴克组的分布范围最狭窄。总体上,塔中南坡隆起区地层缺失较多,古城墟隆起基本完整。据缺失状况和岩相展布,显示塔中南坡的沉积单元具有由东往西迁移的特征,且各时段迁移的距离与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蔡习尧李越
关键词:地层古地理奥陶纪塔里木盆地
华南新的寒武纪生物地层序列和年代地层系统被引量:38
2009年
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是地球科学中最常用的划分地层的方法和地层对比的标准.简要回顾了1978年以来我国华南斜坡相寒武纪生物和年代地层的研究.介绍了1988年以来逐步形成的华南寒武纪生物地层序列和年代地层系统,并对两者做了新的修订.修订后的华南生物地层序列包含36个生物带和一个"贫化石带",所有生物带的底界都用单个物种(带化石)的首现定义;修订后的华南年代地层系统由4统10阶组成,其中包含了在湘西北建立的"芙蓉统"、"排碧阶"和"古丈阶"3个全球年代地层单位,2个"金钉子"和2个被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接受的、定义全球寒武系阶的底界的"国际纽带点".华南的生物和年代地层系统是目前被国内外接受的中国划分标准.对今后进一步完善这两套地层系统也提出了研究建议.
彭善池
关键词:寒武纪生物地层年代地层三叶虫
塔里木板块巴楚隆起区寒武系盐下勘探潜力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巴楚隆起区主体部位的寒武系多为典型浅水局限台地蒸发相、潟湖相沉积,因此不存在与柯坪地块露头区玉尔吐斯组类似的黑色优质烃源岩,仅为含石膏泥质白云岩或白云质泥岩型烃源岩。生烃和排烃过程发生于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储层以微晶白云岩为主,残余颗粒白云岩次之。理想勘探区块位于潟湖边缘斜坡带及后期构造作用较强的断裂带,下部烃源岩与下—中寒武统盐岩—石膏层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具备油气成藏基本条件。以巴什托—先巴扎构造带与康塔库木构造带、古董山构造带—卡拉沙依构造带北段间夹区块、和田1井构造带最具优势勘探潜力。
蔡习尧李越钱一雄李启剑张园园
关键词:盐下勘探潜力寒武系巴楚隆起塔里木板块
藏北日土县拉竹龙地区志留系被引量:8
2010年
根据在西藏西北部日土县拉竹龙地区重新测量了西藏区调大队1984年所测的两个地层剖面——饮水河北岸剖面和兽形湖北岸剖面,在原来定为上奥陶统兽形湖组的底部发现了一套含笔石和几丁石化石的黑色页岩和炭质板岩,其中笔石Pristiograptus和几丁石Ancyrochitina brevicollis、Conochitina sp.为志留系兰多维列统Tely-chian阶的标准分子。同时在兽形湖组中也发现了大量兰多维列世的腕足类化石Hindella xizangensis和竹节石Gotlandellites sp.。证明了拉竹龙地区饮水河北岸和兽形湖北岸两个剖面均未出现真正的奥陶纪地层。通过所采集到的笔石、几丁石、腕足类、三叶虫、头足类、牙形刺、竹节石、珊瑚、遗迹化石的准确鉴定,重新修订了本地区志留系的划分和地层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以笔石相为代表的兰多维列统饮水河组,以碎屑岩相为代表的兰多维列统兽形湖组,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文洛克统普尔错组和以碳酸盐岩相为主的罗德洛统至普里道利统野牛坡组。本区志留系目前发现的最低层位相当于兰多维列统Telychian阶的笔石带Spirograptusturriculatus带和Streptograptus crispus带,最高层位相当于欧洲和藏南壳相志留系的最高一个头足类化石带Kopaninoceras juncudum带或牙形刺组合Neoprioniodus latidentatus-Ligonodina siluria组合。
陈挺恩张允白
关键词: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笔石志留系
中国石炭-二叠纪小型单体无鳞板珊瑚动物群被引量:3
2010年
迄今在中国石炭-二叠纪地层中共发现小型单体无鳞板珊瑚动物群(也称为Cyathaxonia动物群)分属于12科40个属,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发育程度和组成内容依据时代分布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密西西比亚纪;(2)宾夕法尼亚亚纪-早二叠世;(3)中二叠-晚二叠世.其中第(1)和第(3)阶段小型单体无鳞板珊瑚动物群较为发育,三阶段从早到晚总体变化趋势为Antiphyllidae逐渐减少,Hapsiphyllidae逐渐增多.通过剖析云南保山地区和安徽巢湖地区的密西西比亚系的四射珊瑚产出情况的两个实例,本文试图探讨小型单体无鳞板珊瑚动物群的环境指示特性.同一地理区的小范围相邻地区同期地层出现小型单体无鳞板珊瑚动物群和具鳞板或泡沫板的大型单体和复体珊瑚动物群的相变,以及短时间跨度连续地层小型单体无鳞板珊瑚动物群与大型单体具鳞板和复体珊瑚动物群的交替出现,说明小型单体无鳞板珊瑚动物群的产出与泥质基底、混浊水体、弱光照、较深水等多种环境有关,而与冈瓦纳相或亲冈瓦纳相的冷水环境并无必然联系.
王向东张燚强林巍
关键词:石炭纪二叠纪古生态
煤山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事件地层时序的微观地层记录被引量:12
2009年
煤山剖面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24~29层微观地层特征,清晰地显示了这一关键地层段持续的缺氧及频发的风暴扰动、固结基底/硬底构造、火山喷发、陆地风化和丘状微生物岩发育等事件的整体时序关系,为综合探讨二叠纪末期生物灭绝的机制提供依据.晚二叠世长兴组24层以发育有机质微细纹层为主,间断性受到风暴形成的底流冲刷,暗示这一时期静滞、分层和缺氧的海洋主体环境.晚二叠世末期快速海侵事件发生于24d层顶部,以典型的硬底构造发育为特征.持续的陆源火山物质风化和向海洋搬运沉积,使得以伊利石为主的黏土矿物广泛存在并贯穿二叠纪生物灭绝事件的整个过程.但是,发育正粒序火山玻屑的25层"界线黏土"却是强烈的火山喷发物在海洋直接沉降的结果.表现在27-2层上部的固结基底构造,发育Glossifungites遗迹等强烈生物扰动和塑性基底特征,代表着与牙形刺Hindeodus parvus的开始出现相一致的快速海侵事件的发生.27-5层微弱的丘状微生物岩的首次发现,表明华南浅水碳酸盐台地发育的微生物岩应属于早三叠世最早期,同时也代表了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的最终结束.
曹长群郑全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