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132)

作品数:8 被引量:119H指数:6
相关作者:贾东陈竹新李一泉罗良邓飞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科技中青年创新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断层
  • 2篇断层相关褶皱
  • 2篇新生代
  • 2篇组构
  • 2篇褶皱
  • 2篇龙门山
  • 2篇冲断构造
  • 2篇磁组构
  • 1篇东北缘
  • 1篇中-新生代
  • 1篇三叠
  • 1篇三叠世
  • 1篇实例分析
  • 1篇盆地
  • 1篇前锋
  • 1篇前陆
  • 1篇前陆盆地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东北...

机构

  • 7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7篇贾东
  • 4篇罗良
  • 4篇陈竹新
  • 4篇李一泉
  • 3篇邓飞
  • 2篇雷永良
  • 2篇胡潜伟
  • 2篇贾秋鹏
  • 2篇魏国齐
  • 2篇李本亮
  • 2篇孙圣思
  • 1篇张丹
  • 1篇李跃刚
  • 1篇武龙
  • 1篇李海滨
  • 1篇解国爱
  • 1篇吴晓俊
  • 1篇施斌
  • 1篇刘正

传媒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4篇2008
  • 3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新生代贡嘎山花岗岩中的流体包裹体面测试及其应力场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贡嘎山花岗岩侵位年代距今12.8±1.4Ma,是平行青藏高原东缘大型活动左旋走滑断裂——鲜水河断裂展布的同构造花岗岩。沿横穿岩体的川藏公路剖面和牦牛沟—塔公草原剖面采集了10个点的定向样品。利用费氏台测试统计的流体包裹体面(FIP)产状数据显示,贡嘎岩体中的FIP主要是东西走向,倾角近于直立,推断贡嘎岩体遭受了近东西方向的水平挤压应力,这与鲜水河断裂的左行走滑相吻合。显微激光拉曼分析和冷热台测温数据表明,FIP中流体包裹体主要是NaCl-H2O包裹体,可以划分两种类型:A型冰点温度-9.0~-8.2℃(盐度11.9%~12.8%),均一温度为126.0~197.0℃;B型冰点温度为-4.7~-0.5℃(盐度0.9%~7.4%),均一温度144.0~314.6℃。贡嘎岩体中的FIP记录了两期地质流体的填充作用,两期流体都表现出由高温高盐度向低温低盐度演化的趋势。深入研究贡嘎山同构造岩浆作用及其与鲜水河断裂关系,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内部变形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孙圣思贾东胡潜伟陈竹新贾秋鹏罗良李一泉邓飞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古应力场包裹体测温
龙门山北段冲断前锋构造带特征被引量:20
2008年
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大致从广元到安县一带,其冲断前锋构造带由北向南主要包括矿山梁、天井山、青林口和中坝等典型背斜构造。野外地质事实和地震剖面构造解释证实,龙门山北段前锋构造带中广泛发育了晚三叠世和新生代两期挤压构造变形,但在各背斜构造表现出不同变形特征。矿山梁和天井山构造表现为一个双重构造:浅层是一个晚三叠世形成的断层转折褶皱;深层则是新生代形成的多个逆冲岩片叠置所构成的隐伏堆垛背斜构造。青林口和中坝构造主体表现为叠瓦状逆冲,构造前锋是深部隐伏的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从整体上看,龙门山北段冲断前锋构造带变形表现为上覆早期构造变形之下隐伏后期逆冲构造,从而形成双层结构。在龙门山北段前锋构造深部的隐伏冲断构造中可以进行油气勘探。
陈竹新贾东魏国齐李本亮雷永良李跃刚
关键词:晚三叠世冲断构造断层相关褶皱背斜构造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沉积迁移与构造转换被引量:58
2008年
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各构造层的残余厚度展布和沉积特征分析发现,四川克拉通周缘的前陆盆地在晚三叠世时期发育于龙门山山前,明显属于龙门山褶皱逆冲构造载荷所形成的前渊凹陷;侏罗纪早期的沉积地层呈面状分布,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挠曲沉降,指示了一个构造相对平静的阶段;中侏罗世早期前渊凹陷迁移至龙门山北段和米仓山山前,前渊沉积从晚三叠世的北东向转换为近东西向,广泛的湖泊相沉积预示了前陆盆地的欠充填状态;中侏罗世中晚期,川西盆地沉降中心又迁移到大巴山山前,相应的挠曲变形又从近东西向转化为北西向,构成了大巴山的前渊凹陷;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沉降中心再次回到米仓山山前,巨厚的前渊凹陷沉积指示了米仓山冲断带的主要活动时期;白垩纪末—古近纪的前渊凹陷则跃迁至雅安—名山地区。川西前陆盆地的同造山沉降中心以四川盆地中心为核心在西部和北部呈弧形迁移,沉积序列不断更替和叠加。中生界各构造层底界构造图显示现今的构造低部位位于川西北地区和川西南地区,在川西北地区均有东西走向的等值线分布,而川西南地区等值线走向则为北东-南西向。因此分析认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构造变形可能控制了川西盆地现今的地层变形,形成了川西北地区的南北向构造挤压结构,而晚期的新生代构造变形则主要体现在川西盆地的西南部,形成北东-南西向的地层展布特征。
陈竹新贾东魏国齐李本亮雷永良
关键词:川西前陆盆地
四川盆地西北部新生代构造变形模式讨论--对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变形机制的意义被引量:4
2008年
综合造山带内的构造热年代学及盆地内部进行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提出了四川盆地西北部的三个背斜(潼梓关背斜、九龙山背斜和南阳坝背斜)主要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产物。野外观察发现汉中盆地是一个第四纪的拉分盆地,其主控断层具左行走滑性质。新生代青藏高原东缘大型地块向东挤出,遭遇强硬的四川克拉通阻挡之后,沿着龙门山形成了一个右行的走滑挤压带,并且影响到邻近的四川盆地,形成北东向背斜。这期构造变形往北延伸进入米仓山,形成具有逆冲性质的北东向断层。四川盆地北面也存在向东的挤出作用,这和汉中盆地主控断层的左行走滑性质是匹配的。四川盆地北面的地块挤出影响了米仓山前缘的四川盆地,由于龙门山和米仓山构造变形的叠加,使得最东面的南阳坝背斜相对于其它两个背斜在褶皱轴上发生了偏转。
罗良贾东李海滨邓飞李一泉武龙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青藏高原东北缘
构造模拟实验中的光纤应变测量被引量:8
2007年
在砂箱中埋设光纤模拟脆性挤压变形,运用布里渊光时域反射测量技术(BOTDR)对光纤应变分布进行测量,并与模型变形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光纤应变传感技术可以用来测量构造模拟实验中的应变大小,模型中的应变是由挤压部位逐渐向挤压前方传递的,应变量剧增的部位是断裂或褶皱构造发育的位置,从而可以运用光纤传感技术预测模型潜在的变形位置,为进一步进行模型内部应变研究打下基础。
解国爱贾东吴晓俊张丹施斌刘正
关键词:分布式光纤传感BOTDR
断层相关褶皱的磁组构与有限应变:川西岷江冲断构造的实例分析被引量:19
2007年
在龙门山褶皱冲断构造的前锋带上,选取了一条典型的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剖面进行磁组构研究.沿着剖面在不同构造部位的23个采样点中钻取了224个定向岩芯样品,所有样品均采自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中.通过磁组构研究,在断层相关褶皱中鉴别出6种特征的磁组构类型: (1)沉积磁组构;(2)初始变形磁组构;(3)铅笔构造磁组构;(4)弱劈理磁组构;(5)强劈理磁组构和(6)拉伸线理磁组构.研究表明,大多数磁组构显示出弱应变特征,属于褶皱前夕的平行层缩短(LPS)的纯剪变形结果;在断层弯曲褶皱中的磁组构基本上都是弱应变的初始变形组构,背斜前翼比后翼应变略强,断层下盘没有显示出有限应变.断层扩展褶皱的三角剪切带是有限应变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的磁组构特征大致符合运动学模拟的预测结果.磁组构所指示的构造应力场在整个剖面上基本是一致的,主要为NW-SE向的挤压缩短,这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区域挤压应力方向是相同的.
贾东陈竹新罗良胡潜伟贾秋鹏李一泉
关键词:磁组构断层相关褶皱龙门山
构造叠加弱应变沉积岩地区的磁组构研究——以川西北盆地为例被引量:8
2008年
磁组构是一种灵敏的应变指示计。单一方向应力作用下,在平行层缩短的初始阶段,磁线理与地层走向是一致的。然而,在构造叠加背景下弱变形的沉积岩地区,另一个(多个)不同方向的应力使得已经产生定向排列的磁性矿物发生旋转,表现为磁线理和与地层走向斜交。川西北盆地在新生代是一个典型的构造叠加区域,来自龙门山和米仓山的变形在此相互作用。本文在川西北盆地分3条剖面在18个采样点中采集了172个样品进行了磁组构研究。研究区内观察到3种弱变形的磁组构类型:沉积磁组构、初始变形磁组构和铅笔状磁组构。由于应变的叠加,由盆地内部向造山带前缘没有出现应变由弱到强的变化趋势,同时磁线理的方向也不一致。由盆地向造山带,来自米仓山的变形逐渐增强,磁线理从与地层走向一致转变成与地层走向斜交。
罗良贾东李一泉邓飞孙圣思
关键词:磁组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