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20100130)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陈建立张国志陈俊卯刘彤戚峰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栓
  • 5篇系膜
  • 5篇静脉
  • 5篇静脉血
  • 5篇静脉血栓
  • 5篇肠系膜
  • 4篇血栓形成
  • 3篇静脉血栓形成
  • 3篇肠系膜上静脉
  • 3篇肠系膜上静脉...
  • 2篇置管
  • 2篇置管溶栓
  • 2篇置管溶栓治疗
  • 2篇溶栓
  • 2篇溶栓治疗
  • 2篇手术
  • 2篇介入
  • 2篇介入治疗
  • 2篇肠系膜静脉
  • 2篇肠系膜静脉血...

机构

  • 5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大同煤矿集团...

作者

  • 5篇陈建立
  • 4篇张国志
  • 2篇陈俊卯
  • 1篇张静宇
  • 1篇常艳
  • 1篇胡广云
  • 1篇刘洋
  • 1篇赵鹏
  • 1篇王晓涛
  • 1篇贾向博
  • 1篇戚峰
  • 1篇王长友
  • 1篇高平
  • 1篇刘彤
  • 1篇杨涛

传媒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选择性门静脉系统置管溶栓治疗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置管溶栓治疗肠系膜上静脉血栓(MV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4月通过经皮肝穿门静脉置管溶栓对15例MVT患者的治疗情况及疗效。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经皮肝穿门静脉置管,置管后无气胸、胆漏及腹腔内出血。11例患者溶栓效果佳,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及脾静脉大部分或完全再通,再通率73.3%(11/15),病死率为13.3%。尿激酶总量未超过500万U,未出现全身各系统出血病例。随访6~36个月,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加重和复发病例。结论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系统置管溶栓技术容易掌握,局部灌注溶栓治疗效果佳,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MVT治疗的一种选择方法。
杨涛陈俊卯陈建立张国志
关键词: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2000—2010年20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发热、呕吐和血便。12例患者接受单纯抗凝治疗,8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4例患者30 d内死亡。发病<3 d组较发病≥3 d组手术治疗和30 d病死率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部位血栓组较多部位血栓组手术治疗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病症状不典型,CT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抗凝和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患者入院前症状持续时间对患者预后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大影响。
陈建立张国志常艳张静宇胡广云戚峰刘彤
关键词:肠系膜静脉静脉血栓形成抗凝药外科手术
护理干预对肠系膜静脉血栓急诊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肠系膜静脉血栓(MVT)形成是一种罕见的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早期难以确诊,强化CT是诊断MVT的主要手段,抗凝及手术是治疗MVT的主要方法。当病程发展至肠坏死时,患者必须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肠切除、肠吻合手术,主要是对受累肠段及系膜做广泛的切除。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及复发率较高。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忧郁等负性情绪。为了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MVT急诊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恐惧状态、生命体征的影响,作者对本院实施剖腹探查术的40例MVT急诊手术患者进行相关调查,并对其中20例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高平陈建立刘洋
关键词:肠系膜静脉血栓急诊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剖腹探查术焦虑恐惧生命体征
经皮肝穿门静脉置管溶栓治疗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被引量:2
2012年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mesen—teric vein thrombosis,MVT)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与体征不典型,易被临床忽视,可导致缺血性肠梗阻,病情凶险,发展迅猛,且易被误诊,处理困难,预后差,病死率高。我院行经皮肝穿门静脉置管溶栓治疗MVT患者15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陈俊卯陈建立赵鹏王晓涛王长友张国志
关键词: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溶栓介入治疗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早期诊断的价值,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肠道损伤情况。方法 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肠系膜上静脉阻断8 cm组(A组)及肠系膜上静脉阻断4 cm组(B组),3组按不同时间点(2、8、24、36、48、72 h)分为6个亚组,抽取下腔静脉血,检测血清中IFABP、α-GST、LDH和CK-MB的活性及变化规律,光镜下观察各时间点肠道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C组相比,A组IFABP于术后2 h即明显升高(P<0.05),36 h达高峰后出现下降趋势;α-GST术后2 h明显升高(P<0.05),36 h后维持在较高水平;LDH、CK-MB升高较晚,术后8 h明显升高(P<0.05),但随着肠道组织损伤加重而逐渐升高。B组IFABP于术后2 h即明显升高(P<0.05);α-GST、LDH于术后8 h明显升高(P<0.05),36 h达高峰后出现下降趋势;CK-MB升高较晚,术后24 h明显升高(P<0.05),亦于术后36 h达高峰后出现下降趋势。肠道损伤情况:A组中肠道损伤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术后72 h出现肠道全层损坏;B组术后36 h损伤最严重,36 h后随时间逐渐减轻。结论综合分析血清中IFABP、α-GST、LDH和CK-MB的活性及变化趋势有助于SMVT的早期诊断及判断肠道组织的损伤情况。
贾向博陈建立张国志
关键词: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肠脂肪酸结合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