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1-25)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彬张英华王志敏韩美坤张俊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小麦
  • 2篇冬小麦
  • 2篇栽培
  • 2篇生物胁迫
  • 2篇水分
  • 2篇胁迫
  • 2篇非生物
  • 2篇非生物胁迫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含量
  • 1篇冬小麦品种
  • 1篇栽培措施
  • 1篇生物量
  • 1篇水分利用
  • 1篇水分利用特征
  • 1篇水分利用效率
  • 1篇水栽
  • 1篇水栽培
  • 1篇碳水化合物代...
  • 1篇品种籽粒

机构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王志敏
  • 4篇张英华
  • 4篇王彬
  • 2篇韩美坤
  • 1篇薛盈文
  • 1篇刘娜
  • 1篇刘云鹏
  • 1篇王云奇
  • 1篇赵姣
  • 1篇王超
  • 1篇周顺利
  • 1篇李金鹏
  • 1篇黄菁
  • 1篇邓万云
  • 1篇张琪
  • 1篇王嵘嵘
  • 1篇奚文星
  • 1篇张俊丽

传媒

  • 2篇科技导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北京地区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及其对水分的响应被引量:5
2013年
为探讨北京地区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演变规律,选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的7个主要推广品种,分别种植在春不浇水和春浇二水条件下,测定了小麦籽粒中Fe、Zn、Mn、Cu、蛋白质含量以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随着产量的提高,籽粒微量元素含量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稀释效应,而且有些营养成分含量(如Fe、Mn)随着年代更替出现明显提高的趋势;春不浇水降低了籽粒Fe、Zn、Cu和蛋白质含量,但提高了籽粒Mn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籽粒Fe、Zn、Cu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Fe、Zn、Mn、Cu、蛋白质含量与籽粒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以及年代之间也呈正相关,说明在产量改良的过程中有望同步提高籽粒微量元素和蛋白质含量。
刘娜王彬张琪王嵘嵘韩美坤王志敏张英华
关键词:小麦微量元素含量蛋白质含量籽粒产量
小麦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与调控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6年
小麦遭遇逆境时花后光合作用减弱,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作为主要灌浆物质来源对产量贡献率可达20%~50%。因此,了解茎鞘NSC的代谢规律,明确栽培管理措施和遗传育种改良对NSC代谢的影响,对于充分发挥NSC在小麦抗逆稳产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小麦茎鞘NSC主要成分——果聚糖为例,概述了NSC的结构与合成、运输与降解;分析了小麦茎鞘NSC的功能,特别是对低温冻害和高温干旱逆境的响应;讨论了品种选择、水分管理、氮肥运筹等栽培措施对茎鞘NSC的调控作用;展望利用茎鞘NSC进行抗逆育种的前景。
王彬张英华邓万云韩美坤宋文品徐学欣姚得秀黄菁李金鹏王志敏
关键词:非生物胁迫抗逆性栽培措施
不同冬小麦品种超晚播节水栽培的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特征被引量:9
2017年
为探究超晚播条件下不同品种冬小麦的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特征,采用3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小穗型衡水4399;大穗型潍麦8号;中间型济麦22)在黑龙港地区进行了连续3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超晚播配合增加播种量,春浇1水可以获得产量为6.43~8.24t/hm^2。在3个品种中,济麦22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品种间产量的差异主要是粒重差异引起的。济麦22较高的千粒重和产量与其较高的开花期穗生物量分配、花后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密切相关。济麦22花前水分的穗干物质生产效率、花后水分的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干物质生产效率均显著高于潍麦8号和衡水4399,从而获得了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综合分析表明,穗型中等、花后物质积累和水分生产力高的品种更适合于超晚播节水栽培。
王彬张俊丽徐学欣张英华王云奇赵姣王志敏
关键词:冬小麦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
当前小麦研究的国际热点被引量:8
2014年
综述了当前国际上小麦研究的几个热点,包括小麦产量潜力的研究、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气候变化与小麦生产、小麦抗非生物胁迫、小麦微量营养和小麦综合管理。分析表明,未来产量的提高应主要依靠生物产量的增长,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维持或增加收获指数;小麦种质资源丰富,含大量优异基因,可用于提高植株抗性和改善品质;全球变暖会威胁粮食安全,需提高小麦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小麦耐逆机能,除重视利用一般的生理机制外,需要更加突出地重视利用贮藏物质运转、持绿性、非叶光合机能、根系构型等重要性状;提高籽粒微量营养素含量可通过施肥、常规育种和转基因技术实现;实施小麦综合管理可克服小麦生产中的多个限制因子,通过发挥技术和要素的互作协同效应,实现小麦高产高效。
张英华王志敏周顺利王彬薛盈文刘云鹏王超奚文星
关键词:小麦种质资源非生物胁迫微量营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