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07]117)

作品数:12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苏文清熊英刘晶更多>>
相关机构:江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写作
  • 4篇80后写作
  • 3篇数字三
  • 3篇文化
  • 3篇哈利·波特
  • 2篇文学
  • 2篇先锋性
  • 2篇《哈利·波特...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董宏猷
  • 1篇新写实
  • 1篇兄弟
  • 1篇亚文化
  • 1篇言说
  • 1篇渊源
  • 1篇支配
  • 1篇三生万物
  • 1篇三兄弟
  • 1篇神秘感

机构

  • 9篇江汉大学

作者

  • 9篇苏文清
  • 3篇熊英
  • 1篇刘晶

传媒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湖北社会科学
  • 2篇大连海事大学...
  • 2篇人文论谭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江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数字“三”在《哈利·波特》中的运用探析
2012年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探索数字"三"在《哈利.波特》中的文化意义及其建构功能。作者罗琳借助数字"三"的文化意义,设置了完美的人物组合、稳定而多变的情节结构、构建了亦真亦幻的魔法世界。似乎巫术思维里神秘而幸运的数字"三"给罗琳带来了空前的成功,实际上,数字"三"的成数、稳数、满数、概数性质决定了三段式哲学观、三叠式结构的完美与稳定,而一分为三、一唱三叹的哲学与文学方法成就了罗琳今天的辉煌。
苏文清熊英
关键词:文化《哈利·波特》
论“80后”写作的先锋性
2010年
曾经喧嚣一时的'80后'写作如今已渐趋平静。客观地说,'80后'写作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它既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青年亚文化(青年企图解决他们所共同面临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矛盾而采取的文化方案),也与文化产业刻意打造的供人们娱乐、消费的大众文化,与后现代文化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性;同时它更是一种文学现象,是一群文学爱好者对文学创作的一种尝试与探索,与中国当代文学不可避免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80后'写作产生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时期(70年代中期以后),甚至是'后新时期’(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由大众传媒支配的,以实用精神为价值取向的、
苏文清
关键词:当代文学后现代文学文学创作
论“80后”写作的新写实渊源
2010年
虽然"80后"写作表现出强烈的异质性,但是,它与主流当代文学依然有着某种断裂式的承续。其中,远崇高、近世俗、说反叛、重市场的写作特征显示了其与当代主流文学新写实主义创作潮流的某种渊源关系。
苏文清
关键词:新写实渊源
倾听大地言说自然——论徐鲁的“小拇指童话诗”
2011年
运用生态文艺的批评方法分析了徐鲁的"小拇指童话诗",扩大了童话诗的阐释空间,揭示了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徐鲁的"小拇指童话诗"是一种间性文本,即具有儿童诗与成人诗、童话诗与生态诗的间性特征的文本,仅仅从儿童文学的角度去解读是不够的。从生态文艺学的角度看,徐鲁以感恩自然的心态和更为贴近自然的感性视角描绘了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唯美画面;其将地球看作一个活物、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的思想,与盖娅假说异质同构;其"小拇指童话诗"对大地的倾听,对自然的言说,是天、地、神、人4重整体的和谐共振,是生态文艺理论的成功实践。
苏文清
关键词:童话诗栖居生境生态文艺
《哈利·波特》的第三空间及其意义——兼论文学数理批评被引量:2
2012年
运用数理批评的方法,分析论述了《哈利·波特》的叙事空间及空间的文化意义,并对杜贵晨先生提出的文学数理批评范围进行思考。认为,《哈利·波特》的第三空间融合物质与世俗的第一空间麻瓜世界和精神与神圣的第二空间魔法世界而成,却生发出超越麻瓜与魔法世界的三大文化意义:童话、文化寻根和英雄成长;在英雄成长这一核心意义层面又生发出死亡、爱与成长三大核心主题。《哈利·波特》多"三"的现象显示罗琳对数字"三"的崇尚超出现代人一般意义的数字崇拜而接近原始思维中的数字崇拜。因而,杜贵晨先生对数理批评可以用于全部文学的设想是切实可行的。
苏文清熊英
关键词:《哈利·波特》
“三生万物”与《哈利·波特·三兄弟的传说》——兼论杜贵晨先生的文学数理批评被引量:4
2012年
《哈利·波特》存在着多"三"现象,其叙事的"三事话语"、"三极建构"、"三复情节"生发了作品的哲学意蕴、人物行动位及由行动位与叙事功能项建构的深层叙事结构、英雄成长意旨等。老子的"三生万物"可谓是数字"三"建构作用的精炼概括。尽管杜贵晨先生的文学数理批评术语从名称的提炼、规范到界定还有雕琢的空间,但其方法与术语的独到性与便利性却是不容置疑的。
苏文清熊英
论“80后”写作的先锋性
2011年
为揭示"80后"写作产生的文学背景,从文学史的角度,探索"80后"写作与主流当代文学的关系。得出结论:作为一种文学现象,"80后"写作除具有与主流当代文学显著的断裂特征外,还有对主流当代文学的承续,这种承续尤其表现在对先锋文学的模仿上,"80后"写作的实验性、反叛性及其"去儒化"的精神指向昭示其先锋诉求。
苏文清
关键词:写作先锋性
曹文轩对中国成长小说的探索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12年
曹文轩关注青少年文学,对西方成长小说走进中国的可能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理论上,他较早提出了中国成长小说的命名问题,并对成长小说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界定;实践上,他创作了《草房子》《红瓦》和《根鸟》三部成长小说,对中国成长小说在主题和艺术形式的创新上具有示范作用,是中国成长小说理论的成功实践。
苏文清刘晶
关键词:成长小说神秘感
论董宏猷创作中的民间文化形态
2011年
针对当前主流儿童文学创作路数单一的现状,运用民间文化理论,分析主流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作品中的民间文化形态,指出董宏猷对民间文化形态的形象描绘是其创作最有价值的叙事之一,民间与启蒙和谐共处是董宏猷民间文化形态的特征,也是董宏猷创作的意义及独特之处,并以此探索主流儿童文学创作的多样化可能。
苏文清
关键词:董宏猷启蒙文化形态
“80后”写作成因论析
2009年
"80后"写作是以写作为主要表达形式的一种青少年亚文化,是青少年对隐蔽价值观与社会结构、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消极反应。社会的焦虑、"80后"的混合价值观和"80后"写手的消极反应是"80后"写作这一青少年亚文化现象生成的主要原因。
苏文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