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4048)

作品数:9 被引量:138H指数:6
相关作者:袁玉松李双建周雁张荣强龚浩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地质工程勘察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生烃
  • 3篇生烃史
  • 3篇海相
  • 3篇剥蚀
  • 2篇东南
  • 2篇油气
  • 2篇源岩
  • 2篇四川盆地
  • 2篇烃源
  • 2篇烃源岩
  • 2篇盆地
  • 2篇热流
  • 2篇埋藏
  • 2篇埋藏史
  • 2篇南方海相
  • 2篇剥蚀量
  • 2篇川东
  • 2篇川东南
  • 1篇印支期
  • 1篇有效性

机构

  • 7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天津市地质工...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8篇袁玉松
  • 4篇李双建
  • 3篇周雁
  • 2篇胡圣标
  • 2篇朱传庆
  • 2篇徐明
  • 2篇龚浩
  • 2篇张荣强
  • 1篇金之钧
  • 1篇刘伟新
  • 1篇单竞男
  • 1篇林娟华
  • 1篇范明
  • 1篇郭彤楼
  • 1篇刘全有
  • 1篇郑和荣

传媒

  • 3篇地质科学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Controls of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tectonic event on source rocks and seals in marine sequences,South China被引量:6
2013年
Thermal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s and dynamic sealing evolution of cap rocks are both subjected to tectonic evolution.The marine sequences in South China have experienced superpose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from multiple tectonic events.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eservation conditions,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 the controls of key tectonic events on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cap rock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rols of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J3-K1) tectonic event on source and cap rocks in marine sequences in South China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J3-K1 tectonic event and the burial history types of the marine sequences,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rocesses of marine source rocks,the sealing evolution of cap rocks,the preserva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and the destruction of paleo-oil pools.The study has the following findings.In the continuously subsiding and deeply buried areas during the J3-K1 period,marine source rocks had been generating hydrocarbons for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ended relatively late.At the same time,the sealing capacity of the overburden cap rocks had been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so that hydrocarbons could be preserved.In the areas which suffered compressional deformation,folding and thrusting,uplifting and denudation in J3-K1,the burial history was characterized by an early uplifting and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by marine source rocks ended(or suspended) during the J3-K1 period.The sealing capacity of the cap rocks was weakened or even vanished.Thus the conditions for preserving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were destroyed.The continuously subsiding and deeply buried areas during the J3-K1 period are the strategic precincts of t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marine sequences in South China.
JIN ZhiJunYUAN YuSongLIU QuanYouWO YuJin
关键词:海相烃源岩南方海相晚侏罗世
四川盆地加里东期剥蚀量恢复被引量:28
2013年
四川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叠合盆地,加里东期剥蚀量是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早期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以及下组合资源量计算等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参数。考虑到剥蚀量恢复方法固有的局限性和适用条件以及四川盆地早古生代时期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本文在分析了四川盆地志留系的原始沉积范围和下古生界残留地层分布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沉积速率比值+古热流反演+古地质图”法恢复四川盆地加里东期的剥蚀量。志留系原始范围广,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现今川中和川西地区志留系缺失是加里东期剥蚀所致,而不是当时没有沉积。利用钻至下古生界的29口探井的分层数据和130口虚拟井的地震数据,恢复了四川盆地加里东期的剥蚀量,并与古地质图结合,约束了剥蚀量的平面变化趋势。四川盆地加里东期剥蚀量主要受川中古隆起控制,古隆起区剥蚀量为700—1200m,川东和川南地区的剥蚀量一般为100—200m,川北地区的剥蚀量为200—500m。
袁玉松孙冬胜李双建林娟华
关键词:四川盆地剥蚀量古热流
盖层封闭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被引量:28
2011年
对高演化泥岩的封闭性、盖层厚度与封闭能力的关系、盖层的微观封闭机制以及盖层封闭性动态演化定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高演化泥岩只要在后期构造改造过程中没有遭受破坏,同样可以具有优质的封闭性能。盖层封闭天然气的气柱高度与盖层厚度密切相关。物性封闭是盖层最普遍的封闭机理,烃浓度封闭不具普遍性。泥质盖层封闭性动态演化可以分建造阶段和改造阶段分别进行定量恢复,建造阶段采用孔隙度—排替压力史法,抬升剥蚀改造阶段采用渗透率—排替压力史法和/或超固结比史法。
袁玉松范明刘伟新李双建沃玉进
关键词:盖层泥岩超固结比
四川盆地西北地区热流史及烃源岩演化被引量:5
2010年
根据四川盆地西北地区镜质体反射率数据(R_o)进行的埋藏史和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该地区中生界与新生界之间不整合面的剥蚀量在1000~2500 m之间.该区在晚二叠世初期达到最高古热流,研究区南部最高古热流达~100 mW/m^2,研究区北部为~70 mW/m^2.从晚二叠世初到现今古热流持续降低,在~220 Ma时古热流平均为~54mW/m^2.下二叠统烃源岩在二叠纪末达到生油门限.研究区南部,下二叠统及下伏古生代烃源岩短时间内经历了超高古地温,因此具有一次性生烃且生烃时代久远(中二叠世之前)的特点,研究区北部的中、下二叠统和下伏古生代烃源岩存在二次或多次生烃.上二叠统烃源岩在三叠纪达到生油门限并进入生油高峰(成熟早期),之后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又有两次生烃过程.三叠系烃源岩的演化特征与上二叠统相似.
龚浩朱传庆徐明单竞男胡圣标袁玉松
关键词:热历史剥蚀量生烃史川西北
中上扬子海相层系埋藏史与构造运动的关系被引量:5
2010年
依据复杂岩性条件下孔隙度—深度关系模型,采用回剥法重建埋藏史。结果表明,中上扬子地区的埋藏史可分为3种主要类型:早抬持续型、早抬再降型和晚抬持续型。埋藏史的类型受区域构造运动控制,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齐岳山断裂以西为晚抬持续型,齐岳山断裂与黄陵隆起之间为早抬持续型,黄陵隆起以东为早抬再降型。印支运动在中上扬子地区只对海相层系有一次短暂抬升剥蚀,剥蚀量小,对埋藏史特征影响不大。燕山运动表现形式、作用强度、对海相层系的改造程度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导致海相层系埋藏史类型也有地区差异性。喜马拉雅运动波及整个中国南方,但岩石圈受力性质不同,表现为西挤东张,导致K_2—E期间黄陵隆起以西持续抬升,形成"持续抬升型"埋藏史类型,以东则发生拉张断陷,形成"再降型"埋藏史类型。
袁玉松孙冬胜沃玉进周雁
关键词:海相层系埋藏史孔隙度
中上扬子地区印支期以来抬升剥蚀时限的确定被引量:40
2010年
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空间分布特征定性分析与径迹长度分布数据定量模拟相结合,约束了中上扬子地区的抬升剥蚀时限.江汉盆地在157~97Ma和10 Ma以来发生了两期大规模抬升剥蚀;湘鄂西武陵地区、黔中隆起自137Ma开始持续抬升剥蚀;鄂西渝东、川东褶皱带从97 Ma开始持续抬升剥蚀;川东北和川中地区于56 Ma才开始遭受抬升剥蚀;川西滇西地区则自23 Ma以来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抬升剥蚀.印支期以来,中上扬子不同地区抬升剥蚀开始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性,总体上由东往西逐渐变晚.齐岳山断裂带以东,大规模抬升剥蚀始于中燕山期(J_3-K_1);齐岳山断裂与华蓥山断裂带之间的川东高陡背斜带抬升剥蚀始于晚燕山期(K_2);华蓥山断裂与龙泉山断裂之间的川中和缓褶皱带晚期抬升剥蚀始于喜马拉雅早期(E);龙泉山断裂带以西的川西凹陷晚期抬升剥蚀始于喜马拉雅晚期(N).
袁玉松孙冬胜周雁汪新伟李双建张荣强沃玉进
关键词:埋藏史剥蚀抬升裂变径迹
J_3-K_1构造事件对南方海相源盖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4
2012年
烃源岩的热演化、盖层的封闭性动态演化均受构造演化控制.中国南方海相层系经历了多期构造事件的叠加改造,明确控制源盖动态演化的关键构造事件,对保存条件有效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南方海相层系埋藏史类型、海相烃源岩的生烃过程、盖层的封闭性演化、油气藏保存和古油藏破坏与J3-K1构造事件的关系,论述了J3-K1构造事件对南方海相源盖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J3-K1期间持续沉降埋深的地区,海相烃源岩长期持续生烃,生烃结束时间相对较晚,上覆盖层封闭性不断加强,油气得以保存.J3-K1期间遭受挤压变形、褶皱冲断、抬升剥蚀的地区,形成了早抬型埋藏史类型、海相烃源岩的生烃过程在J3-K1期间终止(或中止)、盖层封闭性减弱或被剥蚀殆尽,海相油气的保存条件遭受破坏.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战略选区方向为J3-K1期间持续埋深沉降的地区.
金之钧袁玉松刘全有沃玉进
关键词:海相油气生烃史
从钻井测温曲线看地下水流方向及油气储藏条件——以川东南地区丁山1井为例被引量:2
2010年
实测丁山1井测温曲线显示:温度向井底持续升高,井口温度25℃左右,井底温度107.5℃。温度曲线在1 000~3 000 m深度范围内出现"上凸"的扰动现象。现今平均地温梯度纵向上分段明显:三叠系及二叠系地层平均地温梯度为23.94℃/km;志留系和奥陶系地层平均地温梯度较大,为37.27℃/km;寒武系地层平均地温梯度较低,为16.65℃/100m。根据地温梯度分段性特征与地层热导率、地层岩性的相关性分析认为地下流体垂向上升运动造成了温度曲线扰动。进而推断出下奥陶统—中寒武统的地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而中奥陶统—志留系的地层则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而这种上盖下储的地层组合,对油气成藏较为有利,反映了川东南地区下组合良好的油气储藏条件。
龚浩朱传庆徐明郭彤楼袁玉松卢庆治胡圣标
关键词:川东南
四川盆地川东南地区“源—盖”匹配关系研究被引量:22
2010年
采用重建烃源岩生烃史("源")和泥质盖层排替压力演化史("盖")的方法,研究源—盖动态匹配关系,以确定泥质盖层封闭动态有效性。针对川东南地区丁山1井泥质盖层封闭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南地区寒武系泥质盖层不仅封闭性能形成时间早(早于震旦系烃源岩生烃时间),而且排替压力大(最大排替压力高达26MPa),封闭能力强,具备封闭超高压气藏的能力,"源—盖"匹配关系好,对下伏烃源岩具备有效封盖作用;志留系泥质盖层虽然现今排替压力较大,但封闭性形成时间晚于下伏寒武系烃源岩生烃时间,"源—盖"匹配关系不理想,有效封闭性较差;二叠系和三叠系泥质盖层封闭性形成时间分别早于志留系和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时间,具备有效封闭能力,且最大排替压力都大于10MPa,可封闭高压气藏。
袁玉松孙冬胜周雁李双建汪新伟张荣强沃玉进郑和荣
关键词:生烃史川东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