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8B61)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李海涛于洋顾承雄张帆高铭鑫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乳内动脉
  • 3篇静脉
  • 3篇静脉动脉化
  • 2篇选择性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1篇动脉病变
  • 1篇动脉旁路
  • 1篇动脉旁路移植
  • 1篇动脉旁路移植...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缺血
  • 1篇序贯
  • 1篇移植术
  • 1篇体外循环
  • 1篇旁路移植
  • 1篇旁路移植术
  • 1篇缺血
  • 1篇外循环

机构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心肺血...

作者

  • 3篇顾承雄
  • 3篇于洋
  • 3篇李海涛
  • 2篇高铭鑫
  • 2篇张帆
  • 1篇黄信生

传媒

  • 2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乳内动脉行心中静脉动脉化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与机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采用猪右乳内动脉在非体外循环下行选择性心中静脉动脉化(CVBG),评价其疗效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12只右冠状动脉重度弥漫性狭窄的中华实验小型猪[雌雄不限,月龄7~10个月,体重(40±5)k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只。实验组:采用右乳内动脉行CVBG;对照组:单纯开胸。右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后8周对两组猪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6 h、3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移植血管血流量测定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前行非放射性彩色微球检测,观察两组猪心功能、移植血管血流量、移植血管通畅性和缺血心肌微循环再灌注情况。结果右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后8周,两组左心室功能无差异。实验组行CVBG术后6 h和3个月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均较对照组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射血分数:52%±6%vs.44%±5%,t=-2.500,P=0.031)。实验组术后6 h、3个月移植血管血流量分别为(44.50±5.86)ml/min、(43.33±5.01)ml/min(P=0.718),搏动指数(PI)分别为0.73±0.14、0.80±0.14(P=0.858)。实验组术后6 h和3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乳内动脉桥及吻合口均能顺利通过造影剂,无狭窄;施行CVBG后,经非放射性彩色微球法检测可见心肌各层的血流量均较对照组有所增加[穿壁心肌:(0.33±0.05)ml(/g min)vs.(0.19±0.03)ml(/g min),P<0.05],尤其是心内膜下心肌。结论采用乳内动脉行CVBG,可改善心肌缺血的近、中期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心肌微循环而实现的。
于洋李海涛顾承雄高铭鑫张帆
关键词:乳内动脉
乳内动脉行选择性心中静脉动脉化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模拟右冠状动脉弥散性狭窄并使用右乳内动脉(RIMA),建立选择性心中静脉动脉化(CVBG)模型。方法:对14只小型猪应用高胆固醇饮食结合右冠状动脉多节段内膜剥脱术,诱发形成右冠状动脉重度弥散性狭窄。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在非体外循环下使用RIMA对实验组实施CVBG,对照组则进行单纯开胸术。术后6 h行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桥血管流量监测及非放射性彩色微球法检测心肌各层血流量等检查。结果:6只小型猪成功建立了CVBG模型。实验组缺血心肌经再灌注后平均血流量较对照组显著改善[(0.33±0.05)vs.(0.19±0.03)mL.g-1.min-1,P<0.05],实验组的心功能较对照组明显好转[(0.51±0.06)vs.(0.43±0.06),P<0.05]。结论:通过高胆固醇饮食结合右冠状动脉多节段内膜剥脱术,诱导右冠状动脉重度弥散性狭窄,使用RIMA与心中静脉吻合成功建立了CVBG模型,并初步证明CVBG可改善心肌缺血,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李海涛于洋顾承雄高铭鑫黄信生张帆
关键词:乳内动脉
非体外循环双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加选择性心中静脉动脉化手术的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双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加选择性心中静脉动脉化(CVBG)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0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38例有弥漫性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CVBG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46.1±6.2岁;行非体外循环双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加选择性心中静脉动脉化。对照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45.9±5.7岁;仅行双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但对右冠状动脉系统未做处理。术中采用血流量仪测量移植血管的血流量,并对两组移植血管支数、气管内插管时间、住院时间、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超声心动图指标、心肌核素扫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等进行比较。结果围术期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均无脑部、胸骨和纵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CVBG组移植血管支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1.1支vs.2.2±1.6支,P<0.05)。CVBG组乳内动脉主干(81.5±32.7ml/min vs.76.8±28.4ml/min)、左乳内动脉主干(32.5±18.8ml/min vs.28.1±16.7ml/min)和右乳内动脉主干血流量(39.6±19.0ml/min vs.35.9±18.3ml/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8例,随访率100%,随访时间3~55个月(37.4±9.8个月)。CVBG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心绞痛,心电图示:下壁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对照组术后有8例患者出现心绞痛,心电图示:有下壁心肌缺血,ST-T改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心肌核素扫描显示:CVBG组患者下壁心肌血液供应明显改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动脉化后的冠状静脉内有血流通过。结论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双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加选择性心中静脉动脉化是可行的,术后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为弥漫性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提供了新的外科治疗方法。
于洋顾承雄李海涛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乳内动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