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SHDC12010113)

作品数:8 被引量:186H指数:6
相关作者:房敏蒋诗超张仲博周强张昊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生物力学
  • 4篇手法
  • 4篇推拿
  • 3篇推拿手法
  • 2篇等速测试
  • 2篇腰背
  • 2篇腰椎
  • 2篇腰椎间盘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手法治疗
  • 2篇突出症
  • 2篇推拿手法治疗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突出
  • 2篇椎间盘突出症
  • 1篇动脉
  • 1篇性能评价
  • 1篇腰背肌
  • 1篇腰突

机构

  • 8篇上海中医药大...
  • 6篇上海市中医药...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8篇房敏
  • 5篇蒋诗超
  • 4篇周强
  • 4篇张仲博
  • 4篇张昊
  • 3篇刘鲲鹏
  • 3篇程英武
  • 3篇周楠
  • 2篇朱清广
  • 2篇姜淑云
  • 2篇孙武权
  • 2篇沈国权
  • 1篇程艳彬
  • 1篇张树锋
  • 1篇安光辉
  • 1篇吕强
  • 1篇朱鼎成
  • 1篇张喜林
  • 1篇顾立栩
  • 1篇艾健

传媒

  • 3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河北中医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湖北中医药大...

年份

  • 3篇2013
  • 5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振法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2年
振法是推拿常见治疗手法之一,在临床上有这广泛的运用。但是,对于振法操作的动作规范,操作频率,操作力度,操作时间,诸多教材描述比较模糊,未能给予清晰的规范和描述。同时,振法运动学,动力学,生物力学效应,未有详细的记录。因此,无论科研还是临床都亟需加强振法规范化的研究,文章将结合相关的教材与文献对振法的生物力学研究进行相关的梳理和综述。
张仲博房敏蒋诗超张昊周强
关键词:生物力学
脊柱微调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评价被引量:53
2012年
目的:观察脊柱微调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2008年8月—2011年4月,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微调手法组)与对照组(牵引组),治疗组30例,牵引组30例,脱落5例。应用美国Biodexsystem-Ⅲ等速测试系统测试两组治疗前后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性能。结果:治疗后二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善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微调手法组改善更加明显,优于牵引组(P<0.05);腰部肌群生物力学性能:两组治疗前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腰背屈/伸峰力矩比值(F/E)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PT(60°/s)、AP(120°/s)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T、AP、F/E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伸肌群收缩力量、做功效率,改善腰部屈、伸肌群的协调能力,从而有利于恢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伸肌的生物力学性能。
周楠房敏朱晴广沈国权姜淑云程英武刘鲲鹏
关键词:脊柱微调手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速测试生物力学性能
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2年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生物力学研究发现颈椎力学失衡是引起颈椎病的重要原因,而推拿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疗法。为此,该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概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效应。
张仲博房敏蒋诗超周强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推拿手法生物力学
中医推拿调理人体之气被引量:2
2013年
在世界普遍追求自然疗法、绿色疗法的今天,中医推拿更显现出其特有的魅力和优势。推拿调理人体之气在临床和日常保健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国内外几乎没有相关报道。兹将中医推拿调理人体之气浅谈如下。
艾健房敏朱鼎成孙武权朱清广蒋诗超张昊程艳彬
关键词:按摩疗法中医学
按法手法规范化问题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推拿手法种类繁多,各有特点,且临床应用疗效肯定。但是,目前对于各种手法操作的动作要领,手法作用力量的大小、方向、频率、时间等要素,及其之间的量效关系,诸多教材描述均比较模糊,没有具体的规范,这也制约着推拿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按法是推拿常见治疗手法之一,在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对按法手法的规范化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研究,能为推拿临床工作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本研究查阅我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新世纪规划教材、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的《推拿学》、《推拿手法学》教材,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推拿专业的相关著作,并查阅维普数据库近年所有有关按法的文章,通过对现有教材及相关书籍、文献中对按法的描述,比较其异同点,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类。通过对手法力学的相关研究,为临床医生手法操作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因盲目和不规范的手法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医源性损伤,从而增加手法的安全性。表1中列举了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和推拿专科书籍11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的问题。
周强程英武房敏张仲博蒋诗超张昊
关键词:按法手法
推拿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结构三维位移的影响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通过观察推拿手法对腰突症患者腰椎三维空间位移的影响,探讨推拿手法治疗腰突症"骨错缝"的干预机制。方法选取10名腰突症患者,分为理筋手法组(5例,简称理筋组)和理筋手法加调整手法组(5例,简称理调组)进行治疗;正常志愿者5例为理筋手法(简称正常组)。应用ITK重建软件重建腰椎椎体并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3组手法干预前后腰椎椎体三维位移变化情况。结果 3组腰突症患者推拿手法治疗后L1~5各椎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一定改变。理调组L3在X轴角位移为(1.77±0.46)°;L4在X、Y轴角位移分别为(1.78±0.53)°、(1.89±0.75)°,显著大于理筋组和正常组(P<0.05);理调组L1~5在X轴三维角位移分别为(1.50±0.47)°、(1.55±0.57)°、(1.77±0.46)°、(1.78±0.53)°、(1.61±0.39)°,均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理调组L3在Y轴三维位移为(2.87±0.74)mm,L4在X轴三维位移为(1.68±0.64)mm,显著大于理筋组和正常组(P<0.05);理调组L1、L4、L5在X轴三维位移分别为(1.28±0.21)、(1.68±0.64)、(1.30±0.51)mm,L1~3在Y轴三维位移分别为(1.92±0.42)、(2.25±0.61)、(2.87±0.74)mm,均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理筋手法组L1~5各节段三维角位移和位移与正常组相比,均呈现大于正常组的趋势。结论理调手法比理筋手法更能调整失稳或退变节段的空间位置,使腰椎椎体产生水平及旋转移位,而非上下移位,对纠正腰椎"骨错缝"产生重要作用。理筋手法对腰突症患者腰椎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
周楠吕强方舟顾立栩陆文龙孙武权张喜林刘鲲鹏张树锋房敏
关键词:推拿手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有限元分析骨错缝
掌振法舒筋活络力学效应研究及时效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掌振法振腹舒筋活络的力学效应,探讨掌振法对人体刺激操作的最佳时间。方法:采集90 s,3min和5 min内,手法空白组、手法空置组、振动组、初学者组、熟练组和专家组干预前后腹部肌张力值。比较各组不同时间段力学效应的差异。结果:90 s,3 min和5 min内,初学者组,熟练组和专家组力学效应同手法空白组,手法空置组力学效应相比有显著差别(P<0.05)。初学者组,熟练组和专家组力学效应3 min内,与90 s和5 min各组力学效应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掌振法可以有效的降低肌张力,掌振法舒筋活络的最佳操作时间为3 min。
张仲博房敏蒋诗超张昊周强康小红安光辉
关键词:时效分析
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特性评价研究被引量:91
2012年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患者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探讨手法治疗腰突症的干预机制问题。方法: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65例腰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推拿手法组)与对照组(牵引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脱落5例。应用美国Biodex system-Ⅲ多关节等速测试系统和TeleMyo 2400 T表面肌电图仪测试两组治疗前后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特性变化情况。结果:腰部肌群力学性能:两组治疗前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腰背屈/伸比值(F/E)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PT(60°/s)、AP(120°/s)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T、AP、F/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肌电:治疗前组内左右两侧平均功率频率(MPF)、积分肌电(IE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内左右两侧MPF、IEMG比较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治疗后组内左右两侧MPF、IE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右侧MPF、IEMG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右侧MPF、IEMG(60°/s)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善腰突症患者腰背伸肌群收缩力量、做功效率,改善腰部屈、伸肌的协调性,提高腰背伸肌群的放电频率,缓解腰部肌群的疲劳程度,改善腰突症患者腰背伸肌群失衡状态,从而有利于恢复腰突症患者腰背伸肌的生物力学特性,可能是手法治疗腰突症干预机制之一。
周楠房敏朱清广沈国权姜淑云程英武刘鲲鹏
关键词:手法腰突症等速测试表面肌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