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4025)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1
相关作者:滕吉文张洪双司少坤田小波董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桂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地幔
  • 4篇动力学意义
  • 3篇地壳
  • 2篇地震
  • 2篇地幔过渡带
  • 2篇增厚
  • 2篇上地幔
  • 2篇各向异性
  • 2篇TIBETA...
  • 1篇地壳上地幔
  • 1篇地震波
  • 1篇地震波走时
  • 1篇地震各向异性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圈地幔
  • 1篇遗传算法
  • 1篇震波
  • 1篇中国东南
  • 1篇时移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田小波
  • 4篇滕吉文
  • 4篇张忠杰
  • 2篇司少坤
  • 2篇张建利
  • 2篇张洪双
  • 1篇王海燕
  • 1篇李飞
  • 1篇兰海强
  • 1篇张智
  • 1篇董超

传媒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贝加尔裂谷区地幔过渡带大范围增厚与局部减薄现象及其动力学意义被引量:7
2012年
贝加尔裂谷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裂谷带,其动力学成因机制是地球科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我们利用全球地震台网长期运行台站TLY和ULN的远震资料,分别计算了P波接收函数(1748条),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分区域叠加,获得了研究区下方的410km和660km间断面以及地幔过渡带(MTZ)的厚度.结果表明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即蒙古地区地幔过渡带厚度基本正常(250km);贝加尔裂谷地区地幔过渡带明显增厚(292km);裂谷下方存在小幅度的减薄现象(230km).综合分析推测,大范围的MTZ增厚,可能原因是中生代的蒙古华北板块(Mongolia-North China Block)与西伯利亚高原碰撞,或者地幔岩浆物质侵入到下地壳,使地壳和岩石圈增厚,致使下地壳产生榴辉岩化,导致重力不稳发生拆沉作用,拆离的部分落入地幔过渡带.拆沉作用诱发软流圈上涌,且拆离部分携带的水分加剧了上地幔熔融程度,使地幔对流速率加快,有利于裂谷的发育.我们初步研究结果认为拆沉的破坏作用及其引发一系列活动对裂谷的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裂谷下方局部MTZ减薄所指示的热物质上涌对岩石圈的破坏可能进一步促进了裂谷的发育.
司少坤田小波张洪双滕吉文
关键词:地幔过渡带
贝加尔裂谷区地壳上地幔复杂的各向异性及其动力学意义
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的贝加尔裂谷是最典型的大陆裂谷之一,其形成的动力机制与演化过程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焦点.本研究使用一种改进的横波分裂测量方法——全局最小切向能量法,对研究区宽频带固定台站ULN和TLY记录的SKS震相...
张建利田小波张洪双司少坤张中杰滕吉文
关键词:地震各向异性
文献传递
Lithospheric thickness and upper-mantle deformation beneath the NE Tibetan Plateau inferred from S receiver functions and SKS splitting measurements
We present S receiver functions and SKS splitting measurements from the China Seismograph Network located in t...
Hongshuang ZhangJiwen TengXiaobo TianZhongjie ZhangRui GaoJiaqi Liu
文献传递
Bulk crustal properties in NE Tibet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deformation model
The crust beneath the northeastern(NE)Tibetan Plateau record s far field effects of collision and convergence ...
Xiaobo TianZhongjie Zhang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中部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各向异性分析
对布设于青藏高原中部的NNW向长达400km的INDEPTH3宽频带数字地震台阵的41个台站所记录的远震体波资料所提取的P波接收函数和SKS波形资料作偏振分析,选取测量误差较小的结果,采用叠加分析方法求得每一个台站的PM...
张洪双田小波张忠杰滕吉文
文献传递
中国东南屯溪-温州宽角地震资料去广角效应成像
2013年
由于长排列广角地震采集中必定存在超临界角的广角反射信息,广角反射信息相对临界角内反射信息存在随偏移距变化的时移现象.本文研究了去广角效应下的走时反演成像,并将其应用到东南屯溪—温州的宽角地震资料.通过拾取中国东南屯溪—温州剖面宽角实际地震资料中P波垂直分量拾取到的反射P波走时,继而使用遗传反演方法进行处理,得到了该区丰乐、新安江、松阳、青田以及洞头五炮去广角效应与未考虑广角效应情况下的一维速度深度曲线,并对比了去广角效应前后的地壳结构界面形态.结果表明,广角效应去除前后影响主要体现在壳内层速度差异,地壳浅层界面深度的广角效应明显强于深层界面.
张智董超李飞王海燕
关键词:时移走时反演遗传算法
地震波走时场模拟的快速扫描法
<正>1.引言地震波初至走时广泛地应用于叠前偏移、叠前速度分析、地震层析成像、走时反演及地震定位等。随着地震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探测系统的不断完备、探测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且大幅地向纵深方向发展,有时甚至要对一个大区域进行高...
兰海强张忠杰
文献传递
贝加尔裂谷区地幔过渡带大范围增厚与局部减薄现象及其动力学意义
贝加尔裂谷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裂谷带,其动力学成因机制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贝加尔裂谷是由于岩石圈地幔之下异常热上地幔发生穹窿作用的结果;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是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作用引起喜马拉雅山脉与欧亚大陆之间的...
司少坤田小波张忠杰滕吉文
文献传递
贝加尔裂谷地区地壳、上地幔复杂的各向异性及其动力学意义
位于欧亚板块内部的贝加尔裂谷是典型的大陆裂谷,研究贝加尔裂谷的形成与演化对于探索大陆裂解和大洋形成的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贝加尔裂谷形成与演化的主控因素,地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基本划分为两派观点:一派是"主动成因说...
张建利田小波张忠杰滕吉文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