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10DFA32920-01)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王利光王义翔王志萍张秀梅李勇更多>>
相关机构:江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3篇分子
  • 2篇电子传输
  • 2篇团簇
  • 2篇能级
  • 2篇光谱
  • 1篇电极
  • 1篇电子能
  • 1篇电子能级
  • 1篇电子学
  • 1篇电子学特性
  • 1篇振动光谱
  • 1篇石墨
  • 1篇石墨烯
  • 1篇水分子
  • 1篇水分子团簇
  • 1篇水合
  • 1篇态密度
  • 1篇纳米
  • 1篇纳米电极
  • 1篇结合能

机构

  • 4篇江南大学
  • 1篇南洋理工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作者

  • 4篇王利光
  • 1篇张秀梅
  • 1篇王志萍
  • 1篇陈蕾
  • 1篇霍新霞
  • 1篇王义翔
  • 1篇陈志舜
  • 1篇何道伟
  • 1篇王成峰
  • 1篇章玲
  • 1篇曾燕
  • 1篇闫雨桐
  • 1篇李惠慧
  • 1篇李勇

传媒

  • 3篇黑龙江大学自...
  • 1篇原子与分子物...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空富勒烯C_(36)和嵌入Mg原子的C_(36)分子的电子学特性研究
2013年
采用基于密度泛涵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和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富勒烯C36分子和以金原子面为电极的Au-S-C36-S-Au电子传输系统的电子结构和传输特性.然后将镁原子嵌入C36笼腔内得到了一个新的分子器件Mg@C36,接金电极后建立了它的电子传输系统Au-S-Mg@C36-S-Au,并且得出了这一系统的电子能级、分子轨道分布、传输概率、态密度、伏安特性和电导曲线.结果显示C36和Mg@C36的电子传导主要集中在分子壳上,且系统Au-S-C36-S-Au中的电子传输主要分布在分子壳的外侧,而系统Au-S-Mg@C36-S-Au中的电子传输在分子壳外侧和内侧的近似相同,二个系统都有着非线性的I-V特性和电导曲线.
陈蕾霍新霞Terence K S W王利光
关键词:电子能级电子传输伏安特性
水分子团簇与水合胞嘧啶分子的量化计算被引量:2
2012年
根据量子化学理论,采用HF和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分别在6-31G(d)及6-31G(d,p)基组水平上研究了水分子团簇(H2O)n(n=1~6)及水合胞嘧啶分子Cytosine-(H2O)n(n=1~3)的基态结构及红外光谱。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相同的方法时,用6-31G(d,p)基组得到的水分子团簇基态结构相对稳定。采用相同6-31G(d)基组水平时,B3LYP/6-31G(d)方法优化的水分子团簇的基态结构要比HF/6-31G(d)得到的稳定。对结合能的计算表明,随着水分子数目的增加,水分子团簇和不同尺度的水合胞嘧啶分子的结合能都逐渐增大,结构也越来越稳定。红外光谱的计算表明,水分子团簇红外光谱最强吸收峰对应的振动模式一般是由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相互摆动形成或者某个水分子中H原子与相邻水分子中的O原子的伸缩振动形成。胞嘧啶及水合胞嘧啶分子红外光谱最强吸收峰对应的频率值随水分子数目的增加逐渐降低,水分子与胞嘧啶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及水分子自身的摆动对振动模式的强度有一定影响。
王义翔张秀梅王志萍王利光
关键词:水分子团簇结合能振动光谱
单苯环石墨烯带长度变化对电子学特性的影响
2013年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并八苯环石墨烯带、并十二苯环石墨烯带和并十六苯环石墨烯带的结构稳定性、能级与能隙、红外和拉曼光谱、分子轨道等进行了研究,并对石墨烯带长度变化对其电子学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三种模型的HOMO和LUMO之间的能隙分别为0.63eV、0.53 eV和0.45 eV;分子轨道的电子云分布说明三种模型均表现出离域特性;红外和拉曼光谱给出了分子的振动频率、相应强度以及对应碳碳键的振动模式。
闫雨桐王成峰曾燕章玲李惠慧王利光
关键词:能级分子轨道拉曼光谱
纳米电极与工件中Cr团簇的相互作用研究
2012年
在纳米电极对不锈钢工件进行超精细加工过程中,以工件中铬(Cr)原子为基构成Cr团簇,分别模拟了钨与镍纳米电极与Cr团簇间的电子透射加工过程,通过电子传导的量子计算方法,研究了电极与Cr团簇系统的能量、电子态密度、电子传输过程的隧穿。考虑到加工过程中电极的耗损使间隙发生变化,还研究了电极和Cr团簇间距离变化时对态密度和电子传输的影响。能量结果显示镍电极系统具有较高的能量,而钨电极系统的能隙比较小,但电子都具有很好的穿透性。电子态密度和电子透射结果说明钨电极与Cr团簇系统的电子态密度和电子传输都大于镍电极与Cr系统,并且具有量子传输特性。电极与Cr团簇间距改变与电子态密度和电子传输关系显示,其间距达到0.41 nm时,电子传输近乎截止,系统基本已经失去了电子透射和加工能力。
陈志舜何道伟李勇王利光
关键词:纳米电极电子传输态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