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108)

作品数:64 被引量:389H指数:11
相关作者:赵景波顾静邵天杰杜娟周杰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宝鸡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2篇天文地球
  • 23篇农业科学
  • 7篇经济管理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9篇土壤
  • 11篇水分
  • 11篇含水量
  • 10篇气候
  • 9篇气温
  • 8篇土壤干层
  • 7篇土壤水
  • 7篇黄土
  • 7篇极端气温
  • 6篇土壤含水量
  • 6篇土壤水分
  • 5篇灾害
  • 5篇入渗
  • 5篇粮食安全
  • 5篇耕地
  • 5篇古土壤
  • 4篇气候变化
  • 4篇林地
  • 4篇黄土高原
  • 4篇含水

机构

  • 60篇陕西师范大学
  • 38篇中国科学院
  • 9篇宝鸡文理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西安科技大学
  • 2篇平顶山学院
  • 1篇阿坝师范高等...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河南省科学院
  • 1篇陕西职业技术...
  • 1篇渭南师范学院
  • 1篇西安财经学院
  • 1篇石河子大学

作者

  • 57篇赵景波
  • 9篇顾静
  • 8篇邵天杰
  • 6篇周杰
  • 6篇杜娟
  • 5篇董治宝
  • 5篇陈宝群
  • 5篇邢闪
  • 5篇王长燕
  • 4篇周旗
  • 3篇李瑜琴
  • 3篇岳应利
  • 3篇董红梅
  • 3篇侯雨乐
  • 3篇楚纯洁
  • 3篇郁科科
  • 2篇孙贵贞
  • 2篇马延东
  • 2篇刘护军
  • 2篇张允

传媒

  • 6篇干旱区资源与...
  • 4篇干旱地区农业...
  • 4篇地理科学
  • 4篇地球环境学报
  • 3篇地理研究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第四纪研究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土壤学报
  • 2篇灾害学
  • 2篇自然灾害学报
  • 2篇Scienc...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地质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7篇2011
  • 14篇2010
  • 12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总产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对1978年以来陕西省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的变化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耕地资源数量呈持续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次为建设用地、灾毁等;粮食总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粮食总量年变化率与粮食播种面积年变化率、耕地面积减少量和因其导致的粮食减产量变化趋势高度一致,说明耕地面积的减少直接导致粮食产量的减少,耕地资源数量是影响陕西省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的动态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
马莉赵景波张掌权李美娟
关键词:耕地数量粮食产量变化粮食安全
西安蓝田杨家湾黄土中第一层古土壤(S_1)元素含量与环境被引量:5
2011年
研究地区处在关中平原的中南部,蓝田杨家湾剖面距西安市东约50km。在第一层古土壤(S_1)剖面中以10cm间隔采样,共采集样品41个。利用X-荧光元素分析仪进行了元素分析,根据野外观测确定了Fe_2O_3和CaCO_3的迁移深度、风化淋滤黄土的分层及厚度。野外观察识别出了S_1古土壤粘化层之下发育了深部风化黄土层,当时风化淋滤深度比现今大约2m;该层土壤剖面可分为粘化层(Bt)、含红色铁质粘粒胶膜的风化黄土层(Cs)、不含红色铁质粘粒胶膜的风化黄土层(Cl)和CaCO_3结核淀积层(Ck),剖面构成为Bt-Cs-Cl-Ck型。实验结果表明,S_1粘化层中SiO_2,Al_2O_3和Fe_2O_3平均含量分别为63.97%,15.33%和6.03%,比下部的风化淋滤黄土层高,显示有一定的富集。S_1古土壤的CIA平均值为69.25,表明S_1古土壤的风化程度中等,红色铁质粘粒胶膜的明显迁移指示当时达到了酸性风化阶段。蓝田杨家湾S_1土壤剖面中Fe_2O_3和CaCO_3的分布特征及风化黄土层的发育指示该层土壤为亚热带黄棕壤,属于酸性淋溶土壤,当时该区为亚热带气候,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温度比现今明显高。S_1古土壤发育时东亚夏季风活动显著增强,并能够较频繁越过秦岭山脉,给该地区带来了丰富的降水。
赵景波邢闪董红梅齐子云
关键词:化学元素黄棕壤亚热带气候
黑龙江哈尔滨地区近60年极端气温变化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用1955~2013年哈尔滨市、尚志市(县)和通河县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法、距平及累积距平法、Morlet复数小波、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法,对11个常用气候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夏、秋、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季升温极为显著,春季气温以0.60℃/10a的速度显著下降;年均气温、年均最低温、年均最高温均有所增加,年均最低气温升幅最大。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夏日日数、热夜日数、暖夜日数和暖日日数6个指标呈上升趋势变化;结冰日数、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日日数及气温年较差5个指数呈下降趋势。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及变化率较大的暖夜日数,均有28~30 a的第一主周期和17~18 a的第二主周期,冷夜主要有3、6和8 a的短周期。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高载荷的指数暖夜、冷夜和暖日这些相对指数的变化是哈尔滨极端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相关关系矩阵表明,相对指数间的相关性极为显著;各暖指标、各冷指标间呈正相关,暖指标和冷指标间呈负相关。Mann-Kendall检验得知,冰日、冷夜和冷日三个冷指标的突变发生在20世纪70s、80s,其他指标的突变主要发生在1990~1999年间。总之,哈尔滨平均气温以0.32℃/10a的速率增加,升温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升温值0.26℃/10a,研究结果可为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刘丹赵景波
关键词:极端气温
西安地区近50年极端气温变化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揭示西安地区近50年极端气温的变化和可能造成的灾害,本文根据1959—2008年间的气象数据,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相关性分析法,研究了西安地区年最低气温、年最高气温、暖夜、暖日、夏天日数、热夜日数、冷夜、冷日、霜日、冰日的变化特点、趋势以及周期。结果表明,西安地区1959—2008年间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暖夜日数上升最明显,速率为18.82 d·10a^(-1)。霜日、冰日、冷夜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分别为0.5 d·10a^(-1)、6.45 d·10a^(-1)和4.22 d·10a^(-1)。西安地区1959—2008年间夏天日数、热夜日数、暖日日数、暖夜日数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2.35 d·10a^(-1)、5.38 d·10a^(-1)、6.48 d·10a^(-1)、18.82 d·10a^(-1)。极端高温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极端低温呈略上升趋势。西安地区1959—2008年间极端气温存在突变,突变主要发生在1990年代,夏日日数和暖日日数的突变发生在2000年代。暖指数的增加是西安市1959—2008年间气温呈上升趋势的主要表现。小波分析显示西安地区极端气温普遍存在27 a左右的主控周期,极端最高气温、夏日、暖日、冷夜、冷日、霜日、冰日存在15 a左右的振荡周期。极端暖指数增加和极端冷指数的减少表明高温灾害与旱灾发生的机率可能增大,需要做好防范工作。
赵景波程勇周旗马晓华
关键词:极端气温气候变暖气温突变小波分析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区高含量薄膜水与水分平衡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实验分析,在巴丹吉林沙漠的呼和吉林湖东沙山、呼和吉林湖西沙山和伊利克敖包沙山斜坡上发现了高含量薄膜水和带状分布的灌木植被。分析表明:(1)沙山沙层中出现了含量在3%~5%之间、占据厚度为0.5~3.0 m之间的高含量薄膜水,并出现了一部分水分含量大于5%的重力水,这在极端干旱的沙山斜坡沙层中是非常少见的。(2)沙层中的含水量垂向分布与重力水的存在指示,在当年雨季末期,大气降水就完全能够通过沙层入渗达到2~4 m或更大深度,从而避免了蒸发作用的消耗,确保了沙层水分能够通过入渗向深层运移。(3)沙山沙层中高含量薄膜水和重力水的存在以及灌木植被带的发育充分证明,该区大气降水在经过蒸发与蒸腾消耗之后,仍有剩余的水分渗入地下,显示了沙山区沙层水分为明显的正平衡。高含量薄膜水的存在和带状植被的发育的表明大气降水至少是该区地下水和湖水的重要补给来源之一。(4)沙山表层1~4 m深度范围有时存在含量大于5%的重力水,表明沙山表层水分运移动力很强。沙层入渗率高,沙层水受蒸发影响的深度小,利于大气降水向地下水的转化,这也是该区大气降水能够补给地下水的重要原因。
赵景波陈志青马延东罗小庆陈宝群邵天杰
关键词:水分平衡巴丹吉林沙漠
陕西省洛川凤栖镇离石黄土下部层位渗透性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通过对洛川风栖镇L_(12)~S_(15)土层8个层位16个实验点的入渗实验,研究了离石黄土下部层位的入渗特征。结果表明,洛川凤栖镇离石黄土下部层位黄土层的渗透系数较大,L_(12),L_(13),L_(14)和L_(15)这4个层位的平均值为0.90mm/分;古土壤层的渗透系数较小,S_(12),S_(13),S_(14)和S_(15)的4个层位的平均值为0.35mm/分。L_(12),L_(13)和L_(15)黄土层含水空间发育较好,利于构成含水层;S_(12),S_(13),S_(14)和S_(15)古土壤层含水空间发育弱,利于构成隔水层。上覆总厚70余米的土层重力作用没有改变洛川离石黄土下部黄土层作为含水层和红色古土壤作为隔水层的基本特性,它们的水理性质仍是受沉积时的气候条件和成壤作用的强弱控制。古土壤层也具有一定的渗透性,这是黄土地下水常常具有多层性的原因,也是造成黄土地下水分散、含水层富水量少的主要原因。离石黄土下部黄土层含水空间发育好和利于构成含水层主要是当时冷干的气候决定的,红色古土壤含水空间发育弱和利于构成隔水层主要是当时温湿的气候决定的。将洛川黄土渗水实验数据用3种入渗公式分别进行拟合得出,常用的通用经验公式和考斯加科夫公式基本适用于描述洛川凤栖镇离石黄土下部层位的入渗规律,通过计算获得的2个经验公式各参数的均值和标准差为水文和农业部门应用黄土入渗经验公式提供了重要参考值。研究还揭示,第四纪环境变化理论研究在黄土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以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成壤强弱判别地下水富集规律和富集层位。成壤强、隔水性好的古土壤层和其上的成壤作用很弱、含水空间发育好的黄土层是很好的地下水含水组合,最利于地下水的富集;成壤作用弱、隔水性差的古土壤和其上厚度小、受风化成壤作用相对较强的黄土层是较差的含水组合,不利于地下水的�
赵景波侯雨乐吕晓虎董治宝
关键词:洛川黄土渗透性稳定入渗率动力因素地下水富集规律
咸阳附近苹果林地土壤水分动态与水分平衡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通过样品采集和水分测定,对咸阳庞西村和庞南村10龄、12龄、15龄、17龄苹果林地下0-6 m深度范围土壤含水量及其水分恢复、水分平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4种中龄苹果林下约4.1-6 m土层发育了轻度干层,2.1-4 m土层没有干层发育。该区2007年土壤含水量分布深度变化和干层分布深度均具有反常特点。资料表明苹果林地干层恢复的降水量是700 mm左右,也表明这样的降水条件已能满足人工林正常生长需要,而过去确定800 mm年降水量才能发育森林的标准明显偏高。从2002到2007年,随着该区年降水量从约400 mm到800 mm再到500 mm再到700 mm的变化,土壤水分平衡呈现由负到正再到负再到正的变化,土壤干层呈现从有到无再到有再到无的变化。
顾静赵景波周杰杜娟
关键词: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干层水分平衡
关中平原明代霜雪灾害特征及小波分析研究被引量:14
2012年
通过对关中平原明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分析,研究了该区明代霜雪灾害等级、阶段与灾害发生周期等。结果表明,关中平原明代霜雪灾害可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总灾害频次的23%,54%,23%。该区明代霜雪灾害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1368~1448年)和第3阶段(1508~1568年)为灾害少发期,第2阶段(1449~1507年)和第4阶段(1569~1644年)为灾害多发生期。小波分析显示,关中平原明代轻度、中度和重度霜雪灾害分别存在11 a、8 a、44 a的周期变化。初步确定关中平原明代1618~1631年发生了1次寒冷气候事件。
赵景波邢闪周旗
关键词:关中平原明代小波分析
陕西洛川L_1~S_4黄土-古土壤湿陷性及其成因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工程压缩实验方法,对陕西洛川坡头黄土剖面L1黄土至S4古土壤进行了湿陷性的测定.结果表明,2kg压力下L1~S4湿陷系数变化在0.002 ~0.091之间,S2古土壤及其以上层位都具有湿陷性,湿陷性土层分布深度为20m.L1和L2黄土分别为强湿陷性和中等湿陷,湿陷系数分别为0.071和0.056;S1古土壤上部和S2古土壤分别为弱湿陷和中等湿陷,湿陷系数平均分别为0.018和0.031.3kg压力下L4黄土及其以上层位都具有湿陷性,分布深度达到了28.6m.在L4黄土和其之上的层位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自重湿陷性.在洛川坡头剖面L3黄土之下的土层已不具有湿陷性,表明导致黄土湿陷的不稳定的土壤结构性孔隙在该层黄土及其以下已经受到了重力作用的破坏.洛川剖面在0~20m左右深度范围黄土湿陷系数、孔隙度和饱和度在垂向上随黄土与古土壤的交替呈波动变化规律,黄土层的湿陷性比古土壤湿陷性强,经受成壤作用弱的S2古土壤比经受成壤强的S1古土壤湿陷强,这是当时的冰期与间冰期成壤作用强弱不同造成的,也表明第四纪气候变化是导致黄土剖面湿陷性强弱变化、饱和度及孔隙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表明第四纪气候变化理论研究成果在黄土工程性质、工程性质产生原因和垂向变化规律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孔隙度与湿陷系数之间呈指数函数正相关关系,饱和度与湿陷系数之间呈指数函数负相关关系.孔隙度与饱和度具有指示黄土湿陷性强弱的作用.
赵景波楚纯洁马延东罗小庆羽翔林王文芳周妮
关键词:黄土湿陷性气候变化
长安少陵塬近5年麦地土壤水分变化与土壤水资源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通过对2003.3-2007.4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四府村麦地0-6 m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分析了长安区四府村麦地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及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土壤水资源量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长安区大贫水年翌年春季冬小麦地0-6m土壤水分主要为中效水,土壤供水明显不足,平水年及丰水年翌年春季主要为极易效水和渗透重力水,水分供应充足。大贫水年的翌年春季冬小麦生长期内土壤水分不能正常下渗补给地下水,形成大气-土壤水分循环模式;平水年及丰水年的翌年春季冬小麦地入渗降水能正常补给地下水,形成大气-土壤-地下水循环模式。平水年和丰水年的翌年春季冬小麦地0-1m根系层水资源量变化主要受地表蒸发和作物耗水的影响,1-2m、2-4m层位水资源量变化主要受前一年降水量的影响,4-6 m层位水资源量主要与前一年土壤原有水资源量有关。经历连续两个贫水年之后的2003年春季冬小麦生长受到水分的严重限制,若要达到正常产量,春季需灌溉水量约300 mm。长安区近13年来干旱年和丰水年交替变化,总体来说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状况基本正常,通过采取有效的集水保墒措施,干旱年冬小麦也会获得较高产量。
王长燕赵景波杜娟董雯
关键词:土壤水分土壤水资源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