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5035)

作品数:17 被引量:264H指数:10
相关作者:陈星刘健王苏民汤剑平马春梅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气候模拟
  • 3篇降水
  • 2篇神农架大九湖
  • 2篇气候因子
  • 2篇气温
  • 2篇转换函数
  • 2篇孢粉
  • 2篇古气候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植被
  • 1篇地区降水
  • 1篇第四纪
  • 1篇第四纪冰期
  • 1篇对流降水
  • 1篇汛期
  • 1篇汛期降水
  • 1篇跃层
  • 1篇再分析资料

机构

  • 11篇南京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0篇陈星
  • 5篇刘健
  • 3篇王苏民
  • 2篇朱诚
  • 2篇王红丽
  • 2篇马春梅
  • 2篇况雪源
  • 2篇汤剑平
  • 1篇朱青
  • 1篇赵鸣
  • 1篇郑景云
  • 1篇王琳莉
  • 1篇王苏民
  • 1篇高建慧
  • 1篇张春莹
  • 1篇苏炳凯
  • 1篇李南
  • 1篇陈铁喜
  • 1篇李中轩
  • 1篇徐伟峰

传媒

  • 5篇科学通报
  • 3篇Scienc...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湖泊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6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imulated and reconstructed winter temperature in the eastern China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被引量:21
2005年
The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eastern China were compared with the output from a 1000-year model simulation in an attempt to evaluate the model’s regional simulation skills and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 The reconstructed data are the winter half-year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eastern China (25°-40°N, east of 105°E) for the last 1000 years with a 30-year resolu- tion. The model used is the global atmosphere-ocean coupled climate model, ECHO-G, which was driven by time-varying external forcings including solar radiation, volcanic erup- tions, and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 (CO2 and CH4) for the same perio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simulated and reconstructed time series is 0.37, which is sta- 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a confidence level of 97.5%. The Me- dieval Warm Period (MWP) during 1000-1300 A.D., the Little Ice Age (LIA) during 1300-1850 A.D. and the modern warming period after 1900 A.D. are all recognizable from both the simulated and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s. The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the LIA and the modern warming simulated by the model are in good consistency with the re- constructed counterpart. In particular during the Maunder sun-spot minimum (1670-1710 A.D.), both the simulated and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anomalies reach their min- ima without any phase difference. But in the earlier MWP, significant discrepancies exist between the simul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which might reflect the degrading quality of the reconstruction data. The range of the simulated anoma- lies (1.62 K) is comparable with that of reconstructed (2.0 K). Diagnosis of the model results indicates that,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variations in solar radiation and volcanic activ- ity ar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n regional temperature change, while in the recent 100 years, the change of the con- centr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plays most important role in explaining the rapid temperature rising.
LIU JianH. StorchCHEN XingE. ZoritaZHENG JingyunWANG Sumin
关键词:古气候气温
第四纪冰期循环40ka周期的一种解释以及模拟尝试
2007年
越来越多的资料证实,从第四纪和第三纪晚期到大约900ka前的中更新世转变前(MPT,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北半球冰期变化周期为40ka,MPT之后转变为100ka.一般作为外强迫来解释冰期间冰期循环的北半球中高纬度夏季太阳辐射变化是由地球轨道进动控制的,但其主要周期是20ka,这和实际的冰期间冰期循环的周期不相符.定义了一个能量指标C和响应阈值Ct,前者表示外部辐射能量的供给大小,后者代表了气候系统的整体响应.C与Ct的大小关系决定冰原融化或者积累,控制间冰期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并决定冰期循环的周期.基于能量阈值假设,从一个概念模式出发对冰期循环周期和控制因子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显示,能量指标C和阈值Ct不仅能够解释中更新世转变之前冰期的40ka周期变化,也能够部分地解释MPT之后冰期的准100ka周期变化,其中40ka是冰期循环的基本周期,从而揭示了MPT前后气候系统变化和周期演变的内在连续性.
李南陈星
关键词:第四纪冰期
四种再分析资料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观测资料的对比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为了获得对中国区域降水刻画能力较好的再分析资料,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将PREC/L、CMAP、GPCP及NCEP2四种再分析降水资料与台站降水观测资料进行了多年和逐年平均的年、季、月降水量距平的时空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比较了再分析资料对该区降水刻画能力的差异。首先对该区域的观测资料、CMAP、GPCP及NCEP2资料进行插值,使所有资料具有相同的空间分辨率,在此基础上比较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年、季、月平均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四种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的距平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变化次序为:PREC/L→CMAP→GPCP→NCEP2,四种再分析资料均能较好地刻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尤以PREC/L资料对该区域降水变化的时空演变规律描述得最好。最后,利用PREC/L资料与观测资料对该区域降水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相关分析、EOF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夏季平均降水量具有2.3和3.1年的显著周期,EOF分析的前两个模态的时间变化分别具有2.3和2.8年的显著周期,这些显著周期都通过了95%的红噪声检验。
王红丽刘健况雪源
关键词:GPCPCMAP长江中下游降水
一种新的汛期降水集中期划分方法被引量:16
2006年
汛期降水集中期是近期气象学者提出的表征汛期气候的一种新的特征量,它在气候研究中体现了较好的灵活性、客观性,通过对其分析,可为汛期气候的诊断和预测提供依据。但现在普遍使用的降水集中期在计算方法和时间长度上存在缺陷,特别是运用到时间跨度较长时段的气候分析时,特征量表征作用就有所缺失,而且计算方法较为复杂。为更好地使用降水集中期这一特征量,提出了以15天作为时长,用滑动统计来划定汛期降水集中期的新方法,并运用统计方法、天气气候学方法进行了论证,同时在长江下游主雨季降水集中期分析和金华地区汛期分析两个实例中进行了应用检验。结果表明,汛期降水集中期新方法划定的特征量与汛期降水总量存在时间上的相对独立性和总趋势上的显著相关性,且在汛期气候极端灾害事件上有较强的描述能力。因此认为,15天滑动统计新方法划定的汛期降水集中期使用便捷,天气气候意义明确,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客观有效。
王琳莉陈星
关键词:降水集中期统计分析汛期降水长江下游
基于中等复杂地球系统模式的全新世气候突变事件模拟试验被引量:10
2007年
全新世暖湿气候背景下的代表性气候突变是发生在约8.2kaB.P.和4.2kaB.P.的气候突然变冷变干的事件。对于气候突变事件的出现,海洋环流被普遍认为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科学家们利用不同类型的气候模式进行过个例和机理模拟试验,但还未能对气候突变机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本研究使用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地球系统模式EMIC(Earth-system Models Intermediate Complexity)MPM-2,模拟研究了全新世气候背景下北大西洋区域,淡水强迫机制作用对温盐环流以及全球气候的可能影响、气候系统响应和恢复时间特征以及南北半球的差异。模拟结果表明海洋对北大西洋淡水通量异常的强度响应敏感,海洋环流对热量和盐份的输送与淡水通量异常强度之间的平衡决定了温盐环流能否对淡水强迫产生不可逆转变,当淡水通量异常达到某一阈值后可能引起海洋和气候平衡态的改变。同时还发现,在气候变化过程中,两次淡水通量异常对海洋和大气系统的强迫作用是不同的,首次淡水通量异常对气候平衡态的影响要远大于其后的淡水通量异常。模拟结果还表明,北大西洋海洋的异常状况可以通过海洋、大气等各圈层相互作用传递到不同圈层和空间区域,在南北半球出现不同的响应特征。上述模拟结果对于认识全新世气候变化特征、不同突变事件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现代气候的可能影响具有启发意义。
徐韵陈星
关键词:全新世气候突变温盐环流气候模拟
近50年中国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71
2007年
利用近50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对中国地区的气温日较差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与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平均气温时空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近50年来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其平均减小幅度为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的DTR季节变化特征也不相同,我国北方多为冬季DTR下降最大,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夏季最小。在黄淮和长江流域,以夏季和春季DTR下降最为显著。华南地区仍以冬季下降最大。气温日较差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中高纬度下降比低纬度明显。在相同纬度带上,由于地理状况的不同,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同时,气温日较差的变化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性差异,特别在西部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DTR变化与东部地区的差异明显。
陈铁喜陈星
关键词:气温日较差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
中世纪暖期温度变化的模拟被引量:15
2006年
本文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ECHO-G进行的1000个模式年的长时间积分气候模拟试验结果,分析全球和中国地区中世纪暖期的存在性与时间演变、全球性与区域差异、以及变温强度和影响因子等问题.结果表明:中世纪暖期是一个全球性现象,但各地在中世纪暖期温度变幅和位相变化存在差异.中世纪暖期不是一个持续稳定的暖期,而是存在峰谷起伏变化,其中冷谷的持续时间为40-80年.全球平均的中世纪暖期出现在1000—1280年间.其间南半球的温度变幅最大,北半球次之,全球平均最小.中世纪暖期的鼎盛期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增温明显,只有大西洋西北地区有一 0.5-1,0℃的降温区,以及南太平洋有-0.5-2.0℃的降温区.北半球最大增温出现在格陵兰地区及西北太平洋地区, 南半球出现在70°-80°S,5°-60°W的海域,最大增温达2.5-3.0℃.整个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都是增温区,增温幅度为 0.5-1.5℃.热带和亚热带也是增温区,但增温幅度仅为0.5℃左右.也就是说,中世纪暖期时,增温幅度在低纬地区最小,中纬度地区次之,高纬度地区最大.中国的中世纪暖期出现在公元1000—1260年间,其间中国西部的年平均温度距平变幅最大,东部最小,全国平均介于二者之间.中世纪暖期鼎盛期整个中国区域温度距平都是正值,中国东部的增温呈西 -东向和西北-东南向的带状分布,且由南向北增温幅度加大,由0.4℃逐步增加到0.8℃.中国西部的增温呈高压状分布,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增温幅度加大,最大增温达2.0℃-2.2℃.由于模拟试验是在改变太阳辐射、火山活动、CO2 与CH4浓度等因子的情况下进行的,说明太阳辐射、火山活动、CO2与CH4浓度都是形成中世纪暖期的主控因子.至于各因子各自对中世纪暖期形成的贡献,还有待进行单因子和多因子强迫试验进一步探讨.
刘健高建慧王苏民
关键词:中世纪暖期气候变化
地表植被改变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模拟研究被引量:23
2006年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全球植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表植被的变化通过地面的能量和水汽交换而改变气候,研究目的是通过数值模拟认识这一过程的有关气候效应。方法上使用AGCM+SSIB模式对由于植被变化而可能导致的气候变化进行了敏感性模拟试验,研究区域为欧亚大陆。模拟主要对1700年、1800年、1900年、1950年所代表的气候特征时期植被改变所造成的气候变化响应进行平衡态试验。欧亚大陆在这些时段内植被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有大片的土地覆盖从森林变为草地或者耕地,或者从自然草地变为耕地。结果表明地表植被的改变对于气候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但中纬度地区在统计上有着比较明显的作用。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从1700年到1950年由于植被的退化,东亚地区夏季变得更热而冬季变得更冷,欧洲冬夏都变冷了;中国南部的降水在夏季不断减少,亚洲夏季风被削弱。
陈星雷鸣汤剑平
关键词:植被变化气候模拟气候变化欧亚大陆
Interpretation and preliminary simulation of the 40 ka periodicity of the Quaternary glaciation被引量:1
2007年
More and more proxy records approved that the periodicity of the glacial cycles is about 40 ka before MPT (middle Pleistocene transition) as early as late Tertiary from 3.0 Ma to 0.9 Ma,whereas it changes to about 100 ka after MPT. Summer insolation at high latitude in Northern Hemisphere,usually consid-ered as the main external force for the ice age,is dominated by the 23 ka precession period,which does not match the period of the glacial cycles. In this paper,we define an energy index C and its threshold Ct that indicate the net energy supply and the overall response of the climate syste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parameters determines whether the ice sheet melts or not,and accordingly the start and termination of the interglacial stages,as well as the periodicity of glacial oscillations. Based on the energy threshold hypothesis,the preliminary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re made to test the period of the glacial cycles and driven factors from a conceptual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nergy index C and threshold Ct can interpret not only the 40 ka periodicity before MPT,but also the quasi-100 ka perio-dicity after MPT to some extent,and the 40 ka is the basic period of the glacial cycles,which discloses the inherent continuity of climatic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MPT.
LI Nan CHEN Xingt
关键词:冰川作用
中国近500年来的气候模拟与重建资料对比被引量:10
2006年
介绍了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ECHO-G进行的小冰期以来的长时间积分气候模拟试验,并与中国区域温度重建资料作对比。共做了2个模拟试验:控制试验和真实强迫试验。首先将模拟结果与器测资料作对比,验证该模式模拟中国气候的能力;然后将模拟结果与中国10个区域重建的500年温度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均值、方差及EOF分析表明,对于1550年至今的时段,除了东北、新疆、西南地区外,其它地区模拟与重建序列的相关性尚好,相关的置信度超过90%;而对于1760年以来的时期,除了华南、西北、西南地区外,其它地区二者较为一致,相关的置信度均超过90%,表明气候模式ECHO-G能捕捉到中国大部分地区温度的趋势及低频变化特征,也说明上述强迫条件是近500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然而模拟的温度距平的空间差异性比重建资料的小,对于年代际、年际等短时间尺度的温度变化模拟与重建结果的吻合度较差。误差来自于重建和模拟两个方面。在重建资料方面,需要提高代用资料的代表性、精确性和可靠性;在模拟方面,应提高各强迫条件序列的精确性,同时应引入更多的强迫因子,如下垫面植被及工业气溶胶等。这样从两方面努力,才能更深入地刻划和认识中国历史气候演变及其成因机制问题。
刘健陈星Hans von StorchEduardo Zorita王苏民
关键词:气候小冰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