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K21B00)

作品数:19 被引量:186H指数:8
相关作者:张一民谢敏豪苏浩黄力平林家仕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集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8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运动干预
  • 3篇疼痛
  • 3篇女性
  • 3篇牵伸
  • 3篇自噬
  • 3篇颈肩
  • 3篇颈肩痛
  • 3篇静力
  • 3篇肩痛
  • 3篇骨骼肌
  • 2篇代谢
  • 2篇蛋白
  • 2篇蛋白合成
  • 2篇心肺耐力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筛检
  • 2篇疼痛患者
  • 2篇中年
  • 2篇细胞
  • 2篇细胞自噬

机构

  • 13篇北京体育大学
  • 4篇集美大学
  • 4篇天津体育学院
  • 3篇国家体育总局...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山西师范大学
  • 2篇天津市儿童医...
  • 2篇国家体育总局
  • 1篇成都体育学院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武汉体育学院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职业病...

作者

  • 6篇张一民
  • 5篇谢敏豪
  • 5篇苏浩
  • 4篇黄力平
  • 4篇林家仕
  • 3篇严翊
  • 3篇曹龙军
  • 2篇刘畅格
  • 2篇田强
  • 2篇陈乐琴
  • 2篇邢剑
  • 2篇牛岩
  • 1篇梁军
  • 1篇郭娴
  • 1篇檀亚军
  • 1篇陈庆果
  • 1篇郜卫峰
  • 1篇何本祥
  • 1篇王跃
  • 1篇孔振兴

传媒

  • 5篇中国运动医学...
  • 4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国体育科技
  • 1篇成都体育学院...
  • 1篇体育科学
  • 1篇北京体育大学...
  • 1篇山东体育学院...
  • 1篇实验室研究与...
  • 1篇武汉体育学院...
  • 1篇南京体育学院...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期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中年大鼠骨骼肌蛋白合成和降解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索长期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中年大鼠比目鱼肌蛋白合成和蛋白降解的影响,为其在骨骼肌健康促进中的作用提供机制性的解释。方法:24只9月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C)、中等强度持续训练组(M)和HIIT组(H),每组各8只。C组大鼠正常饮食生活,无运动训练;M组进行60%·VO2_(max)强度的持续运动,共50 min;H组进行80%·VO2_(max)和40%V·O2_(max)的高低强度间歇运动,各3 min,重复6次,热身和恢复以60%V·O2_(max)的强度进行,各7 min。运动组每周训练5次,共12周。运动干预结束后取比目鱼肌,称湿重,western blot检测比目鱼肌蛋白合成、泛素蛋白酶体关键组分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电镜观察自噬体结构。结果:相比C组:M和H组的比目鱼肌湿重均有所提高(P<0.05);H组mTOR^(Ser2448)、P70 S6K^(Thr389)磷酸化水平提高(P<0.05),M组P70 S6K^(Thr389)磷酸化水平提高(P<0.05),两个运动组的Akt^(Ser473)磷酸化表达均无显著变化(P>0.05);H组MAFbx蛋白含量有降低的趋势(P=0.052),自噬体生成增加,且LC3II和COXIV蛋白表达提高(P<0.01,P<0.05),M组LC3II蛋白表达提高(P<0.001),但运动组泛素化蛋白、MuRF-1、LC3II/LC3I、P62、ULK1^(Ser757)磷酸化水平、Beclin-1、PGC-1α的蛋白表达均无变化(P>0.05)。结论:HIIT可促进中年大鼠比目鱼肌质量的提高,可能是蛋白合成提高,MAFbx蛋白表达降低及基础自噬水平激活共同作用的结果。
崔新雯张一民汪赞孔振兴苏浩于晶晶
关键词:蛋白合成蛋白降解细胞自噬
25~49岁女性全身骨量减少风险自评估工具的研制与检验
2020年
目的:研制筛检效果良好、操作简便易行的25~49岁女性全身骨量减少风险评估工具,并检验其应用效果。方法:对149名25~49岁健康女性,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对体成分进行测试,对骨密度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以测得的全身骨密度的T值作为骨量减少(-2.5-9为骨量减少高风险,此时的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74.0%,符合率为75%,AUC为0.868(P=0.000)。(3)评估工具的应用效果检验一致性Kappa值为0.546(P=0.016),应用于筛检34人骨量减少的AUC为0.944(P=0.021),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5.0%。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25~49岁女性骨量减少风险评估工具为:W=18~30岁的体育锻炼(是=2;否=4)-总身体活动水平(低=0;中=1;高=2)-0.2×体重(kg),临界值为-9,可作为25~49岁女性全身骨量减少高风险的简单有效的筛检方法。
崔新雯张一民
关键词:骨量减少筛检ROC曲线
力量训练交叉迁移及在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5年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发现经过4—12周单侧的随意收缩(包括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和等动收缩),肌肉电刺激,想象的肌肉收缩,电针刺特定穴位和手针刺特定穴位等训练和治疗[1—3],不仅可以增加训练侧的肌肉力量,对侧未训练的同源肌肉力量也有明显的增加,该现象被称为力量训练的交叉迁移。
朱秀华黄力平李磊杨丰铭詹少凡杜金刚曹龙军
关键词:康复特定穴位肌肉力量肌肉电刺激
未绝经女性骨量减少风险自评估方法的建立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建立筛检效果良好且简便易行的未绝经女性骨量减少风险自评估方法,丰富体质健康自评体系,为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提供技术保障。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测试150名健康未绝经女性的正位腰椎(L2-L4)骨密度和身体成分,并进行骨密度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以DXEA测腰椎骨密度所得的T值作为判断骨量减少(T〈-1)的金标准,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腰椎骨量减少风险自评估模型(腰椎骨量减少=1,腰椎骨量正常=0),对自评估模型进行ROC曲线分析,根据ROC曲线下的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等指标建立具有良好筛检效果的骨量减少风险自评估方法。最后利用外部样本验证自评估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骨量减少风险自评估模型的预测变量为休闲性身体活动(OR=0.059,95%CI:0.008-0.462)和体重(OR=0.914,95%CI:0.850-0.982)。骨量减少风险自评估方法,即I=-40×休闲性身体活动-体重,筛检骨量减少高风险的AUC为0.825(95%CI:0.728-0.921),以-105.44为临界值,I≤-105.44为骨量减少低风险,I〉-105.44为骨量减少高风险,此时的灵敏度为88.2%(95%CI:67%-99%),特异度为61.9%(95%CI:53.1%-70.9%),符合率为65.2%(95%CI:57.2%-73.2%)。外部样本验证得到骨量减少风险自评估方法的筛检结果与金标准的诊断结果一致性尚可(Kappa为0.471),应用于筛检15人骨量减少的100%(95%CI:16%-100%),特异度为76.9%(95%CI:46%-95%),符合率为80%(95%CI:52%-96%)。结论:建立了骨量减少风险自评估方法为I=-40×休闲性身体活动-体重,临界值为-105.44,I≤-105.44为骨量减少低风险,I〉-105.44为骨量减少高风险,该方法筛检效果良好,可以作为筛检未绝经女性骨量减少高危人群有效、实用的方法。
崔新雯张一民王彦桃陈贻珊
关键词:骨量减少影响因素筛检ROC曲线
静坐少动和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9年
静坐少动行为或体力活动不足带来的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梳理静坐少动行为、体力活动与健康效益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二者交互作用对健康效益的影响以及剂量-效应关系。综合研究认为:1.随着静坐少动时间的增加,与慢性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逐渐增加,4~6 h/d是其剂量-效应的"阈剂量",静坐少动时间与健康效益之间表现出非线性的剂量-效应曲线特征;2.间断性静坐少动行为比持续性静坐少动行为更有利于降低与慢性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3.增加体力活动或减少静坐时间均可促进健康效益;体力活动和静坐少动行为二者与健康效益之间存在着叠加/抵消的交互作用,二者与健康效益之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关系,但其剂量-效应曲线模型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林家仕杨小月谢敏豪
关键词:剂量-效应
对有效改善中年男性人群心肺耐力的运动剂量干预性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采用定量定强度的运动干预方法,探讨运动量和强度等运动因素对心肺耐力的改善作用,并进一步验证运动干预模式的有效性。方法:以58名40~49岁中年男性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小量中等强度组、小量大强度组和大量大强度组,小量和大量分别为1200和2000keal/wk;中等强度和大强度分别为40%~55%和65%~80%VO2 max。在12周运动中对运动量和强度进行精确监控,对运动干预前后心肺耐力指标进行测试并作相关比较分析。结果:1)坚持率分别为58.3%、53.3%和54.1%,运动量分别为14km、16km、21km,运动时间分别为149min、134min和183min,干预效果良好;2)3组实验组VO2 max分别增加了1ml/k/min(4%)、4.64ml/kg/min(15.8%)和5.4ml/kg/min(37.6%),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均产生显著性差异(P〈0.05);大强度组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12周的运动干预模式可以引起心肺耐力水平显著改善,但是运动量对VO2 max水平的改善不明显,强度要比量更有利于VO2 max水平的提高,强度是引起VO2 max提高的主要因素;采用强度在40%VO2 max以上,每周运动量为16km或150min的运动,就足以引起VO2 max水平产生显著性改善,要想获得更多的身体健康效益,可以采用强度为65%~80%VO2 max每周运动量为16~21km或135~180min的运动.
林家仕严翊苏浩陈庆果郜卫峰杨月琴谢敏豪
关键词:运动干预心肺耐力最大耗氧量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与构建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提高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质量,本文提出应用J2EE技术实现基于Web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平台构建方案;考虑到实验教学平台的稳定性、扩展性、安全性和易用性,本平台采用基于Web的B/S(Brow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多层结构模型,采用模块化开发方式,主要由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等功能模块构成。平台的实验教学内容以阶梯式、渐进式编排成体系;平台有很强的实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该平台是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相结合,集实验教学与创新研究于一体的开放式平台。平台以虚拟实验与课堂操作相结合,教师辅导与多媒体辅导相结合,基础实验与创新实验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应用创新的实践能力。
李松波谢敏豪苏浩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教学平台
自噬介导的高强度间歇运动对中年大鼠骨骼肌质量和有氧运动能力随时间变化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背景:有关自噬介导的高强度间歇运动对骨骼肌产生的长期运动适应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高强度间歇运动对中年大鼠骨骼肌细胞自噬随时间变化的影响,探讨自噬在高强度间歇运动维持骨骼肌质量和提高有氧运动能力的潜在调控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中等强度运动组和高强度间歇运动组,中等强度运动组进行60%VO_2_(max)强度的持续运动,共50 min;高强度间歇运动组进行80%VO_2_(max)和50%VO_2_(max)的高低强度间歇运动,各3 min,重复6次,热身和恢复以60%VO_2_(max)的强度进行,各7 min。在干预前、干预后4,8,12周测试最大摄氧量、力竭运动时间、力竭运动距离。在不同时间点随机选8只取材比目鱼肌,称质量后用Western Blot检测Beclin 1,LC3和P62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1)安静组比目鱼肌湿质量在干预12周时显著下降(P<0.01),而中等强度运动组和高强度间歇运动组相对于安静组显著提高(P<0.05);(2)高强度间歇运动组最大摄氧量、力竭运动时间和距离从干预4周起相对于干预前和同期安静组逐步提高,直到干预12周;(3)安静组Belcin1和LC3II蛋白表达在12周显著下降(P<0.05,P<0.001),高强度间歇运动组LC3II蛋白表达和LC3II/LC3I比值分别从干预4周和8周时相对于干预前和同期安静组显著提升,并维持较高水平直到实验结束,中等强度运动组干预12周LC3II蛋白表达和LC3II/LC3I比值显著提升(P<0.001,P<0.01);(4)安静组P62蛋白含量在干预4,8周显著升高(P<0.05,P<0.05),干预12周时下降(P<0.001),而中等强度运动组和高强度间歇运动组相对于安静组一直维持较低水平;(5)结果说明,高强度间歇运动有利于维持中年大鼠骨骼肌质量、提高有氧运动能力,表现出与中等强度运动相当甚至更优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自噬活性的有效激活,为其在健康促进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提供了依据。
崔新雯张一民汪赞孔振兴
关键词:自噬骨骼肌
中老年人健身损伤风险发生的体质因素探析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中老年人已成为健身运动损伤高发人群,探究健身运动损伤风险的体质影响因素,为预防并减少运动损伤风险的发生,促进全民个性化科学健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40-69岁健身中老年人近一年中运动损伤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测试中老年的体质各要素相关指标,采用Kendalls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与运动损伤风险发生的相关性,并从中探析影响运动损伤风险发生的敏感体质因素。结果:经回归分析,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体质因素是:脉搏、骨骼肌含量、坐位体前屈、BMI、体脂率。结论:研究表明脉搏、骨骼肌含量、体脂率、BMI、坐位体前屈5个体质因素是40-69岁中老年人群发生运动损伤风险的敏感体质因素,为中老年运动群体预防运动损伤风险的发生提供依据。建议在今后的健身运动中,着重提高对自身体质因素的监测,必要时可建立运动损伤风险的自我评估体系,通过个性化手段提高体质水平预防运动损伤。
张丹妮陈乐琴张一民
关键词:体质因素中老年人
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对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4
2016年
目的:观察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建立防治颈椎病的基础运动处方。方法:2010年6月—2014年5月,治疗颈椎病168例,其中男61例,女107例;年龄18—70岁;病程1个月—26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4例,男25例,女59例;年龄18—70岁,平均(48.25±12.06)岁;病程1个月—23年,平均(3.73±4.53)年;颈型10例,神经根型27例,脊髓型5例,椎动脉型15例,交感型4例,混合型23例;给予常规治疗加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治疗。对照组84例,男36例,女48例;年龄18岁—70岁,平均(46.15±11.59)岁,病程1个月—26年,平均(3.90±4.32)年;颈型8例,神经根型32例,脊髓型7例,椎动脉型14例,交感型5例,混合型18例;给予常规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自觉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动作等指标,比较临床疗效。结果:16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约18个月。参照疗效评价方法:治疗组治愈29例,显效41例,有效10例,无效4例;对照组治愈19例,显效35例,有效23例,无效7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累计复发8例(1年内复发5例,1年后复发3例),对照组累计复发38例(1年内复发24例,1年后复发14例),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在治疗颈椎病中具有缓解症状、改善体征及增强或重建颈椎稳定性的作用,近、远期疗效肯定,能有效预防颈椎病的复发,可作为颈椎病防治的基础运动处方在临床推广应用。
张斌檀亚军何本祥成杰王跃
关键词:颈椎病运动干预病例对照研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