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1010003855)
-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2
- 相关作者:余斌许长鹏郝廷郝增涛冯卫更多>>
-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BMSCs来源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复合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研究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大鼠BMSCs来源的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复合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植入大鼠桡骨缺损处的成骨作用和成血管作用。方法取分离培养至第3代的SD大鼠BMSCs行成骨和成内皮细胞诱导并鉴定。分别将内皮细胞(A组)、成骨细胞(B组)、混合细胞(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比例为1∶1,C组)均匀滴加于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上制备3组细胞-支架复合物,MTT检测支架内细胞增殖活性。取2月龄雄性SD大鼠30只,制作大鼠桡骨5 mm长缺损模型并分别植入3组细胞-支架复合物(n=10)。术后4、8、12周分别取移植物行HE染色观察,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RT-PCR法检测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rin,OPG)mRNA表达。结果 BMSCs成骨诱导7 d后ALP染色可见细胞质内蓝染颗粒,细胞核呈红染;内皮细胞诱导14 d后,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细胞内棕色颗粒。MTT检测示3组细胞活性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HE染色示,术后12周A组未见明显类骨质形成,而有较密集的微血管结构及较多纤维组织形成;B、C组可见均质的类骨质,呈条索状和岛状分布,可见大量成骨样细胞存在。术后各时间点A、C组微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术后12周微血管密度高于C组(P<0.05),其余2个时间点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3个时间点OPN和OPG mRNA表达水平均较低,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分别于术后8、12周OPN mRNA表达达峰值,4周时OPG mRNA表达达峰值。结论 BMSCs来源的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按1∶1比例共培养于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作为组织工程骨移植物,可以促进大鼠桡骨缺损部位骨的形成和血管化,促进骨缺损愈合。
- 郝增涛冯卫郝廷余斌
- 关键词:BMSCS组织工程骨血管化骨缺损
- 不同比例共培养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的成骨及成血管效应
- 2012年
- 背景:近年来研究显示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共培养修复骨组织的过程中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目的:观察不同比例下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共培养对其成血管和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MG63,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按照1:0,8:1,4:1,1:1,1:4,1:8,0:1在24孔板中进行共培养,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别单纯单层培养作对照。在第7,14,21天时观察细胞生长状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结论:各组细胞在21d中生长良好,第14天1:8组可见成骨细胞开始集落式生长,第21天1:4组钙化染色结节要明显强于1:8组,而单纯成骨细胞组并未出现钙化结节。1:4组碱性磷酸酶含量在3个时间点均明显增高(P<0.05)且第7天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开始增高,直到第21天时达到高峰。说明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共培养比例为4:1时,成血管作用较强,而比例为1:4时成骨作用更强。
- 郝增涛冯卫郝廷余斌
- 关键词:内皮细胞成骨细胞共培养成骨
- 基于iTRAQ技术的BMP-2诱导肌源C2C12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应用iTRAQ技术观察BMP-2诱导肌源C2C12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表达组的变化.方法 将肌源C2C12细胞接种于BMP-2诱导分化体系中进行分化诱导,提取第7天的分化蛋白以iTRAQ试剂标记后进行质谱检测,分析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iTRAQ试剂标记的BMP-2诱导肌源C2C12分化细胞蛋白质表达谱分析筛选出明显差异表达蛋白质点为23个,表达上调的蛋白质点8个,下调的蛋白质点15个.通过趋势分类发现上述差异蛋白在C2C12细胞成骨分化的各时期(第1至7天)均存在蛋白的差异表达.其中部分上调蛋白在分化早期表达水平升高、部分上调蛋白在分化晚期表达水平升高;同样,部分下调蛋白在分化早期表达水平下降,部分下调蛋白在分化晚期表达水平下降.初步鉴定SERCA3、细胞色素b5、S100A4、ATPase inhibitor、ATPIF1等5个蛋白表达出现动态变化,证实上述蛋白可能与诱导成骨分化机制有关.结论 本研究差异蛋白表达趋势的结果显示全程监测C2C12细胞成骨分化的必要性,提示iTRAQ技术是研究细胞分子蛋白改变的有效的蛋白质组学方法,SERCA3、细胞色素b5、S100A4、ATPase inhibitor、ATPIF1等5个蛋白可作为诱导成骨分化机制研究的候选靶标.
- 周一林许长鹏戚芮榛侯毅龙江艺冯东阳余斌
- 关键词:成骨细胞细胞分化蛋白质组学
- 核因子-κB必需调节蛋白结合区多肽在兔胫骨骨髓炎模型中的抗炎效应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必须调节蛋白结合区(NBD)多肽在兔胫骨骨髓炎模型中的抗炎效应. 方法 选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均为雄性,体质量为2~3 kg,平均2.5 kg.将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用于骨髓炎造模.3周后随机处死3只行放射学、细菌学和病理学验证造模成功.另外造模成功的21只兔随机分为3组(n=7):空白组、清创组及清创+ NBD多肽组.干预后第1~6周采血行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计数检测及病灶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 干预前、干预后第1~6周CRP、ESR水平在3组中总体均呈下降趋势,白细胞计数在空白组、清创组呈上升趋势,而在清创+ NBD多肽组呈下降趋势.干预后第1周,3组间CR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2周清创+NBD多肽组CRP分别与空白组、清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1~6周3组之间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6周HE染色结果显示清创+NBD多肽组骨质染色均匀,未见明显死骨形成,骨髓腔中可见密集纤维组织增生,未见明显炎性细胞. 结论 NBD多肽对兔慢性骨髓炎模型有较好的抗炎效应.
- 黄磊许长鹏贾俊杰候毅龙覃承诃罗吉伟林庆荣余斌
- 关键词:多肽类转录因子骨髓炎
- 新型含锶硫酸钙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试验
- 2016年
-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含锶硫酸钙材料并对其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方法探讨采用水热法制备一种新型的含锶硫酸钙并对制备的材料进行:(1)X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差式量热扫描表征检测,以验证材料为目标产物;(2)细胞毒性试验评估材料浸提液对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形态学及相对增殖率的影响;(3)溶血试验评估材料浸提液的血液相容性;(4)体内植入试验评估其对活体组织局部毒性反应。结果 (1)X线衍射结果示:14.63°,25.72°和29.80°处可见α-半水硫酸钙的特征峰,在24.78°处可见锶元素的特征峰;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与α-半水硫酸钙标准图谱相似;差式量热扫描结果示:制备材料中结构水含量为6.03%;(2)细胞毒性试验显示被试材料浸提液在不同时间点的毒性反应均为I级,无细胞毒性;(3)溶血试验结果显示溶血率为4.3%,符合溶血试验要求;(4)体内植入结果表明材料和机体达到稳定状态。结论该材料为含锶硫酸钙,生物相容性试验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侯毅龙李雪许长鹏宋锦旗黄磊余斌
- 关键词:细胞毒性试验溶血试验
- 牵张应力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化学诱导成脂分化作用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周期性牵张应力对Sprague Dawley(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成脂分化的影响。方法选取4~5周龄,体质量为80—100g的sD大鼠6只,雌雄不限。体外培养sD大鼠BMSCs至第3代,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29、CD34、CD44、CD45,并利用Flexcell-5000XT牵张应力系统加载力学信号(应力拉伸幅度为5%,6h/d,10次/min,持续3d或5d,正弦波形),采用显微镜观察BMSCs的形态。将实验对象BMSCs根据培养基不同(普通培养基和促成脂分化培养基)、是否加载牵张应力及牵张应力持续时间(3、5d)共分为8组,受力组为实验组,未受力组为对照组。油红O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成脂分化水平。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法检测BMSCs成脂分化指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叮)、脂联素、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a(c/EBPct)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镜下观察原代BMSCs生长良好、形态排列正常。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第3代BMSCs的CD29、CD34、CD44、CD45的表型阳性率分别为93.6%、5.3%、91.4%和4.6%。BMSCs受成脂诱导剂诱导3、5d,细胞内出现脂滴并为油红O所染色,PPARγ-2、脂联素和C/EBPα的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而在诱导过程中。加载应力信号后,未见明显脂滴出现,应力刺激3d和5d,细胞内PPARγ-2、脂联素、C/EBPct的基因表达分别下降64.80%、84。45%、67.12%和70.11%、68.12%、80.39%,3种基因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结论适当的牵张应力可抑制BMSCs向脂肪方向分化的能力。
- 梁亮许长鹏黎润光余斌
- 关键词:成脂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