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OZ[2009]2)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相关作者:余幼胜胡林龚程张光华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大学凯里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贵州省省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主题

  • 3篇颗粒介质
  • 1篇受力
  • 1篇受力研究

机构

  • 3篇贵州大学
  • 1篇凯里学院

作者

  • 3篇胡林
  • 3篇余幼胜
  • 2篇龚程
  • 1篇张光华

传媒

  • 2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科技导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圆锥探头在准二维颗粒介质中匀速穿行的受力研究
2010年
研究圆锥状探头匀速压入准二维颗粒介质过程中所受阻力随深度的变化,发现阻力曲线在不同深度区域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存在凹—凸—凹的转变。针对本实验条件下观测到的现象,分析并讨论曲线凹—凸—凹转变中出现两个拐点的物理机制,认为阻力曲线的变化来源于侵入物自身的体积效应和容器底部对颗粒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一般流体的静水压力描述并不适用于颗粒介质的慢速阻力行为,颗粒介质存在自身的结构规律。
龚程胡林余幼胜
关键词:颗粒介质
颗粒介质表面再生区域形状研究
2012年
大块物体从山体上滚下时,山体结构将被破坏,其前方堆起的区域称为再生区域。为了认识该自然现象的形成机制,搭建了可调角度的三维颗粒介质槽,利用图片处理技术研究了球形物体在颗粒介质表面运动形成的再生区域形状与球尺寸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再生区域形状呈类抛物线型,并与球尺寸有关,即形状长、半宽度最大值和面积均随着小球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分析认为,再生区域形成过程中有两种作用机制,即球与颗粒介质作用机制和介质与介质粘滞运动机制,并且前者作用略强于后者;同时发现在粘滞作用区域中,再生区域的形成过程是一种非牛顿流体的运动。
余幼胜胡林
关键词:颗粒介质
边界对颗粒介质上小球运动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为了认识物体在颗粒介质表面上运动的规律,搭建了宽度可调的颗粒介质倾斜槽,并用高速摄像机观测小球在颗粒介质上的运动行为。在不同密度小球和不同颗粒介质尺寸两种情况下分析了运动距离与槽宽球径比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运动距离随槽宽球径比增大而减小;槽宽球径比对小球运动距离的影响呈指数式减小;小球密度对小球运动距离的影响存在着3个区域;有效摩擦系数与颗粒槽边界存在一定关系。
余幼胜胡林龚程张光华
关键词:颗粒介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