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165)

作品数:48 被引量:594H指数:15
相关作者:袁道先杨平恒贺秋芳蒲俊兵蒋勇军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12篇农业科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29篇岩溶
  • 12篇地下河
  • 9篇地下水
  • 9篇岩溶区
  • 7篇岩溶地下
  • 7篇土壤
  • 5篇地球化
  • 5篇地球化学
  • 5篇岩溶地下水
  • 5篇GIS
  • 4篇地球化学特征
  • 4篇水文地球
  • 4篇水文地球化学
  • 4篇同位素
  • 4篇土地利用
  • 4篇土地利用方式
  • 4篇化学特征
  • 4篇降雨
  • 3篇岩溶泉
  • 3篇水化学

机构

  • 43篇西南大学
  • 11篇中国地质科学...
  • 7篇国土资源部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明尼苏达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台湾大学
  • 1篇贵州茂兰国家...

作者

  • 14篇袁道先
  • 11篇杨平恒
  • 8篇蒋勇军
  • 8篇贺秋芳
  • 8篇蒲俊兵
  • 7篇扈志勇
  • 6篇杨梅
  • 5篇沈立成
  • 5篇林玉石
  • 5篇袁文昊
  • 4篇旷颖仑
  • 4篇李红春
  • 4篇傅瓦利
  • 4篇贾鹏
  • 4篇罗鉴银
  • 4篇李营刚
  • 3篇夏凯生
  • 3篇张俊鹏
  • 3篇李俊云
  • 3篇王翱宇

传媒

  • 11篇中国岩溶
  • 3篇人民长江
  • 2篇中国地质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地球与环境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水利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10篇2010
  • 20篇2009
  • 10篇2008
  • 4篇2007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庆新崖洞XY2石笋δ^(18)O记录的57~70kaBP古气候变化及其对D-O和H事件的反映被引量:15
2007年
重庆新崖洞XY2石笋57~70kaBP之间的高分辨率δ18O记录在相当于冰芯记录中的D-O18暖事件时期,复现了冰芯记录中的“缓慢变冷,快速变暖”的气候转换特征.δ18O在59和64kaBP分别有极小值,反映气候相对暖湿,夏季风较强;而在60kaBP有极大值,夏季风较弱.它们分别对应于北半球高纬度记录中的Dansgaard-Oeschger(D-O)17至18暖事件以及Heinrich6(H6)冷事件.这与葫芦洞(Hulu)MSL石笋的记录相当一致,但是两者与董歌洞(Dongge)D4石笋的记录差异较大.这说明石笋δ18O记录在反映夏季风变化时,空间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别.要取得中国东部夏季风变化的整个格局,多地点多记录的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此外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不同的是,高分辨率石笋δ18O记录均显示在MOIS4的最冷时期(64~65kaBP)中国东部地区的气候对应于D-O18暖事件,说明海陆相的气候变化是有差异的.
李廷勇袁道先李红春杨琰王建力王昕亚李俊云覃嘉铭张美良林玉石
关键词:石笋Δ^18O
降雨条件下典型岩溶流域地下水中的物质运移被引量:15
2009年
通过对2008年4月下旬降雨期间,重庆青木关地下河系统出口姜家泉泉水的水文过程、浊度、悬浮颗粒物、主要阳离子和TOC浓度的监测,结合悬浮颗粒物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图,来研究岩溶流域地下水中悬浮颗粒物浓度、浊度、主要阳离子和TOC等物质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在单一岩溶管道较发育的地下河出口,泉水流量、浊度、悬浮颗粒物浓度、主要阳离子和TOC浓度对降雨事件响应迅速;与碳酸盐岩溶解有关的Ca2+、Mg2+和Sr2+等在流量上升的过程中表现为稀释效应;降雨期间,地下河中受雨水侵蚀的土壤输入量增大,引起泉水中浊度和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大;泉水中Al3+、Fe、Mn、Ba2+和TOC等物质是悬浮颗粒物的伴生物,其浓度随浊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研究的2场降雨期间,地下水携带悬浮颗粒物(>0.45μm)的总量约为9.7t;在泉水流量的上升和衰减的过程中,水质较差或极差;降雨期间流域内土壤侵蚀和养分的流失,不但严重破坏了脆弱的岩溶生态环境,而且极易造成地下水由土壤侵蚀引起的非点源污染,对当地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杨平恒旷颖仑袁文昊贾鹏贺秋芳林玉石
关键词:降雨悬浮颗粒物浊度运移地下河
重庆雪玉洞CO_2浓度变化的自然与人为因素探讨被引量:23
2010年
通过对重庆雪玉洞洞穴CO2浓度、地下河CO2分压及地下河水、滴水次生沉积物稳定碳同位素δ13C等地球化学指标进行的完整水文年监测,并结合该洞以往的CO2短期观测记录,发现洞内与CO2相关的环境因子均存在显著的季变性,其总体特征是:CO2浓度夏高冬低,δ13C夏轻冬重。对比每月游客量变化,发现人为因素对洞穴CO2环境的改变远弱于自然因素,洞内发育的常年地下河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地下河的存在使不同相态的碳在洞内快速流动交换以达到平衡,从而在"质"上(同位素比)和"量"上(浓度)反映外部环境的季节变化,又使得各项地球化学指标在每年的4月和11月换季时呈现突变特征。可推断雪玉洞CO2的改变来源于地下河对洞穴上部土壤CO2的传递,最终归因于土壤层生物活动对季节气候条件变化的响应。而雪玉洞地下河在CO2变化过程中的传递作用十分突出,可作为同类型洞穴的借鉴,为旅游开发服务。
王翱宇蒲俊兵沈立成何阳
关键词:二氧化碳浓度稳定碳同位素
重庆丰都雪玉洞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的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22
2009年
自2006年11月到2007年12月对重庆丰都雪玉洞地下河水和滴水进行了近1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其主要水化学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地下河水Ca2+、Mg2+、HCO3-浓度和电导率在雨季升高而旱季降低,pH值在雨季降低而旱季升高。在地下河径流路径上,由于溶蚀效应与沉积效应的相互制约以及受采样点水动力条件和水气CO2交换程度的影响,水化学指标的空间变化较为复杂。位于洞穴顶部的滴水由于受顶板覆盖层厚度的影响,洞穴上层滴水点Ca2+、Mg2+年平均浓度分别为95.1mg/L、7.87mg/L,而下层滴水点分别为110.1mg/L、9.68mg/L,表现出上层高、下层低的空间变化特征。由于[Mg2+]/[Ca2+]值具有雨季低而旱季高的变化特征,所以可用之来指示洞穴所在地区降雨条件的变化。
蒲俊兵沈立成王翱宇贺秋芳袁文昊扈志勇陈炳清何洋
关键词:洞穴滴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Precise dating of abrupt shifts in the Asian Monsoon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based on stalagmite data from Yamen Cave, Guizhou Province, China被引量:22
2010年
Based on 33 U/Th dates and 1020 oxygen isotopic data from stalagmite Y1 from Yamen Cave, Guizhou Province, China, a record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SM) was established. The record covers the last deglaciation and the early Holocene (from 16.2 to 7.3 ka BP) with an average oxygen isotope resolution of 9 years. The main millennial-scale deglacial events first identified in Greenland (Greenland Interstadial Events: GIS 1e through GIS 1a) and later in China are clearly present in the Y1 record. By analogy to earlier work, we refer to these as Chinese Interstadials (CIS): CIS A.1e to CIS A.1a. The onset of these events in Y1 δ18O records are nominally dated at: 14750±50, 14100±60, 13870±80, 13370±80, and 12990±80 a BP. The end of CIS A.1a or the beginning of the Younger Dryas (YD) event is nominally at 12850±50 a BP and the end of the YD dates to 11500±40 a BP. The δ18O values shift by close to 3‰ during the transition into the Bφlling-Allerφd (BA, the onset of CIS A.1e) and at the end of the YD. Comparisons of Y1 to previously published early Holocene records show no significant phase differences. Thus, the East Asia Monsoon and the Indian Monsoon do not appear to have been out of phase during this interval. The Y1 record confirms earlier work that suggested that solar insolation and North Atlantic climate both affect the Asian Monsoon.
EDWARDS R. Lawrence
关键词:STALAGMITEDEGLACIATIONU-SERIESDATINGYAMENCAVE
重庆典型岩溶区地下河水体PAEs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分别采集了重庆典型岩溶区5条地下河水体10个样品,用气相色谱法对样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在重庆典型岩溶区地下河水体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常见的19种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在重庆典型岩溶区地下河水体中均有检出,其浓度范围为103.29-2268.78μg/L;5种被美国环保局列为优先控制的PAEs类污染物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是主要的污染物;与国内外其他地区水体进行比较,重庆典型岩溶区地下河水体PAEs含量处于较高污染水平。
杨梅扈志勇蒲俊兵张俊鹏孙玉川
关键词:岩溶区地下河PAES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重庆市涪陵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以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通过对重庆市涪陵区统计年鉴为主要数据来源的分析,对涪陵区1997-2006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且利用线性回归模型预测2007-2012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涪陵区1997-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由1997年的1.129 2 hm2/人增加到2006年1.304 8 hm2/人,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维持在0.85 hm2/人左右,同期生态赤字2005年增长到0.542 4 hm2/人.从1997-2006年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虽有小幅度波动,但总体增长趋势明显.线性回归模型显示,2012年涪陵区人均生态足迹为1.602 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01 4 hm2,人均生态赤字达到0.901 2 hm2,增长趋势明显.基于以上分析得出涪陵区现有发展模式受到挑战,提出减少生态赤字的措施.
李营刚蒋勇军丁馨怡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
基于云计算的WebGIS系统构架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通过分析云计算的特点,本文提出将云计算和WebGIS相结合,建立基于云计算的WebGIS系统框架。新的系统能够处理海量地理数据,提供实时地理信息服务,系统稳定性和效率得到了提高。
赵玉国
关键词:GISSERVER
流域尺度的岩溶区土壤pH值空间变异研究——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被引量:15
2009年
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利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研究流域尺度上岩溶区土壤pH的空间变异。结果表明,流域土壤pH平均值为6.74,变异系数为9.9%;半方差函数分析表明,流域土壤pH的空间变异符合指数模型,其变程为12km,反映了流域尺度上岩溶区土壤的连续性较差,纯块金方差与基台值的比值为50%,土壤pH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由空间自相关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性的程度较大;全局趋势分析和Kriging插值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土壤pH整体明显地呈条带状分布,但在流域中西部地区为斑块状分布,空间变异明显,土壤pH值在东西、南北方向上呈明显的倒U形;地质背景的异质性和地形起伏以及复杂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土壤pH空间变异较大的主要因素。
蒋勇军
关键词:流域尺度岩溶区土壤PH地统计学GIS
岩溶坡地土壤侵蚀强度的^(137)Cs法研究被引量:35
2007年
在重庆南部南川市境内,按不同侵蚀强度取137Cs样品,用于研究岩溶坡地不同侵蚀程度的土壤侵蚀强度与特征。结果表明,林草地侵蚀速率变化范围49.3 t/(km2.a)~230.5 t/(km2.a),平均侵蚀速率112.5 t/(km2.a);缓坡耕地侵蚀速率变化范围190.3~1 138.4 t/(km2.a),平均565.5 t/(km2.a);陡坡耕地的侵蚀速率变化范围为452.0~3 759.4 t/(km2.a),平均2 264.8 t/(km2.a)。与黄土高原和紫色土区相比,岩溶区侵蚀速率较小。
张治伟傅瓦利张洪夏凯生朱章雄
关键词:岩溶区^137CS法研究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