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HITHSS201225)

作品数:6 被引量:46H指数:3
相关作者:黄超杨英杰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学科
  • 3篇跨学科
  • 2篇学科合作
  • 2篇跨学科合作
  • 1篇大学教师
  • 1篇大学学科
  • 1篇动力机制
  • 1篇心理
  • 1篇优先权
  • 1篇知识共享
  • 1篇知识管理
  • 1篇团队
  • 1篇团队冲突
  • 1篇契约
  • 1篇文化
  • 1篇文化心理
  • 1篇论争
  • 1篇免疫
  • 1篇教师
  • 1篇共享

机构

  • 5篇哈尔滨工业大...
  • 4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5篇黄超
  • 4篇杨英杰

传媒

  • 2篇高等教育研究
  • 2篇高教探索
  • 1篇中国高教研究
  • 1篇中国高校科技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双一流”建设中的大学教师文化心理重塑被引量:1
2018年
教师契约是大学与教师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协议关系,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基础,包括规则契约、心理契约和社会契约三个基本维度。订立和更新教师契约的关键在于充分吸引教师参与讨论,使管理层和教师群体充分沟通以达成共识。教师契约修订程序有三个基本环节,即吸引教师参与修订,激励教师履行契约,重建教师契约领导关系。"双一流"建设使我国高校面临重大战略转型,大学治理必须从传统弱契约关系走向新的强契约关系,建立教师主体意识的契约更新程序,把大学转型发展建立在积极进取的教师文化心理之上。
黄超
关键词:大学教师文化心理
学科免疫视角的大学学科发展与规划
2012年
学科免疫视角的大学学科发展规划机制是对学科研究纲领调整的主动适应和动态控制,体现了学科规划对学科发展机制需求的反思和建构。大学学科免疫行为包括学科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和特异性免疫机制;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和组织文化三个维度的学科非特异性免疫行为是其预防机制;特异性免疫机制是建立在对学科内外部异己要素的学科监视基础上的学科防御和学科记忆的学科免疫应答机制。大学学科发展规划机制通过学科免疫预防机制和免疫应答机制的关联作用发挥其对学科研究纲领保护带的持续调整。
杨英杰黄超
大学跨学科建设的主要风险与治理对策——基于界面波动的视角被引量:5
2017年
大学跨学科建设的组织化和规模化已经成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战略。一些大学跨学科研究计划在实施以来正面临着失败的风险,如何认识并管控大学跨学科合作风险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基于大学跨学科合作网络的界面波动的视角,综合分析了知识性风险、组织性风险和网络性风险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了大学跨学科合作风险的系统传导机理,进而针对大学跨学科建设实际情况提出了在研究计划与启动对策、跨合作发展与推广对策、合作完善与转型对策、合作调整与转向对策等方面的建议。
黄超杨英杰
关键词:风险管控
跨学科研究合作的科学发现优先权冲突及其管理——以“李杨论争”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借鉴知识管理理论和科学规范理论的视角,以杨振宁、李政道团队冲突为案例,从逻辑层面演绎了大学跨学科研究合作过程中的科学发现优先权冲突的成因及其结构方式。研究发现:学术竞争及其收益竞争是大学跨学科研究合作团队冲突的根源,不同要素主导着大学跨学科研究合作不同阶段的学术竞争,进而揭示了大学跨学科研究合作过程中学术竞争的系统复杂性。在此基础上,依据协作战略构造理论,提出了学术优先权系统构造、科学家行为理性构造、科学家长期合作构造等三种加强和改进大学跨学科研究合作界面波动的战略管理方法。
黄超
关键词:知识管理团队冲突
大学跨学科合作的学科整合机制及其模式选择被引量:24
2016年
从动态演变的角度分析了大学跨学科发展的学科整合机理,提出三种大学跨学科合作发展模式:新兴学科衍生网络模式、主导学科衍生网络模式和多学科联合网络模式。结合国内外大学跨学科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对每种模式的生成背景、特点、功能及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技术要素、资金要素、空间要素、服务要素、网络要素和制度要素等六个学科整合关键要素,并对三种大学跨学科发展模式下的关键要素进行了比较。
黄超杨英杰
大学跨学科研究合作的动力机制与政策影响被引量:18
2013年
大学跨学科研究关系是建立在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基础之上的。大学跨学科知识共享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三种,即跨学科社会网络因素、跨学科知识转化因素、跨学科研究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知识创造过程理论,提出了科学家科研行为理性假设,进而建立了大学跨学科研究知识共享的动力机制分析模型,揭示了大学跨学科研究中的三种知识共享动力机制,即单向学习收益机制、双向互惠收益机制和组织激励机制。研究认为大学跨学科知识共享动力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高位势专有学科知识贡献与嵌入方的动力因素、低位势专有学科知识学习与整合方的动力因素、跨学科成员知识共享互惠的阻力因素,进而提出了改进和加强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对策。
杨英杰黄超
关键词:知识共享动力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