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1502)

作品数:2 被引量:517H指数:2
相关作者:谷保静巨晓棠常杰罗卫东葛滢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氮肥
  • 1篇氮素
  • 1篇氮素损失
  • 1篇点源
  • 1篇点源污染
  • 1篇施用
  • 1篇施用现状
  • 1篇食物
  • 1篇通量
  • 1篇驱动力
  • 1篇污染
  • 1篇垃圾
  • 1篇垃圾围城
  • 1篇

机构

  • 2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谷保静
  • 1篇杜园园
  • 1篇杨国福
  • 1篇葛滢
  • 1篇罗卫东
  • 1篇巨晓棠
  • 1篇常杰

传媒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中国工业氮通量快速增长的驱动力及其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人类活动通过增加工业氮(不包括肥料氮)输入、活性氮多样性及活性氮库容量,正强烈地改变着全球氮循环.然而,目前还缺乏对工业氮通量、去向及其环境效应的理解.本研究发现,中国工业氮通量近30年来增加了13.4倍,2008年达到3.7TgN(1Tg=1012g),已超过全国食物氮通量的50%.社会经济发展(人均GDP、城市化以及家庭规模大小)显著驱动了工业氮通量的变化,致使中国高工业氮通量区域主要出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工业氮生产过程中的氮流失率仅为5%,远低于农田(约为50%)和养殖(80%).但是,工业氮流失属点源污染,高浓度的点释放给局部环境带来较大危害.中国工业氮组成中,生命周期一年以上的结构性氮产品(如合成纤维和塑料)占全部工业氮产品的比例从1980年的20%增加到2008年的70%左右.2008年新增2.6TgN结构性氮产品,这些结构性氮积累在人类居住区,可能是人为源氮输入(主要为Haber-Bosch固氮)未知氮汇的解释之一.虽然结构性氮滞缓了活性氮的释放,但是其积累过程带来的滞留效应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存在长期的影响.此外,工业氮循环为现代全球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增添了新的特征,如增加了活性氮的种类,降低了活性氮的周转率等,未来需要将工业氮整合到地球系统的动态模拟中.工业氮循环的通量及其环境效应的整合分析将为决策者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全新的认识.
谷保静杨国福罗卫东杜园园葛滢常杰
关键词:垃圾围城点源污染
我国农田氮肥施用现状、问题及趋势被引量:511
2014年
氮素在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什么是合理施氮,包括施氮量、施氮方法和时期,也包括与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措施的配合等。指出我国农田氮肥施用的主要问题是施肥过程和施肥后的严重损失。依据农户调查所获得的田块尺度施氮量,与田间试验合理施氮量对比分析表明,过量施氮田块占总调查田块的大约33%。依据区域尺度单位播种面积平均施氮量,与作物平均推荐施氮量对比分析表明,全国过量施氮面积占播种面积20%、合理面积占70%、不足面积占10%。总体而言,过量施氮现象还相当普遍,特别是在蔬菜和果树等经济作物上。本文提出了一种估算国家尺度氮肥需求量的方法,可估算出全国合理需氮量范围,称之为氮肥需求量估算法。用三种不同方法估算的我国1980~2010年间的氮肥需求量与实际氮肥使用量比较表明,如仍然依照现在的粗放施肥习惯,应该为现在的实际氮肥使用量,5年平均为N 27.9×106t左右,正好处于合理需氮量范围的中线。在改善施肥技术基础上,我国2006~2010年间5年氮肥平均使用量应该在N 19.6×106t左右;用五种方法预测的我国未来氮肥需求量表明,如果改善施肥技术,我国2020、2030、2050年合理氮肥需求量分别为N 21.0×106t、21.7×106t、23.1×106t;如施肥技术得不到实质性改善,依然粗放施氮,则氮肥需求量应处于合理使用量范围的中线,分别为N 30.4×106t、31.4×106t、33.4×106t。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粮食产量和氮肥施用量与美国和西欧的差异,我国农田有机肥和碳投入对增加土壤有机碳氮库的重要性。
巨晓棠谷保静
关键词:氮肥氮素损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