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科技厅资助项目(2006C23051)

作品数:5 被引量:88H指数:5
相关作者:俞存根陈小庆宁平郑基宋海棠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海洋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厅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勘测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虾类
  • 2篇聚类分析
  • 1篇东海海域
  • 1篇多维标度
  • 1篇多样性
  • 1篇渔场
  • 1篇排序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 1篇舟山渔场
  • 1篇虾蛄
  • 1篇结构特征
  • 1篇海域
  • 1篇丰度
  • 1篇浮游
  • 1篇浮游动物
  • 1篇春季

机构

  • 5篇浙江海洋学院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浙江省海洋水...

作者

  • 5篇陈小庆
  • 5篇俞存根
  • 4篇宁平
  • 3篇郑基
  • 2篇章飞军
  • 2篇宋海棠
  • 1篇陈全震
  • 1篇虞聪达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海洋学研究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东海中南部外海虾类组成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10年
依据2006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7年2月(冬)在东海中南部外海(26°00′-28°30′N,126°00′E以西)海域虾类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季节变化和空间格局特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中南部外海虾类季节间相似性指数较低,各季节贡献率较大的有长角赤虾、戴氏赤虾、东海红虾和假长缝拟对虾等种类。东海中南部外海虾类种类组成可分为A、B两个组群,A组群主要分布在126°00′E以西100 m等深线附近海域,主要以戴氏赤虾、长角赤虾、假长缝拟对虾、高脊管鞭虾和东海红虾为主;B组群主要分布在126°00′E以东100 m等深线附近海域,主要以脊单肢虾、日本异指虾和九齿扇虾为主。两个群聚类型的空间分布没有明显的群聚边界,但密集区有所不同。
陈小庆俞存根虞聪达宁平郑基
关键词:聚类分析
东海中北部海域虾类群聚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布被引量:26
2010年
利用199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1999年2月(冬)在东海26°00′~33°00′N、127°00′E以西海域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采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法,对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多样性等群聚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虾类群聚结构的空间分布变化。结果表明:共鉴定到的71种虾类中,对虾科和管鞭虾科种类数为最多,优势种为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戴氏赤虾Metapenaepsis dalei、方板赤虾Metapenaepsis tenella、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crassicornis和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等17种,其中,春季的优势种数量为最多(14种),秋季次之(13种),夏、冬季则较少(均为10种)。虾类多样性指数(H′)秋季为最高,夏、冬季次之,春季则最小。东海中北部海域虾类可划分为A、B、C 3个群聚,A群聚主要分布在30°30′N以北海域,主要种类有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tenella、鹰爪虾、中华管鞭虾和葛氏长臂虾等广温、广盐性种类;B群聚主要分布在28°30′~30°30′N海域,主要种类有须赤虾Metapenaepsis barbata、大管鞭虾Solenocera melantho、凹管鞭虾Solenocera koellbeli和东海红虾Plesionika izumiae等高温、高盐性浅海种;C群聚主要分布在28°30′N以南海域,主要种类有菲赤虾Metapenaepsis philippi和九齿扇虾Ibacus novemdentatus等高温、高盐性外海种。不同类型群聚的空间分布呈现重叠交错,故没有明显的划分边界,但密集分布的海域有所不同。不同群聚间虾类组成的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保证了整个海域虾类分布的稳定性。
陈小庆俞存根宋海棠章飞军宁平
关键词:聚类分析
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数量分布特征被引量:22
2010年
依据2006年8月(夏)、2007年1月(冬)、5月(春)和11月(秋)在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29°30′-31°30′N,124°30′E以西)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时,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本资料,分析了浮游动物总丰度及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等主要种类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季节变化明显,春季(555.87ind./m3)>夏季(270.87ind./m3)>秋季(138.39ind./m3)>冬季(127.70ind./m3);其水平分布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特点。中华哲水蚤为广温广盐种,春季数量最大且分布均匀,大部分海域丰度≥100.00ind./m3;夏季丰度急剧下降,主要分布在30°00′N以南海域;秋、冬季丰度较低,无明显高密集区。精致真刺水蚤为热带种,以夏、冬季丰度较高,主要分布在沿岸水与外海高盐水交汇区和调查海域的南北两端;春、秋季丰度较低且分布均匀。百陶箭虫、肥胖箭虫分别属于暖水种和热带大洋性种,冬、春季丰度都很低,无明显密集区,夏、秋季丰度较大。百陶箭虫主要分布在盐度梯度较大、外海高盐水与沿岸水的交汇区,肥胖箭虫则主要分布在外海高盐水与沿岸水交汇区的靠高温高盐水一侧,其分布与外海高温高盐水的消长有密切关系,可作为暖流指示种。温盐和水系消长变化是影响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丰度水平分布的重要因素。
陈小庆俞存根胡颢琰郑基黄备王婕妤
关键词:舟山渔场浮游动物丰度
春季东海海域虾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被引量:39
2009年
依据1998年5月(春季)在东海26°00′N~33°00′N、127°00′E以西海域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丰度、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多样性、相似性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大陆架春季共有虾类52种,已鉴定的43种,隶属于13科27属,其中优势种有戴氏赤虾(Metapenaepsis dalei)、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须赤虾(Metapenaepsis barbata)、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东海红虾(Plesionika izumiae)、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方板赤虾(Metapenaepsis tenella)、长角赤虾Metapenaepsislong irostris、高脊管鞭虾(Solenocera alticarinata)、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凹管鞭虾(Solenocera koellbeli)。东海大陆架春季虾类可划分为3个生态群落,即广温低盐生态群落、广温广盐生态群落、高温高盐生态群落。丰度和生物量的平面分布趋势相似,以30°00′N为界限,30°00′N以北站位普遍较低,以南站位较高,主要集中在舟山渔场南部和鱼山渔场。多样性分析表明:Margalef的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在舟山渔场以北,整个海区的均匀性指数(J′)较为稳定。运用聚类和多维标度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合水深等环境因子对东海大陆架虾类的群聚类型进行了讨论。
俞存根陈小庆宋海棠宁平章飞军
关键词:虾类群落结构多样性
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虾蛄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被引量:12
2011年
依据2006年8月(夏)、2007年1月(冬)、5月(春)和11月(秋)在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29°30′-32°00′N,127°E以西)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中所获得的虾蛄类调查资料,用渔获率作为虾蛄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的虾蛄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共有虾蛄类种类11种,隶属3科、7属,其中优势种有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脊条褶虾蛄Lophosquilla costata和无刺口虾蛄Oratosquilla inornata,它们在春、夏、秋、冬季的渔获量之和分别占该季节总渔获量的97.54%、98.75%、99.85%、99.35%。不同季节的渔获率变化明显,其变化规律是夏季〉冬季〉秋季〉春季。生物量平面分布结果表明,春、秋季虾蛄类渔获率以长江口渔场和江外渔场相对较高,夏、冬季以舟山渔场为最高。总体来说,虾蛄类数量分布分散,没有十分明显的密集分布。
俞存根陈全震陈小庆宁平郑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