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0XNI013)

作品数:13 被引量:295H指数:10
相关作者:陈卫曾寅初郭琳车士义全世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城市学院中国人民银行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9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篇人口
  • 3篇中国人口
  • 3篇人口红利
  • 3篇经济增长
  • 3篇红利
  • 2篇生产函数
  • 2篇生命表
  • 2篇生育率
  • 2篇食品
  • 2篇总和生育率
  • 2篇教育
  • 2篇感知风险
  • 1篇性别差异
  • 1篇意愿
  • 1篇中国经济
  • 1篇中国经济增长
  • 1篇人口变化
  • 1篇人口流动
  • 1篇人口转变
  • 1篇三聚氰胺

机构

  • 10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北京城市学院
  • 1篇首都经济贸易...
  • 1篇中国人民银行
  • 1篇中国互联网络...

作者

  • 5篇陈卫
  • 3篇曾寅初
  • 2篇全世文
  • 2篇车士义
  • 2篇郭琳
  • 1篇吕建兴
  • 1篇齐明珠
  • 1篇刘金菊
  • 1篇刘金菊
  • 1篇黄波
  • 1篇杨胜慧
  • 1篇刘媛媛
  • 1篇宋月萍
  • 1篇聂真真
  • 1篇高爽

传媒

  • 5篇人口研究
  • 2篇人口学刊
  • 2篇人口与经济
  • 1篇农业技术经济
  • 1篇财贸研究
  • 1篇学海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人口的流动预期寿命被引量:7
2013年
随着我国人口流动率的不断增长,人口流动的长期化趋势日益明显。对于流动的长期化或处于流动状态的时间长度,一般使用流动人口在目的地的平均居住时间长度来衡量。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和指标,即流动预期寿命。它是指在给定的分年龄人口流动率的条件下,人们预期在流动状态下度过的年数。它是通过编制生命表进行计算的。平均居住时间受到年龄结构的影响,而平均流动预期寿命排除了年龄结构的影响。通过人口普查数据的计算,我国人口的平均流动预期寿命在过去10年增长了一倍,由2000年的5.4年上升到2010年的10.8年,2010年男性的平均流动预期寿命略高于女性。人口流动的常态化和长期化成为日益显著的趋势。
陈卫
关键词:人口流动流动率生命表
结构转变、制度变迁下的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被引量:57
2011年
已有的对人口红利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未将结构和制度的重大变革纳入模型,这与东亚及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不符。本文通过在模型中纳入结构转变和制度变迁变量,用1978~2008年的数据进行误差修正分析,计算出在结构转变和制度变迁的背景下,我国人口红利及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技术进步,第三是制度变迁,结构变化的影响也很显著。人口红利的影响也较显著,但是其对经济增长解释力度较小。因此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未来的经济增长更需要依靠投资、技术进步、结构变迁和制度变革。
车士义郭琳
关键词:人口红利经济增长
人口变化与经济增长:中国与印度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0
2013年
中国和印度在人口和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多共同点,但人口特征及变化趋势又有很多不同,这将对两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同影响。文章采用历史增长核算法,将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贡献要素,即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增长,对中国和印度过去20年的人口与经济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同为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力利用效率的下降对两国的经济增长贡献度均为负。文章认为,为应对我国未来劳动力减少的挑战,在非充分就业率较高且产业升级要求迫切之时,应寻求降低非充分就业率,力求真正提升劳动力的利用率,并积极关注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实现。
齐明珠
关键词:人口变化劳动力经济增长
CGE模型在新常态下人口红利研究中的应用——兼对人口红利三种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比较被引量:4
2015年
对近十年来C-D生产函数、投入产出、可计算一般均衡(CGE)三种经济模型用于人口红利研究的文献进行了述评,从理论基础、变量系数、方程特色以及政策分析的优劣势几方面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和比较。指出当前中国人口转变迅速发展,人口红利的测算不应仅仅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提高和人口抚养比下降的角度分析,有必要将正处于深刻变革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体制纳入人口红利的经济学分析框架。CGE方法将多个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和多个市场联系起来,擅长模拟政策冲击对经济系统产生的效应,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结构转变和制度变迁对人口红利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基于C-D生产函数法和投入产出法的人口红利研究,为人口因素引入CGE模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数据基础。
陈卫聂真真杨胜慧
关键词:人口红利C-D生产函数投入产出法
2000年以来中国生育水平评估被引量:37
2014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作出的启动实施单独二孩的生育政策,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生育政策调整决策。而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取决于生育水平有多低和生育政策是否仍然可以有效调节生育行为。本研究利用普查数据、教育数据和公安数据,对我国2000年以来的生育水平及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估。综合各种评估进行判断,前期的生育率低至1.5,而近年来的生育率有所回升,接近1.7。考虑到本研究的假设,这可能是较高的估计。结合我国目前的生育意愿为1.9个孩子,可以认为,我国的生育水平尚处于较为适度的低水平,生育政策仍然在调控生育水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陈卫
关键词:生育水平总和生育率普查数据教育数据
社会融合中的性别差异:流动人口工作搜寻时间的实证分析被引量:23
2010年
文章以扩展传统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静态研究视角,使用国家人口计生委2010年上半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男女农村流动人口工作搜寻时间的角度进一步比较农村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劳动力市场过程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文章采用持续时间模型,通过研究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找工作所花费时间的影响因素,发现虽然在给定时间内,女性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找到工作所花费的时间比男性要短,但女性找到高收入工作的概率要低于男性,而接受低收入工作的概率要大于男性,从而导致"性别区隔"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模式。
宋月萍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性别差异
中国生育率转变中的数量和进度效应被引量:20
2013年
通过对总和生育率、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及内在总和生育率的对比分析,对中国生育率转变过程中生育行为的结构进行剖析,对生育的数量效应、进度效应在生育率变动中的各自的作用进行定量分解。内在总和生育率在估计时期生育水平上,是比总和生育率和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更好的指标,能够更准确测量生育的进度效应。结果表明1970年代我国生育率下降中的数量效应占比远超进度效应,达到3/4;1980年代数量效应的比例也达到2/3;1990年代,数量效应作用比例为略高于50%;而2000年以来数量效应和进度效应的作用此消彼长,总体而言,数量效应不足50%。1970年代,进度效应使总和生育率下降0.2~0.4;1980年代,进度效应很小;而1990年代以来,进度效应使总和生育率下降0.1~0.2。
陈卫高爽
关键词:总和生育率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被引量:43
2011年
本研究利用全要素生产函数分解了我国30年来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劳动力数量贡献占9%,劳动力质量贡献占10.4%,人口因素贡献占19.4%。当把劳动力进一步分解为人口红利和总人口增加的影响后发现,人口红利解释了劳动力增长的33.6%,即每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3%。为了充分发挥人口红利,应实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劳动参与率水平的政策。
车士义陈卫郭琳
关键词:人口红利人口转变经济增长
中国人口的教育过度:水平、趋势与差异被引量:27
2014年
教育过度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还不多。文章的目的是考察中国近20年来教育过度现象的趋势和差异。中国教育过度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从1990年的7.24%,到2000年的12.26%,再增加到2010年的28.16%,后十年的上升幅度大大超过前十年。不同群体的教育过度率也都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且差异不断扩大。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教育过度率大大高于其他地区。中国教育过度的迅速增长,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各类中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形成了很多从业人员教育程度远远高于工作所要求水平的"教育过度"现象。
刘金菊
关键词:教育过度高校扩招
2000~2010年中国人口的工作预期寿命被引量:16
2015年
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和教育扩张,我国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劳动参与率的下降意味着工作年限或工作预期寿命的缩短。为了分析我国人口劳动参与率和工作预期寿命的变化,本文利用人口普查数据编制2000年和2010年我国人口的工作生命表。计算结果表明,2000年和2010年我国人口0岁的平均工作预期寿命分别为39.5年和38.1年;15岁的工作预期寿命分别为40.8年和38.9年。分性别计算的工作生命表显示,男性的工作预期寿命都高于40岁,而女性的工作预期寿命都低于40岁。男性的平均预期工作寿命比女性高6年多。死亡率下降对于工作预期寿命的下降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
刘金菊
关键词:劳动参与率生命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