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1-17)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陈怀谷李伟孙海燕邓渊钰张爱香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小麦
  • 3篇致病力
  • 3篇全蚀病
  • 3篇小麦全蚀病
  • 3篇病菌
  • 2篇致病力测定
  • 2篇全蚀病菌
  • 2篇小麦全蚀病菌
  • 2篇镰孢
  • 2篇镰孢菌
  • 2篇抗病
  • 2篇抗病性
  • 2篇抗性
  • 1篇中国小麦
  • 1篇品种抗性
  • 1篇群体遗传多样...
  • 1篇种质
  • 1篇纹枯病
  • 1篇小麦赤霉病
  • 1篇小麦种

机构

  • 6篇江苏省农业科...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6篇陈怀谷
  • 5篇李伟
  • 4篇邓渊钰
  • 4篇孙海燕
  • 3篇张爱香
  • 2篇冯彦霞
  • 1篇付必胜
  • 1篇吴纪中
  • 1篇杨学明
  • 1篇于汉寿
  • 1篇张巧凤
  • 1篇郑青松
  • 1篇杜文珍
  • 1篇王宁
  • 1篇王莹

传媒

  • 3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小麦全蚀病菌致病力测定及品种抗病性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近年来,小麦全蚀病在我国黄淮麦区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为了解该病菌的致病力及目前推广品种的抗病性,本研究比较了全蚀病菌致病力的3种接种测定方法和2种病情分级标准,结果表明以蛭石为培养基质、麦种下2cm接种菌丝块和0~6级的分级标准,可比较有效和准确地测定小麦全蚀病菌的致病力。对2010年分离自黄淮麦区河南、江苏、安徽、山东4省10地的52株小麦全蚀病菌进行了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选取致病性较强的菌株G1037,对69个常用小麦品种进行了苗期抗全蚀病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对全蚀病的抗性水平普遍较低,没有发现免疫和高抗的品种,泛麦5号和太空6号具有较强的抗(耐)性。
王宁冯彦霞杜文珍王莹陈怀谷
关键词:小麦小麦全蚀病致病力测定品种抗性
小麦茎基腐镰孢菌致病力的快速测定被引量:7
2016年
为建立快速、简便测定小麦茎基腐镰孢菌致病力的方法,将5mm的菌碟套接在催芽3d的小麦胚芽基部,接种后的小麦置于垫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25℃下光暗(12h/12h)交替培养5d后测量麦苗的长度,以小麦苗长的降低率作为镰孢菌致病力的指标。结果发现,用该方法对12个菌株的致病力的测定结果与湿纸巾法有很强的相关性。经该方法测定,CF0915菌株的野生型和Tri5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
邓渊钰孙海燕李伟张爱香陈怀谷
关键词:镰孢菌致病力测定
成株期抗纹枯病小麦种质的发掘被引量:1
2023年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危害小麦茎基部的土传真菌病害,近年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发生日趋严重,限制了小麦的高产稳产。当前生产上推广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普遍较差且抗病育种进展缓慢,究其主要原因是纹枯病抗源匮乏。为发掘小麦纹枯病稳定抗源,本研究采用土表接菌法和滚动鉴定的方式,连续10年在3个环境(南京大田、六合大棚和水泥池)下,对共计384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成株期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携带小麦近缘种属遗传物质的近缘种质抗性较好,国外引进种质次之,国内育成品种(系)抗性较差。鉴定出成株期对纹枯病呈稳定抗性的种质3份,分别为小黑麦09R1-29、美国引进种质Glacier和Steele;鉴定出呈稳定中抗的种质44份,包括淮麦920等育成品种(系)11份,辉县红等地方品种2份,Scout等引进种质11份,来源于黑麦、簇毛麦、偃麦草、人工合成小麦等的近缘种质20份。这些小麦成株期纹枯病新抗源可为抗纹枯病研究和抗病新品种培育提供种质资源。
刘彩云张巧凤郭炜付必胜李伟杨学明陈怀谷吴纪中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抗性种质
小麦对全蚀病抗性的快速评价方法及其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为建立一种小麦对全蚀病抗性的快速评价方法,将催芽2d的小麦种子置于垫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在每个种子根中部接一个直径3mm的禾顶囊壳小麦变种的菌碟,25℃下室内培养5d,量取根上病斑的长度,利用病斑的平均长度确定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以及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用已知抗性的品种和已知致病力的菌株对该方法进行检验,得到了相符合的结果;用该方法对多个菌株的致病力进行测定,所得结果与盆栽法测定的结果有较高的相关性。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小麦对全蚀病抗性的评价,具有快速、简便等优点。用该方法对58株全蚀病菌的致病力和53个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菌株间致病力有明显差异;小麦品种抗性水平普遍较低,中抗品种仅占13.2%,其余均为感病品种。
邓渊钰郑青松李伟孙海燕张爱香陈怀谷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致病力抗病性评价
利用Tri8基因区分中国小麦赤霉病菌的毒素化学型被引量:2
2018年
由镰孢菌(Fusarium spp.)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均有发生,我国小麦赤霉病主要由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所引起,根据产生单族毒素种类分为三种化学型,分别为3-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3-AcDON)、15-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15-AcDON)和雪腐镰孢菌烯醇(NIV)化学型。为了更方便地对禾谷镰孢菌复合种进行化学型的区分,本研究利用三对引物分别扩增了三种化学型菌株的Tri8基因并进行了序列测定,根据不同化学型菌株的基因序列差异,进行了特异性引物设计和筛选。利用设计的引物同时扩增三种化学型的Tri8基因并用AvaI内切酶进行酶切,根据酶切片段的大小区分三种化学型。研究表明该方法可准确有效地区分我国小麦赤霉病菌的化学型。
刘杨杨孙海燕李伟邓渊钰张爱香陈怀谷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禾谷镰孢菌
黄淮麦区小麦全蚀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为了解小麦全蚀病病菌的群体组成和遗传多样性,采用8对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对我国黄淮麦区的116个小麦全蚀病菌株进行了分析。8个SSR标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25个,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平均值为0.66。供试菌株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46和0.27,漯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周口群体最低。不同群体间遗传距离均较小,为0.0199~0.1153,其中徐州和周口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而周口和驻马店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小。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小麦全蚀病菌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0%,群体内遗传变异占90%。6个群体间的基因流为3.5。根据SSR多态性,对来源不同菌株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麦全蚀病菌群体结构与地理来源有一定的关系。
冯彦霞李伟孙海燕邓渊钰于汉寿陈怀谷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基因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