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40038)

作品数:11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蔡冬青沈晓涛郑馨赵宝寅李嘉豪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心肌
  • 3篇心脏
  • 3篇血管
  • 3篇源性
  • 2篇心脏微血管
  • 2篇心脏微血管内...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细胞
  • 2篇血管新生
  • 2篇营养因子
  • 2篇源性神经营养...
  • 2篇神经营养
  • 2篇神经营养因子
  • 2篇微血管
  • 2篇微血管内皮
  • 2篇微血管内皮细...
  • 2篇脑源性
  • 2篇脑源性神经
  • 2篇脑源性神经营...

机构

  • 10篇暨南大学
  • 6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10篇蔡冬青
  • 9篇沈晓涛
  • 5篇郑馨
  • 3篇李震
  • 3篇李嘉豪
  • 3篇赵宝寅
  • 2篇陈启明
  • 2篇李明
  • 2篇齐绪峰
  • 2篇陈斯韵
  • 2篇王健
  • 2篇李丹
  • 2篇曹亮
  • 2篇钟嘉泳
  • 2篇刘少坤
  • 2篇张志鹏
  • 2篇刘娟娟
  • 1篇禹艳红
  • 1篇梁嘉雯
  • 1篇邓美娟

传媒

  • 7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Scienc...

年份

  • 5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5
  • 1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分离髌韧带细胞的比较被引量:3
2010年
背景:调动和激活韧带与肌腱细胞群是有效修复损伤韧带与肌腱的关键,通过对韧带与肌腱细胞可能存在的不同群进行分离,对韧带与肌腱组织正常结构的维护及损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经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出来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增殖,细胞复制性衰老与表面标记物表达。方法:分别用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对成年SD大鼠的髌韧带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比较该两种方法得到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生长曲线,表面标记物的表达,细胞复制性衰老等情况。结果与结论:经两种分离方法分离所得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增殖能力、表面标记物及复制性衰老均存在差异。提示髌韧带细胞可能存在不同群,且不同群的髌韧带细胞可能在髌韧带正常功能与修复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沈晓涛陈斯韵赵宝寅郑馨蔡冬青
关键词:韧带肌腱
骨骼肌内源性生肌因子成肌活性随衰老下降
2005年
目的:观察和探讨骨骼肌内源性生肌因子(39kDa)成肌活性随衰老而发生的改变。方法:应用等电聚焦结合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多步功能测试分筛法对青年和老年大鼠骨骼肌内源性39kDa生肌因子进行分离,利用体外培养和体内模型对青年和老年大鼠骨骼肌生肌因子的成肌活性进行比较,采用增殖细胞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生肌因子对骨骼肌干细胞—卫星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处理组大鼠骨骼肌内源性39kDa生肌因子C2C12细胞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处理组39kDa生肌因子MT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 0 5 )。青年和老年生肌因子处理组都有相当一部分C2C12细胞融合形成肌管,但青年大鼠骨骼肌生肌因子融合形成的肌管数目显著多于老年大鼠。体内研究发现:注射39kDa生肌因子的青年大鼠胫骨前肌中有许多PCNA阳性细胞核,但在对照组中未发现PCNA阳性细胞核。然而,在经注射的老年大鼠胫骨前肌中只发现少量PCNA阳性细胞核。PCNA阳性细胞核半定量计数结果表明:经生肌因子注射的青年大鼠胫骨前肌PCNA阳性细胞核显著多于老年大鼠(P <0 .0 5 )。本研究结果提示:39kDa生肌因子能诱导骨骼肌干细胞—卫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青年大鼠骨骼肌中39kDa生肌因子的成肌活性高于老年大鼠。
蔡冬青李明陈启明沈晓涛李震陈美翩曹亮李嘉豪
关键词:骨骼肌骨骼肌干细胞活性衰老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老年大鼠
缺血心肌梗死模型大鼠中等强度运动后梗死面积的变化被引量:1
2011年
背景:目前对心肌梗死的急性期是否能进行适量的运动,且适量的运动是否对梗死心肌修复与再生有积极的意义,尚存在很大的争议。目的:观察中等强度运动对心肌梗死大鼠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雌、雄训练组和雌、雄对照组,每组12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左心室前壁梗死模型。造模24h,训练组大鼠进行30min/d的跑台训练,强度为20m/min,0%grade,共持续12d;对照组造模后正常饲养。2周后,对大鼠心肌行常规Masson’sTrichrome染色,观察梗死面积和左心室几何参数的变化。结果与讨论:造模2周,训练组和对照组大鼠的死亡率十分接近(22%vs.20%)。训练组(雌、雄)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梗死边缘区室壁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梗死区室壁最小厚度也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心肌梗死急性期即进行中等强度的跑台训练不但没有明显降低大鼠的存活率,还能有效减小缺血心肌的梗死面积、改善左心室重构,且上述作用没有性别差异。
李丹赵宝寅李磊钟嘉泳张志鹏陈夷林沈晓涛李艳梅禹艳红蔡冬青
关键词:跑台训练心肌再生梗死面积
TrkB-shiRNA质粒转染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被引量:1
2010年
背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其受体TrkB在心脏与骨骼肌内皮细胞存在表达,在心脏血管系统的发育中及骨骼肌缺血时能有效促进血管新生,但其促血管新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的:应用针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TrkB的shiRNA质粒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转染,观察TrkB 3种亚型的表达及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状况和形态,初步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TrkB通路在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调控作用。方法:使用TrkB-shiRNA质粒转染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TrkB的3个亚型,TrkB-FL、TrkB-T1及TrkB-T2 mRNA的表达,并观察经转染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应用TrkB-shiRNA质粒转染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后,TrkB 3种亚型在转染后的4d内mRNA表达均下降(P<0.05或P<0.01),且经转染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变慢。说明TrkB-shiRNA质粒可沉默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TrkB-FL、TrkB-T1及TrkB-T2的表达,且TrkB表达被抑制可能会影响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陈斯韵曹亮李震沈晓涛郑馨梁永佳蔡冬青
关键词: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TRKB细胞增殖
静脉应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质粒减小梗死心肌面积的可行性被引量:2
2010年
背景:过往研究已证实:心肌缺血前或缺血时心肌内注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基因载体均可以明显减小缺血心肌的梗死面积,但心肌梗死后才经静脉使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基因载体是否具有相同的疗效,所知甚少。目的:进一步验证对心肌缺血后,经静脉注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质粒phPDGF-B对缺血心肌梗死面积的作用。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经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于结扎后30min,雌、雄实验组静脉注射phPDGF-B质粒;雌、雄对照组静脉注射等体积PBS。2周后,进行常规的Masson,s Trichrome染色,对缺血心肌梗死区面积、纤维化及心室几何参数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大鼠静脉使用phPDGF-B质粒2周后,雌、雄实验组的心肌梗死的面积均明显小于雌、雄对照组(P<0.05);实验组梗死区存活的心肌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雌、雄实验组梗死区纤维化面积的比值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实验组梗死区胶原沉积的密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实验组梗死边缘区的室壁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梗死区室壁厚度大于对照组。结果证实,在心肌缺血30min,经静脉使用phPDGF-B质粒对梗死区心肌细胞存活有保护作用,能有效减小缺血心肌的坏死面积,同时能有限度地改善存在心肌梗死的左心室重构,以及减小梗死区的纤维化程度,且上述作用没有性别差异。
王健姚瑶李丹沈晓涛郑馨刘少坤刘娟娟蔡冬青
关键词:血管新生左心室重构静脉给药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管状形成被引量:1
2011年
背景:研究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存活,诱导血管新生,但其促进血管新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中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分离提取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培养使之形成细胞小球,将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接种于Ⅰ型胶原-甲基纤维素的3D环境中培养,然后分别加入50,70,100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继续培养,于培养24,48h观察并测量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枝长度和分枝条数。结果与结论:经分离的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在Ⅰ型胶原-甲基纤维素3D环境中培养24h,均可见管状分枝,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管状分枝生长,以100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促生长效果最明显,分枝也最多。培养至48h,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的分枝更长。说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中可促进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发芽及管状结构的形成,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刘少坤曹亮张靓沈晓涛赵宝寅齐绪峰秦俊文蔡冬青
关键词: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血管新生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improves patellar tendon healing by promoting migra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tenocytes被引量:2
2011年
The repair of injured tendons remains a great challenge because of the poor intrinsic healing capacity of tendon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spatiotemporal expression pattern of the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bmp-2) gene in normal and experimentally injured rat patellar tendons.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ability of exogenously applied BMP-2 to promote patellar tendon healing. In situ hybridization with bmp-2 and alk-6 (bmp-2 receptor) antisense riboprobes revealed that both genes were normally expressed at low levels in intact rat tendons. However, bmp-2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 tenocytes found in the wound site at 7 d and later following tendon injury. In addition, it was found that bmp-2 was expressed in cultured patellar tenocytes. Appli- cation of exogenous BMP-2 to the tendon wound sit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endon repair. Moreover,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BMP-2 enhanced tenocyte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to the wound site. The detectable amount of BMP-2 in normal tendons suggests that a basal level of bmp-2 expression was likely present to maintain the normal functions of the patellar tendon. Injury to the tendon induced increased bmp-2 expression intrinsically, but the expression level was insufficient for proper tendon repair.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t is possible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endon healing by applying exogenous BMP-2 to the wound site, inferring that this protein could be developed a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reag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damaged tendons.
TANG MeiKuenLEE Kenneth K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肌腱细胞BMP
大鼠快肌与慢肌水溶性蛋白组的比较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对快肌和慢肌水溶性蛋白组进行比较 ,找出分别特异于快肌和慢肌的蛋白。方法 :应用蛋白组研究的核心技术———高分辨率二维电泳建立成年 (8月龄 )大鼠趾长伸肌 (代表快收缩纤维 )和比目鱼肌 (代表慢收缩纤维 )细胞内水溶性蛋白组表达的二维图谱。应用蛋白质氨基测序法和已知蛋白共电泳方法分别对经分离的蛋白进行鉴定。应用二维图谱差减法对快肌和慢肌的蛋白组进行比较。结果 :应用蛋白质氨基测序法和已知蛋白共电泳方法分别对 7个经分离的蛋白进行了鉴定。应用二维图谱差减法 ,发现了 3个分别特异于快肌和慢肌的蛋白。St1和St3仅在趾长伸肌被检测到 ,经蛋白质氨基测序法鉴定 ,St3为小钙白蛋白 ,而St2仅在比目鱼肌被检测到。结论 :快肌和慢肌细胞内水溶性蛋白组表达模式较为相似 ,但也分别存在其特异性蛋白 ,这些分别特异于快肌和慢肌的蛋白可能与其维持各自独特功能有关。小钙白蛋白和St1可作为鉴别快肌的标记物 ,而St2可作为鉴别慢肌的标记物。
蔡冬青陈启明李明黄耀熊沈晓涛李嘉豪
关键词:蛋白组快肌
三维重构展示类胚体样结构
2011年
背景:干细胞因其具有增殖能力及分化潜能,被认为是实施细胞治疗的重要细胞而被广泛研究。实现干细胞与组织三维结构的展示与分析,对阐明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机制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实现对经分化的类胚体样组织结构进行三维重构展示的方法。方法:以来源于骨骼肌干细胞经诱导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类胚体作为实验对象,利用多色免疫荧光染色结合Z轴连续图像采集和三维重构技术,对经分化的类胚体样组织结构进行三维重构展示。结果与结论:利用实验方法可实现对类胚体样组织结构进行三维重构,经重构的三维模型可实现任意角度旋转,利用不同荧光通道iso-surface处理后,选择分别显示不同颜色功能或任意横断面展示功能,即可展示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Ⅰ阳性组织结构与细胞核的空间位置关系,并清晰展示在经分化形成类心肌组织的结构中存在细胞核。提示利用该技术,可对经分化的类胚体样组织结构进行三维重构展示及测量。
沈晓涛郑馨钟嘉泳张志鹏李震蔡冬青
关键词:干细胞
Telocytes在大鼠心脏不同部位的分布被引量:4
2011年
背景:心脏Telocytes可能是心肌细胞及心脏内源性干细胞的联系及支持细胞,在心肌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和心室重构中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对Telocytes在心脏中的分布与相应的功能所知甚少。目的:观察Telocytes在大鼠心脏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方法:取成年SD雌性大鼠心脏,行横断面连续冰冻切片,分别取心脏心底部、心脏中间部、心房-心耳部分的代表性切面进行抗c-kit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elocytes在心脏的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结果发现心底部(26个/mm2)和心房-心耳部(20个/mm2)的Telocytes密度明显多于中间部(9个/mm2)。上述三个代表性横断面,其心肌外层区域Telocytes密度(心底部:18个/mm2;中间部:5个/mm2;心房-心耳部:13个/mm2)显著多于心肌内层区域(心底部:7个/mm2;中间部:4个/mm2;心房-心耳部:7个/mm2)。结果提示心脏Telocytes在心脏不同部分的分布不同,可能与心肌细胞及其内源性干细胞在上述区域分布不同有关。
刘娟娟沈晓涛郑馨李震王健齐绪峰蔡冬青
关键词:TELOCYTES心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