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742)
- 作品数:4 被引量:28H指数:3
- 相关作者:侯明陈峰张春青初晓霞彭军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流式微球技术检测糖蛋白Ⅱb/Ⅲa自身抗体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建立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方法,比较该方法和改良间接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抗人血小板GPⅡb/Ⅲa单抗(CD41a)包被微球。分离血小板,将血小板裂解后与包被过的微球孵育,再加入PE标记的羊抗人IgG多克隆抗体,流式细胞术分析。分别用该方法和改良间接MAIPA检测血小板表面和血浆中的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并将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将样本的平均荧光强度值(MFI)与正常对照MFI的均值比较,计算比率。该比率均值及范围在ITP组为3.36(0.84~22.94),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为1.16(0.67~5.59),正常对照组为1.08(0.72~1.76)。非参数检验得ITP组荧光强度比率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及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若将正常对照组上限作为界值,比率大于1.76定为阳性,则流式微球技术诊断ITP的敏感性为71.43%,特异性为94.28%,阳性预测值为95.24%,其敏感性高于改良间接MAIPA的测定值(51.79%)(x^2=4.57,P〈0.05)。由ROC曲线得流式微球法区分ITP患者与正常人的鉴别效度为0.916。结论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耗时短、重复性好,敏感性高于改良间接MAIPA,对提高ITP的实验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 刘新光王燕铭侯明张锑朱媛媛彭军
- 关键词:流式微球技术
- PAIgG初筛不能提高MAIPA的敏感性
- <正>目的:评价血小板相关抗体 IgG(PAIgG) 初筛能否提高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诊断的敏感性。
- 衣翠华侯明朱媛媛秦平
- 文献传递
- PAIgG初筛不能提高MAIPA的敏感性
- 目的:评价血小板相关抗体 IgG(PAIgG)初筛能否提高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的敏感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检测 PAIgG,改良 MAIPA 技术...
- 衣翠华候明朱媛媛秦平
- 文献传递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NRAS与FMS基因突变的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制并探讨其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鉴别诊断。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检测MDS患者突变频率较高的NRAS基因12、13密码子及FMS基因301、969密码子点突变在中老年ITP患者及MDS患者中的出现频率。结果25例ITP患者中有1例存在NRAS基因突变,1例存在FMS基因301密码子突变;8例MDS患者中有3例出现基因突变,其中2例为NRAS基因突变,1例为FMS基因突变。结论PCR-SSCP方法检测NRAS基因12、13密码子,FMS基因301、969密码子突变有可能用于鉴别诊断ITP与MDS,ITP患者中出现NRAS基因、FMS基因突变者应归入MDS。
- 赵红玉侯明李小芳马道新刘奇迹王频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胸腺肽α_1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分析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探讨胸腺肽α_1(Tα_1)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Dex)短程冲击治疗初治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其细胞免疫机制。方法 (1)66例初诊 ITP 患者口服 Dex 40mg/d,连用4 d;其中39例同时给予 Tα_1 1.6 mg 皮下注射,每周3次,连续应用4周。(2)ELISA 法检测正常对照组20例及初诊 ITP 患者治疗前后血浆 Tα_1、IFN_γ、IL-2、IL-4、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水平。结果 (1)Tα_1+Dex 联合治疗组与 Dex 单药治疗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76.9%(30/39)、44.4%(12/27)(P<0.05);长期反应率分别为61.5%(24/39)、34.6%(9/26),复发率分别为38.5%(15/39)、65.4%(17/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Tα_1+Dex 治疗后Tα_1水平为(1.83±1.22)μg/L 较治疗前(2.43±1.47)μg/L 明显降低(P<0.05)。(3)Tα_1+Dex 治疗后患者 IFN_γ和 IL-2的血浆水平[(11.57±4.33)、(14.56±10.76)]ng/L 均较治疗前[(22.71±7.98)、(28.42±11.27)]ng/L 显著降低(P<0.01),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0.23±3.97)、(8.73±8.22)]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4和 IL-10的血浆水平[(9.87±4.82)、(7.90±2.71)]ng/L 均较治疗前[(5.93±3.85)、(3.24±1.36)]ng/L 明显升高(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Tα_1+Dex 治疗后患者血浆 TGF-β_1水平(4.19±1.80)μg/L较治疗前(1.31±0.71)μg/L 明显升高(P<0.01)。(5)Tα_1+Dex 治疗后患者 Tα_1水平与TGF-β_1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028,P<0.05)。结论 (1)Tα_1+Dex 联合治疗可以纠正 ITP患者体内Th1/Th2平衡紊乱,减少血小板破坏,其 CR 率高、复发率较低且耐受性好,可作为 ITP 治疗的一种新的尝试。(2)Tα_1+Dex 治疗后患者 Tα_1水平与作为 Th3特异性标志的 TGF-β_1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可能与 NK 细胞的生理性抑制功能上调有关。
- 王琳郭成山侯明李丽珍张春青陈峰秦平彭军贺韦东初晓霞
- 关键词:特发性胸腺素地塞米松
- 利妥昔单抗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前后B细胞、血小板膜糖蛋白(GP)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变化。方法利妥昔单抗(375mg/m^2,每周1次,连用4周)治疗12例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ITP患者,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IgG、IgM、IgA)、血小板GPⅡb/Ⅲa和(或)GPⅠb/Ⅸ特异性自身抗体、CD3^+、CD4^+、CD8^+、CD19^+、CD20^+细胞数。结果4例完全有效,3例部分有效,2例微效,3例无效。随访中位时间5(0.5~12)个月,疗效均维持较好。有效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自身抗体均转阴。治疗前后血清IgG、IgM、IgA无明显变化,CD3^+、CD4^+、CD8^+细胞数无明显变化。治疗后CD19^+/CD20^+细胞数(4.1±2.2)×10^6/L与治疗前(295.0±86.4)×10^6/L比较明显下降(P〈0.01)。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的ITP患者安全、有效。
- 王文俞庆宏张海燕初晓霞陈峰张春青周郁鸿侯明
-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