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作品数:74 被引量:754H指数:11
相关作者:萧伟王振中黎迎杜守颖朱靖博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1篇医药卫生
  • 5篇化学工程
  • 4篇农业科学
  • 4篇理学
  • 2篇生物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1篇中药
  • 7篇制剂
  • 7篇注射液
  • 7篇基因
  • 6篇银花
  • 6篇止痛
  • 6篇止痛膏
  • 6篇色谱
  • 6篇凝胶
  • 6篇热毒宁注射液
  • 6篇注射
  • 6篇南星
  • 6篇金银花
  • 6篇复方南星止痛...
  • 5篇液相色谱
  • 5篇正交
  • 5篇黄酮
  • 4篇银杏叶
  • 4篇植物
  • 4篇体外

机构

  • 40篇江苏康缘药业...
  • 25篇中药制药过程...
  • 16篇北京中医药大...
  • 16篇南京中医药大...
  • 8篇中国中医科学...
  • 7篇大连工业大学
  • 7篇沈阳药科大学
  • 6篇江苏省中医药...
  • 5篇黑龙江中医药...
  • 4篇上海中医药大...
  • 4篇天津中医药大...
  • 3篇江苏大学
  • 3篇武汉工业学院
  • 2篇河南中医药大...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医疗保险...
  • 2篇开姆尼茨工业...
  • 2篇安徽中医药大...
  • 2篇安徽中医药大...

作者

  • 28篇萧伟
  • 9篇杜守颖
  • 9篇王振中
  • 9篇黎迎
  • 7篇朱靖博
  • 6篇彭国平
  • 6篇李存玉
  • 6篇王英姿
  • 6篇袁媛
  • 6篇贾晓斌
  • 5篇杨星钢
  • 5篇陆洋
  • 5篇吴清
  • 5篇蒋超
  • 5篇王玥
  • 5篇寇自农
  • 5篇刘秀波
  • 5篇马伟
  • 4篇徐攀
  • 4篇郁丹红

传媒

  • 16篇中国中药杂志
  • 7篇中国实验方剂...
  • 6篇药学学报
  • 5篇中草药
  • 4篇中成药
  • 3篇上海中医药大...
  • 3篇南京中医药大...
  • 2篇食品科技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中国药房
  • 2篇沈阳药科大学...
  • 2篇中药材
  • 2篇大连工业大学...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膜科学与技术
  • 1篇化学研究与应...

年份

  • 3篇2023
  • 13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29篇2013
  • 14篇2012
  • 1篇2011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EST-SSR的金银花分子鉴别方法研究被引量:68
2012年
利用简单有效的方法鉴定药用植物种及其变种一直是中药材鉴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金银花是临床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源自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花蕾。为了有效利用金银花EST序列开发功能性分子标记,本文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本实验室保存的忍冬及其变种红白忍冬(L.japonica var.chinensis Thunb.)EST序列进行分析,共获得3 705条忍冬EST-SSRs,且平均每4.05 kb检出一个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2 818条红白忍冬EST-SSRs,平均每7.49 kb检出一个SSR。分析结果表明金银花及其变种红白忍冬主要SSR重复为二核苷酸,其次为三核苷酸,主要重复基序类型为AG/TC和GAG/TCT。通过同源比对,在忍冬及其变种中共筛选出87对重复次数具有差异的EST-SSR。选出15对碱基数差异大于6的EST-SSR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其中的13对引物在52份金银花类药用植物中具有有效扩增产物,且引物jp.ssr4、jp.ssr64及jp.ssr65可用于忍冬及其变种、山银花原植物的鉴别。
蒋超袁媛刘贵明黄璐琦王绪敏于军陈敏
关键词:EST-SSR忍冬金银花分子鉴别
亚临界通量操作对黄连解毒汤超滤过程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将临界通量概念引入中药水提液复杂体系,以中药复方黄连解毒汤水提液为实验对象,通过测定中空纤维膜超滤过程的临界通量,考察了亚临界通量操作下的膜系统运行状态.结果表明,在错流流速0.15 m/s,压力0.04 MPa的亚临界通量操作下,膜稳定通量与初始通量相比降低了5.5%;而在0.07 MPa和0.10 MPa的超临界通量操作下,其值分别为32.1%、42.2%.稳定状态下膜相对污染阻力在0.04、0.07和0.10 MPa条件下分别为3.0、7.5和15.8.亚临界通量操作对于优化操作条件,有效降低膜污染,节约生产成本,指导中药水提液膜过滤精制的实际生产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刘红波李博郭立玮
关键词:中药水提液超滤
光谱法与分子对接研究槲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特性被引量:5
2014年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及分子对接研究了槲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槲皮素对BSA有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加入槲皮素后BSA的紫外图谱发生变化,荧光猝灭常数Ksv与温度呈负相关,22℃的猝灭速率Kq为1.68×1013 L/(mol·s),说明槲皮素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范畴。22℃时槲皮素与B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K为6.93×105 L/mol,结合位点数n为1.1467。热力学参数表明二者的结合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同步荧光光谱表明槲皮素与BSA的结合影响BSA的构象。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槲皮素结合在BSA的亚结构区域II(siteⅠ)中,主要通过疏水作用结合同时还存在氢键及静电作用力,槲皮素与Trp-213氨基酸残基的作用距离更近,分子对接研究结果与光谱实验结果对应一致。
杨荣荣朱靖博寇自农丁燕王琳琳
关键词:槲皮素紫外可见光谱分子对接
复方南星止痛凝胶膏剂的透皮特性及水杨酸甲酯在其处方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研究复方南星止痛凝胶膏中丁香酚的透皮吸收特性,并探讨水杨酸甲酯对该凝胶膏剂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以离体裸鼠皮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用HPLC法测定接受液,以及皮中、膏中残留的丁香酚的含量,并与不含水杨酸甲酯的凝胶膏剂进行比较。结果:含水杨酸甲酯与不含水杨酸甲酯的凝胶膏剂中丁香酚24 h的渗透速率分别为13.18,9.58μg·cm-2·h-1,其在皮中滞留量分别为(185.02±19.23),(160.23±16.54)μg·g-1,在膏中残留量分别为(1.96±0.12),(1.71±0.15)mg。结论:复方南星止痛凝胶膏中丁香酚具有较好的经皮渗透性,凝胶膏处方中的水杨酸甲酯能够促进丁香酚的透皮吸收。
黎迎杜守颖陆洋白洁王英姿王玥邢煜舒萧伟
关键词:复方南星止痛膏凝胶膏剂水杨酸甲酯透皮促进剂
红花变豆菜叶绿体基因组组装与序列特征分析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以红花变豆菜Sanicula rubriflora新鲜叶片为试验材料,通过高通量测序手段,对其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组装和序列特征分析,为进一步开展变豆菜属植物的进化和遗传发育提供指导方法。方法实验流程按照Illumina公司提供的标准操作流程执行,包括样品质量检测、文库构建、文库质量检测和文库测序等流程,使用已报道的变豆菜Sanicula chinensis的叶绿体基因组作为参考序列,得到红花变豆菜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组装、特征序列分析和进化分析。结果红花变豆菜叶绿体基因组具有典型的环状四分体结构,长度155700 bp,包括1个大的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LSC,85979 bp),1个小的单拷贝区(small single copy,SSC,17053 bp),1对相反的序列(inverted repeats sequence,IR,26333 bp);共注释到130个基因,其中蛋白编码的基因86个,tRNA基因36个,rRNA基因8个,AT含量占叶绿体基因组的61.83%;共检测到1个正向长重复序列(forward repeat sequence),3个回文长重复序列(palindromic repeat sequence);此外,还检测到了168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位点;与蛋白编码基因对应的密码子偏好使用A/T碱基,编码异亮氨酸的密码子(I)使用次数最高,编码半胱氨酸的密码子(C)使用次数最低;最后与7种已报道的伞形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和2个外类群物种通过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红花变豆菜与变豆菜和直刺变豆菜亲缘关系最为密切。结论红花变豆菜的叶绿体基因组数据为伞形科植物研究提供了更为详细完善的资料,为该物种叶绿体基因工程和系统进化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王震柳驰任伟超张美琦刘秀波马伟
关键词:叶绿体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系统进化最大似然法
一测多评法结合UPLC-Q-TOF/MS评价天舒胶囊中主要苯酞类成分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建立天舒胶囊中丁基苯酞、洋川芎内酯A和Z-藁本内酯的一测多评法。方法:采用HPLC建立丁基苯酞、洋川芎内酯A和Z-藁本内酯的同步测定法,基于在线全波长扫描光谱和UPLC-Q-TOF/MS提供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确证待测色谱峰;以丁基苯酞为内参物,通过斜率法分别于单一波长和不同波长下计算丁基苯酞对洋川芎内酯A和Z-藁本内酯的相对校正因子,并用相对保留时间对待测色谱峰进行定位;采用外标法进行测定结果准确性验证。结果:建立了天舒胶囊中3种成分的一测多评质量评价模式,洋川芎内酯A和Z-藁本内酯对丁基苯酞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272和1.056;18批次天舒胶囊样品中三者含量范围分别为0.008%~0.036%,0.023%~0.125%,0.028%~0.084%;外标法和QAMS测定结果无差异。结论:建立的以丁基苯酞为内参物,测定洋川芎内酯A和Z-藁本内酯含量的一测多评质量评价模式,适合用于天舒胶囊成品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王晶晶梁娟娟陈两绵高慧敏王智民萧伟王振中
关键词:相对校正因子天舒胶囊高效液相色谱
热毒宁注射液及其降解产物的安全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评价热毒宁注射液(金银花、栀子及青蒿)及其降解产物的过敏性和溶血反应。方法选用豚鼠、大鼠和新西兰兔静脉注射热毒宁注射液及其降解产物后观察豚鼠主动全身过敏反应、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和新西兰兔溶血反应的影响。结果在实验剂量下,热毒宁注射液及其降解产物对豚鼠的主动全身过敏反应、大鼠的皮肤过敏反应及溶血试验均为阴性。结论热毒宁注射液及其降解产物的动物实验表明临床用药安全。
邱喜龙任晓亮张慧杰萧伟戚爱棣
关键词:热毒宁注射液降解产物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溶血试验
基于“组分结构”理论对不同厂家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的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基于组分结构理论对不同厂家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类活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方法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银杏叶提取物中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3种黄酮类成分;利用F检验考察7个厂家银杏叶提取物黄酮类成分相互间的显著性差异程度。结果 7个厂家(A~G)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中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的质量分数差异较大,其中E厂家样品中槲皮素质量分数最高,平均为6.933 1%;D和G两厂家的样品中槲皮素质量分数分别只为E厂家的56.52%、54.88%;A、B、C、F 4个厂家样品中槲皮素质量分数分别是E厂家的71.50%、69.99%、67.87%、63.34%。C厂家样品中山柰酚质量分数最高,平均为5.367 0%;而D、G两厂家样品中山柰酚质量分数分别只有C厂家的66.51%、66.82%;A、B、E、F 4个厂家样品中山柰酚质量分数分别是C厂家的90.90%、87.03%、67.14%、77.05%。D厂家样品中异鼠李素质量分数最高,平均为1.526 9%,而C、E两厂家样品中异鼠李素只有D厂家的40.88%、51.04%;A、B、F、G 4个厂家的异鼠李素质量分数分别是D厂家的70.69%、92.49%、82.49%、80.82%。结论市场上银杏叶制剂疗效参差不齐,通过试验比较研究银杏叶提取物黄酮组分中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及其配比,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
刘丹贾晓斌萧伟
关键词:银杏叶提取物黄酮类成分HPLC
基于纳滤溶解扩散理论探索热毒宁注射液醇沉浓度对绿原酸分子态比例及传质行为的调控规律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研究热毒宁注射液醇沉浓度对绿原酸分子态比例及纳滤传质行为的调控规律。方法基于溶解-扩散效应,考察热毒宁注射液醇沉浓度对绿原酸分子态比例的影响,进而拟合传质系数与绿原酸浓度的相关性曲线,分析乙醇浓度对传质行为的调控规律。结果纳滤传质数学模型可用于热毒宁注射液醇沉中间体溶液中的绿原酸存在状态定量分析,醇沉浓度在60%~80%之间时,以分子态形式存在的绿原酸比例在22.21%~82.43%范围内,随着醇沉浓度升高,绿原酸的主要存在状态由离子态、缔合态向分子态过渡,迁移程度表现为80%醇沉>70%醇沉>60%醇沉。结论在高浓度乙醇溶液环境下,绿原酸单体、60%及70%醇沉中间体的纳滤分离行为可通过“溶解扩散-孔道位阻”效应协同调控分离,为有机溶液环境下的成分有序分离提供了研究思路。
章莲王智李存玉支兴蕾支兴蕾
关键词:绿原酸热毒宁注射液纳滤
基于质构特征物理性质的中药临方凝胶贴膏涂布性能研究
2022年
目的:探究基质用量与涂布前膏体质构特征物理性质(特征物理性质)、贴膏涂布性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贴膏成型质量和涂布性能为指标,选取部分中和的聚丙烯酸钠(NP700)、甘羟铝等6个重要辅料基质进行处方设计,每种基质用量设定为5个水平,共计30首处方。采用物性测定仪对30首不同处方、7个不同时间点的210个涂布前膏体样品的涂抹性、硬度、黏弹性等特征物理性质参数进行测定,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随基质NP700、聚维酮K30、酒石酸用量及油相比例的增大,涂布前膏体的涂抹性、硬度、稠度、提拉强度、内聚力、变化速率及黏弹性特征物理性质参数均相应增大,适宜的涂布时间缩短,容易出现皱布现象。在对样品特征物理性质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后,210个样品可明显分为可涂布和不可涂布样品两大类。结论:通过减少基质NP700、聚维酮K30、酒石酸用量及油相比例,可降低涂布前膏体涂抹性、硬度、稠度、内聚力等特征物理性质参数,从而对贴膏的涂布性能进行优化。
朱森发杨光李文杰赵立杰杜若飞张磊鲜洁晨洪燕龙
关键词:基质处方涂布性能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