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1693)

作品数:23 被引量:85H指数:6
相关作者:张成冯善伟李才明柳太云卢锡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惠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干细胞
  • 6篇基因
  • 6篇骨髓
  • 6篇分化
  • 5篇细胞
  • 5篇肌营养不良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骨髓间充质
  • 5篇骨髓间充质干...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肌萎缩
  • 4篇肌营养不良症
  • 4篇MDX鼠
  • 4篇不良症
  • 3篇蛋白
  • 3篇诱导分化
  • 3篇细胞分化
  • 3篇间质干细胞
  • 3篇骨髓干细胞
  • 3篇骨髓间质

机构

  • 23篇中山大学附属...
  • 5篇中山大学
  • 3篇惠州市中心人...
  • 3篇惠州市人民医...
  • 2篇广州医学院第...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广东药学院附...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市儿童医...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作者

  • 23篇张成
  • 9篇冯善伟
  • 9篇李才明
  • 8篇卢锡林
  • 8篇柳太云
  • 7篇曾缨
  • 6篇姚晓黎
  • 6篇于美娟
  • 6篇王淑辉
  • 5篇张雅妮
  • 5篇黄慧
  • 4篇张为西
  • 4篇申本昌
  • 4篇陈松林
  • 4篇尚延昌
  • 4篇熊符
  • 4篇李美山
  • 3篇王海燕
  • 3篇张鸿炼
  • 3篇黄文

传媒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临床药学...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国际遗传学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2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PLC法测定大鼠脑组织磷酸二酯酶活性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建立大鼠脑组织磷酸二酯酶(PDE)活性测定的HPLC法。方法大鼠脑组织匀浆后,可溶部分为酶样品,以cAMP和cGMP为反应底物,采用双管法测定。色谱柱为Nova-PakC18(3.9mm×150mm,4μm);流动相为甲醇-磷酸盐缓冲液(10∶90,V/V);流速为0.8mL·min^(-1);检测波长254nm。结果PDE底物(cAMP、cGMP)和系列产物(5’AMP、5’GMP、腺苷、次黄嘌呤和腺嘌呤)分离良好,无干扰。cAMP和cGMP检测限分别为0.125μmoL·L^(-1)和0.0625μmoL·L^(-1);平均回收率91.2%~102.8%;日内及日间RSD均<10%。大鼠脑组织PDE活性为(364.6601±66.6862)nmol·g^(-1)·min^(-1)(n=6)。结论本法能准确测定大鼠脑组织的PDE活性,方法简便、灵敏。
李才明张鸿炼王海燕张成柳太云冯善伟
关键词:磷酸二酯酶高效液相色谱法
脑梗死患者血清磷酸二酯酶活性的变化及意义
2006年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磷酸二酯酶(PDE)活性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298例脑梗死患者和181例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的PDE活性,同时检测他们的血生化指标,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外周血PDE活性为(13.78±3.12),对照组为(7.36±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外周血PDE活性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外周血PDE活性水平与脑梗死有关(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PDE活性增高,HPLC能简单易行、精密可靠地测定外周血白细胞的PDE活性,PDE在脑梗死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李才明张成张鸿炼王海燕冯慧宇苏全喜卢锡林
关键词:脑梗死色谱法高压液相
脂质沉积性肌病4例误诊分析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通过分析4例被误诊的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被误诊的原因及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及多发性肌炎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4例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肌活检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均以四肢近端无力为首发症状,被误诊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或多发性肌炎,经肌活检证实为脂质沉积性肌病。结论脂质沉积性肌病是由于长链脂肪酸代谢障碍导致的疾病,临床上应与相关肌病相鉴别,病理检查是确诊该病的主要根据。
李婉仪赵翠萍张成文剑明吴金浪
关键词:脂质沉积性肌病
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6年
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相对良性的肌营养不良类型。其遗传方式为X-连锁隐性、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EMD基因和LMNA基因是引起X-连锁EDMD和常染色体遗传EDMD的致病基因,编码产物分别为emerin蛋白和核纤层蛋白(lamin)A/C。该病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特点表现为早期出现关节挛缩,受累肌肉呈肱-腓分布并伴有心脏受累。致病基因的研究使基因治疗该病成为可能。
尚延昌王淑辉张成
鱼鳞病伴发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鱼鳞病伴发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分析本院 30多年来收治的 2 4例鱼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其中伴发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3例伴发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患者 ,除有明显的鱼鳞病家族史外 ,其临床表现 (视神经与脊髓受累 )与转归与一般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相比无特殊性。结论 鱼鳞病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可同时发生 ,而皮肤与神经系统同源于外胚叶 ,提示两种表型的遗传基因可能相距很近 ,先天性外胚叶发育异常 。
李才明刘卫彬张成卢锡林黄永青吴婉玲
关键词:鱼鳞病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甲基泼尼松龙神经营养药
mdx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向肌细胞的诱导分化被引量:1
2009年
背景: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克服异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局限性,但目前对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模型mdx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肌分化潜能研究未见报道。目的:拟建立体外分离培养mdx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观察其成肌分化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1/07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病学实验室完成。材料:4~6周龄纯系雄性mdx鼠10只,购自美国Jackson实验室,饲养于中山大学北校区动物实验中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兔抗鼠MHC抗体为Chemicon公司产品。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分离mdx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差速贴壁法纯化扩增,胰酶+EDTA消化传代。取传至第3代的细胞,按1×104/孔接种于24孔板,置于含两性霉素B、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向肌细胞方向诱导分化,2周后更换为不含两性霉素B、但添加马血清的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2周。主要观察指标: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表面标志、生长曲线及成肌诱导分化。结果:原代培养24h后,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约80%贴壁生长,第3代细胞多呈梭形,形态比较均一。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29和CD44等间质类细胞的表面分子,不表达CD11B和CD45等淋巴造血细胞的表面分子。接种后第一两天细胞处于潜伏期,第3天细胞增殖旺盛,进入对数生长期,至第4天细胞数增长一倍,第5天进入平台期。两性霉素B诱导后细胞有少量死亡,停用后更换马血清促进细胞成肌,7~10d可见有肌管样细胞形成,免疫荧光染色可见肌管样细胞呈MHC阳性,DAPI复染后可见肌细胞内有多个细胞核。结论:在两性霉素B与马血清依次诱导条件下,体外可成功分离培养基因缺陷mdx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证明其具有成肌分化潜能。
王淑辉尚延昌张成于美娟张雅妮熊符申本昌卢锡林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肌细胞MDX鼠分化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被引量:17
2004年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及其对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保护作用,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更优良的细胞。方法体外培养MSCs至第5代后,分别用BDNF、β-巯基乙醇(β-ME)诱导MSCs,诱导后的第1、3和6小时计算两组神经元样细胞数,对各时间点两组神经元样细胞阳性率进行了比较;诱导后行神经细胞标记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RT-PCR及蛋白质印迹鉴定。结果两组诱导剂诱导后的细胞均呈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BDNF组诱导分化后细胞的存活时间远较β-ME组长;BDNF组在诱导后6h近于诱导高峰,而β-ME在诱导2h即达高峰,但随后神经元样细胞渐死亡。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在两组诱导后细胞的巢蛋白(Nestin)、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丝蛋白(NF)表达均呈阳性,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呈阴性;RT-PCR显示NSE、NFL,MAP-2的mRNA表达阳性,GFAP有较弱的表达;蛋白质印迹可见两组诱导剂诱导的细胞均表达神经元的特异性标记抗体NSE。结论BDNF能单独诱导MSCs分化形成神经元样细胞,而且分化后细胞的存活时间长,有望用于治疗脑缺血、神经变性等疾病。
黄文张成陈松林张为西姚晓黎曾缨黄慧冯善伟柳太云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元诱导分化
BDNF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中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分化中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分别用BDNF和β-巯基乙醇(β-ME)诱导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在诱导1h、6h、12h及24h后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蛋白(nestin、NSE、MAP-2及GFAP)的表达,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时点的细胞生长周期及细胞凋亡。结果: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β-ME和BDNF诱导的细胞均能表达神经元特异性蛋白:nestin和NSE,不表达MAP-2;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GFAP也有较弱表达。β-ME组诱导12h后nestin的表达转为阴性,NSE表达也减弱,而BDNF组直至24h nestin和NSE表达才渐转阴性;BDNF诱导的细胞S期百分率均较同时点的β-ME组高,β-ME在诱导后12h出现了凋亡峰,BDNF诱导组在观察的时点内均未出现凋亡峰。结论:β-ME诱导细胞的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表达的减少与细胞凋亡在时间上一致,说明分化后细胞死亡的原因可能与凋亡有关;而BDNF诱导细胞的蛋白表达减少与细胞凋亡无关,提示BDNF诱导分化后的细胞死亡可能还与其它因素有关或者BDNF可能有抗凋亡作用。
黄文张成陈松林张为西冯善伟柳太云姚晓黎曾樱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细胞分化细胞凋亡
骨髓间质干细胞诱导为肌样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向肌样细胞分化前后骨骼肌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方法:体外分离成年SD大鼠骨髓干细胞,培养增殖,用5-氮杂胞苷诱导分化,RT-PCR检测分化前和分化后1d、2d、5d和7d骨骼肌特异性转录因子生肌决定因子MyoD、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RF4以及肌肉特异性肌酸磷酸激酶MCK的表达。结果:MyoD在诱导前后均有表达,在诱导后1d表达显著上调(P<0·05);myogenin、MRF4和MCK在诱导前无表达,诱导后2d开始出现myogenin和MRF4的表达,诱导后7d开始出现MCK的表达。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能表达一定水平的骨骼肌细胞的分化调控基因MyoD,它向肌样细胞的分化可能与MyoD、myogenin和MRF4有关。
曾缨王凌云张成邓宇斌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细胞分化基因表达阿扎胞苷肌样细胞
鱼鳞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 探讨鱼鳞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可能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鱼鳞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3例,癫3例,Sojgren- Larsson综合征1例,中枢性尿崩症1例。结论 鱼鳞病可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其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与发生学和遗传学有关。
李才明张成黄永青吴婉玲卢锡林
关键词:鱼鳞病神经系统疾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