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A011)
- 作品数:34 被引量:52H指数:4
- 相关作者:李倍雷赫云张祖华王莹梁玖更多>>
-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大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中国当代艺术图像的含义被引量:2
- 2012年
- 中国当代艺术图像呈现了多重含义,其中构成了图像学、谱系学等的意义,构成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知识系统。不仅如此,中国当代艺术在对当代中国文化问题、社会问题等诉求中,还体现了某种精英式的文化方式和态度。这种精英式的文化态度,在某种意义上秉承了中国传统士族文化的精神和立场,通过征用特殊含义的文化符号,展现精英文化立场的批评精神。
- 李倍雷
- 关键词:图像学谱系学中国当代艺术
- 《重屏会棋图》的图像空间——一个可比较的案例被引量:4
- 2013年
- 艺术作品图像中的空间关系决定了艺术家对空间的理解和对空间的态度。从中西艺术图像中的空间处理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空间的不同理解和不同态度。中国绘画图式对空间的理解和态度,不是以物理学的方式去把握的,而是以视觉本能的感知方式把握的;西方绘画图式对空间的理解和态度,是以物理学和数学的原理为基础理性地把握。尽管双方都有"近大远小"的视觉特征,然而前者是纯感知的,后者是理性分析的。中国绘画有自己独特的表达和处理深度空间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有西方的深度空间视觉特征,并使空间的表达更富有特殊的审美趣味。《重屏会棋图》在这里就展现了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空间图像。
- 李倍雷
- 关键词:视点
- 史蒂芬:征服空间的流亡与还乡者
- 2010年
- "流亡"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中的史蒂芬是一个典型的流亡艺术家。史蒂芬认为只有流亡才能摆脱来自国家、教会、语言的束缚,才能获得自由。在享受流亡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与便利的同时,流亡者又不得不面对歧视与孤独。作为被允许居住的条件,流亡者不得不向宗主国做出妥协与让步。在得与失之间,年轻的史蒂芬变得更加成熟。体验流亡之后,他开始踏上了还乡之路。还乡使史蒂芬的艺术更接近本源,使他的流亡变得更有意义。流亡与还乡形成一个圆。在这个圆中,艺术家史蒂芬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艺术。
- 赫云
- 关键词:流亡还乡
- 中国当代艺术图像的所指被引量:3
- 2011年
- 中国当代艺术通过广泛征用政治性、历史性和消费性的文化符号,通过"叙事"方式将图像的符号隐含其所指,指涉到中国当代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问题,也包括社会问题,使其中国当代艺术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当下功能。当然中国当代艺术不仅仅是停留在"成教化、助人伦"等方面,中国当代艺术还提出了一些具有乌托邦性质的理想以及通过对艺术的"国际语言"借用,作出对"他者形象"的文化思考等。
- 李倍雷
- 关键词:图像他者形象
- 空寂与乡愁的预感——日本浮世绘风景画大师歌川广重被引量:2
- 2010年
-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流行的风俗画,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日本美术样式,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充分体现了日本的民族个性和所蕴涵的日本式审美思维。其中,浮世绘风景画大师歌川广重的作品如《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木曾海道六十九次》、《名所江户百景》系列等,不仅体现出西方绘画的影响,更是在日本传统美术样式与风格的继承中形成了独具一格、颇为哀婉的情怀,透出一份闲寂与乡愁的预感。
- 王莹
- 关键词:浮世绘风景画乡愁
- 美国与《尤利西斯》
- 2011年
- 庞德、艾略特等美国人的操作是《尤利西斯》成功的关键。没有美国,就没有今天的乔伊斯产业。乔伊斯的文学实验和对英帝国主义的反抗,不但可以为庞德倡导的先锋运动服务,也正好满足了美国想取代英国,成为英语世界新的领导者,以及颠覆英文学的旧秩序、重整世界文化格局的野心。美国扶持乔伊斯和《尤利西斯》的目的,与其说是文学的,不如说是商业的。
- 赫云
- 关键词:《尤利西斯》乔伊斯
- 东西方风景画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不同文化圈的美术学比较研究,可以使"艺术作品的相互解明"成为最有希望的可能性。当然,比较的方法,并不是把艺术作品的形式现象作为比较的基础,而应该努力选择以艺术作品的中心原理为出发点,比较和探讨东西方风景画的本质与结构特征,使美术学的研究与寻求并展示艺术作品根本要素的基本问题联系起来。对东西方美术基础"结构"的认识,唯有在比较研究中,才能有富有价值的阐释,才能够更确信地在特定的全体中整理个别艺术作品。通过比较研究,才可以断定一定艺术圈、时代以及人种或地理上一体的艺术的结构,这个"结构"显示了东西方艺术作品各自最内在的特性。
- Heinrich Gerhard Franz利光功河合哲夫赫云李倍雷
- 跨视域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对话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中国当代艺术不仅仅是艺术的问题,在跨视域的视野中更是一个文化问题。中国当代艺术的特征是从传统的"有意味的形式"转入关注意识形态和文化构成的"有意义的形式"。这种转型本身是文化的转型和意识形态的转型,中国当代艺术直指当下社会、文化、经济等意识形态的问题所显示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并在跨视域的语境中构建对话机制与平台,与西方当代文化艺术理论进行平等的对话,从而构建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创作模式和艺术理论模式。
- 李倍雷
- 关键词:中国当代艺术文化身份
- 髡残:人、和尚与画家被引量:1
- 2010年
- 中国画家髡残(1612年-1673年)是与渐江(弘仁)(1610年-1664年)、石涛(1642年-1707年)、朱耷(1626年-1705年)齐名的17世纪杰出的四大僧人画家之一,人们对后三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却极少有关于髡残的英文文献研究。要想了解这位中国画家必须从多他的多重身份着手,即作为佛教僧人,作为画家,以及作为知己朋友中的一份子。髡残也承认自己难以捉摸,但是对于他为数不多的朋友来说,他是他们灵感的丰富源泉,是他们崇拜的偶像。
- 理查德·派克【美】李倍雷赫云(校)
- 关键词:中国画家髡残和尚佛教僧人多重身份
- 中西比较美术“影响论”的缺失被引量:1
- 2010年
- 影响研究主要以放送者或影响者的视角研究对他者的美术影响。其基本话语是以主体者的身份研究主体者美术对他者美术的影响,在研究他者美术的过程中,强调主体者的影响。由于影响论研究的话语者在进行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工作中,其话语立场往往忽视"他者"美术自身的发展逻辑形成的美术形态的事实,而把这种"事实"作为主体者的影响,或者任意夸大主体者对他者的影响,形成一种"中心主义"的话语立场。因而,"影响论"在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中,带有明显的缺失,而导致研究结论的失效或不准确。
- 李倍雷
- 关键词:艺术学美术史西方中心主义中西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