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753)

作品数:5 被引量:32H指数:3
相关作者:黄晓军赵翔宇许兰平刘代红刘开彦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造血
  • 4篇造血干
  • 4篇造血干细胞
  • 4篇干细胞
  • 3篇移植后
  • 3篇移植物抗宿主
  • 3篇移植物抗宿主...
  • 3篇植物抗宿主病
  • 3篇抗宿主病
  • 2篇造血干细胞移...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干细胞移植
  • 2篇白血
  • 2篇白血病
  • 1篇单倍体
  • 1篇单倍体造血干...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病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作者

  • 5篇黄晓军
  • 3篇赵翔宇
  • 2篇刘开彦
  • 2篇刘代红
  • 2篇许兰平
  • 1篇韩伟
  • 1篇吴继颖
  • 1篇陆道培
  • 1篇陈欢
  • 1篇常英军

传媒

  • 4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杀伤免疫球蛋白样受体配体不合非体外去除T细胞移植的不良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供、受者之间杀伤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配体不合在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HLA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对具有HLA—B位点及C位点配型资料的94例HLA不合行HSCT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表明KIR配体不合[2.833(1.286—6.241),P=0.01]和移植物中T细胞的数量[3.059(1.292—7.246)×10^8/kg,P=0.011]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接受大量T细胞组的患者(〉1.48×10^8/kg)中,具有KIR配体不合的患者aGVH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缺乏KIR配体不合的患者(100%对63.3%,P=0.036);KIR配体不合明显增加了HLA-C不合组患者aGVHD的发生率(80.0%对57.4%,P=0.056);KIR配体不合还明显增加了标危患者的移植相关死亡率(50.0%对7.6%,P=0.005),从而降低了标危患者的总体生存率(50.0%对88.4%,P=0.014)。结论KIR配体不合是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HLA不合HSCT的不良预后因素,对于供者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赵翔宇黄晓军刘开彦许兰平刘代红
关键词:HLA抗原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输注预防高危白血病复发被引量:23
2006年
目的评估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输注 (GPBSCI)作为一种早期过继性免疫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例高危白血病患者同胞配型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接受了G-CSF动员的预防性GPBSCI。allo-HSCT前患者的诊断包括2例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首次完全缓解(ALL-CR1),1例ALL-CR2,1例ALL合并顽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复发,1例AML合并CNSL,1例 AML-CR3,4例进展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及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幼稚细胞增多型(MDS-RAEB)。结果 12例患者共接受了16次GPBSCI,其中移植后90天(+90天)前接受 GPBSCI 5次,输注的单个核细胞(MNC)及CD3+细胞中位数分别为1.00(0.95-1.24)×108/kg和 0.53(0.39-0.63)×108/kg。+90天后接受GPBSCI 11次,输注两类细胞中位数分别为2.27(1.00- 4.30)×108/kg和1.15(0.55-2.10)×108/kg。输注后4例患者发生了Ⅰ或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例患者发生Ⅲ度急性GVHD。7例患者发生了慢性GVHD,其中4例为广泛型。2例患者未发生输注相关GVHD。未观察到GPBSCI相关的全血细胞减少。中位随访563(415-728)d,12 例高危白血病患者中有10例无病存活,2例死于白血病复发。结论预防性GPBSCI可以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相关不良反应小,可能成为改善高危白血病allo-HSCT预后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刘代红黄晓军陈欢许兰平刘开彦韩伟陆道培
关键词:白血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造血干细胞动员
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外周血树突细胞重建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外周血树突细胞(DC)亚群重建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1例HLA单倍体相合的HSCT患者进行研究,12名健康供者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DC亚群重建及其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关系。结果白血病患者外周血DC、髓样树突细胞(MDC)和髓样树突细胞1型(MDC1)的百分比分别为0.13%、0.05%和0.03%,绝对值分别为7.89×10^6/L、1.52×10^6/L和1.33×10^6/L;健康对照百分比分别为0.76%、0.65%和0.44%,绝对值分别为42.66×10^6/L、35.56×10^6/L和26.70×10^6/L,白血病患者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P<0.05)。而白血病患者髓样树突细胞2型(MDC2)、浆样树突细胞(PDC)的百分比分别为0.01%和0.07%,绝对值分别为0.15×10^6/L和2.60×10^6/L;健康对照百分比分别为0.44%和0.14%,绝对值分别为2.40×10^6/L和8.50×10^6/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C/PDC比值明显减低(P=0.001)。移植后14天(+14天)MDC1、MDC2及PDC绝对值分别为1.45×10^6/L、0.32×10^6/L和1.60×10^6/L,达到患者移植前水平,但+100天内均未能恢复正常水平;MDC/PDC比值+14天(1.40)与移植前(0.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至+30天恢复正常(P=0.602)。+14天高PDC、DC组和低MDC/PDC比值组Ⅱ~Ⅳ度aGVHD的累计发生率较低PDC、DC组和高MDC/PDC比值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移植前外周血DC百分比、绝对值及MDC/PDC比值均减少;移植后MDC/PDC比值恢复较快,+30天恢复正常,其他指标恢复较慢,+100天内均未恢复正常;且恢复情况与aGVHD相关。
吴继颖黄晓军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树突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
体外不去T细胞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NK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重建的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早期NK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借助三色和四色荧光标记技术,用流式细胞术对24例行体外不去T细胞的HLA不相合HSCT的患者(移植前、+30天、+60天)及其供者外周血中NK细胞KIR的表达进行了测定,包括CD158a(KIR2DL1)、CD158b(KIR2DL2)和CD158e(KIR3DL1);同时用流式细胞术对移植物中CD3、CD4、CD8、CD14、CD34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生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患者在+30天NK细胞KIR的表达明显低于0~I度aGVHD患者,CD158b[分别为(19.27±9.40)%和(28.92±10.59)%,P=0.018]和CD158aCD158b[分别为(7.30±4.73)%和(14.26±9.71)%,P=0.016]尤为显著。多因素分析表明移植物中CD4^+T细胞是引起aGVHD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的相关分析表明每千克体重输入的CD4^+T细胞数与移植后早期NK细胞上CD158a、CD158aCD158b和CD158e的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体外不去T细胞的HLA不相合的HSCT中,不仅移植后aGVHD的发生或其相应的治疗措施抑制了移植后早期NK细胞上KIR的恢复;而且移植物中T细胞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移植后早期NK细胞上KIR的重建,进而影响了NK细胞功能的恢复。
赵翔宇黄晓军
关键词:NK细胞T淋巴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
几类恶性血液病病人杀伤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型的表达在高危及标危组的差异分析
2008年
本研究探讨几类高危和标危恶性血液病患者杀伤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表达的异同。5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分为高危组(27例)和低危组(27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1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慢性髓系白血病2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急性混合白血病1例。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分型技术检测了6个激活性KIR基因(KIR2DS1-S5、3DS1)和6个抑制性KIR基因(KIR2DL1-2DL4、3DL1-3DL2)的表达,其中24例患者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NK细胞、T细胞表面CD158a(KIR2DL1、2DS1)、CD158b(KIR2DL2、2DL3、2DS2、2DS3)、CD158e(KIR3DL1、3DS1)的表达。结果显示,标危组病人激活性KIR基因的阳性率均高于高危组患者,2DS1(p=0.014)、2DS2(p=0.046)、3DS1(p=0.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制性KIR基因的表达在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髓系恶性血液病病人中标危组病人KIR激活性基因表达率仍然高于高危组患者,其中2DS1(66.7%vs29.4%,p=0.022)、2DS2(57.6%vs17.6%,p=0.013)和2DS3(33.3%vs5.9%,p=0.039)。高危组患者同时表达两种以上激活性KIR基因的比例显著低于标危组(p=0.035)。高危和标危组患者NK细胞和T细胞表面CD158a、CD158b、CD158e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几类恶性血液病患者激活性KIR基因表达在高危和标危之间存在差异。
赵翔宇常英军黄晓军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