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DB3B03)

作品数:22 被引量:248H指数:8
相关作者:王志春金研铭杨福王丽妍杨成林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盐碱
  • 5篇苏打
  • 4篇性状
  • 4篇水稻
  • 3篇土壤
  • 3篇重金
  • 3篇重金属
  • 3篇胁迫
  • 3篇碱土
  • 2篇雪柳
  • 2篇盐分
  • 2篇盐碱土
  • 2篇叶片
  • 2篇植物
  • 2篇生理指标
  • 2篇生育
  • 2篇石膏
  • 2篇苏打盐碱土
  • 2篇理化性质
  • 2篇抗旱

机构

  • 16篇吉林农业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暨南大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辉南县植保植...

作者

  • 6篇王志春
  • 6篇金研铭
  • 3篇徐惠风
  • 3篇高志新
  • 3篇杨福
  • 3篇邵玺文
  • 3篇杨成林
  • 3篇王丽妍
  • 2篇梁正伟
  • 2篇李取生
  • 2篇安丰华
  • 2篇杨帆
  • 2篇王云贺
  • 2篇耿艳秋
  • 2篇杨洪涛
  • 2篇石雷
  • 2篇王立立
  • 1篇孙晓静
  • 1篇徐璐
  • 1篇王晓丽

传媒

  • 4篇北方园艺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农药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土壤与作物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8篇2011
  • 2篇201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方地区不同花生品种光合生理特性的比较被引量:18
2010年
以4个花生品种为材料,对比研究其全生育期叶片光合特性及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4个花生品种全生育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叶面积指数(LAI)的变化规律大致相似,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差异分析表明,HY16在生育中后期具有较高的Pn、Tr以及较大的LAI.(2)4个花生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均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峰值均出现在结荚盛期.除花针期外,其他时期各品种间差异基本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4个花生品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HY22在结荚初期达最大,而LH12在结荚盛期出现峰值,且在这2个时期分别都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1).说明不同花生品种光合产物向籽粒中运转的时期有所不同.(4)整个生育期4个花生品种Pn与Tr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王丽妍徐宝慧杨成林高志新徐惠风
关键词:花生全生育期光合生理特性
连续水淹胁迫对雪柳叶片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以雪柳(Fontanesia fortunei Carr.)2a生实生苗为试材,通过人工模拟连续淹水处理,研究了水淹胁迫对雪柳叶片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雪柳对水淹胁迫具有一定的耐受性。水淹组叶绿素(a+b)含量和a/b值与对照组变化趋势基本同步,差异均不显著;至淹水结束时,叶绿素a/b值略高于对照,(a+b)含量低于对照。可溶性糖含量与丙二醛(MDA)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先升高后降低,都在21d达到峰值,至水淹结束时均恢复到对照水平。可溶性蛋白含量水淹前期与MDA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后期则一致,至水淹结束时降为对照的68%。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相比多数时刻处于积累状态;水淹后期与MDA含量变化趋势一致,水淹结束时降为对照的87%。
李雪金研铭郭太君汪娜
关键词:水淹胁迫雪柳生理响应
苏打盐碱胁迫下粳稻子粒灌浆动态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选用粳稻品种"东稻4号"(DD4)、粳稻品系"G19"作为试验材料,分别种植在pH值为8.01和9.03的苏打盐碱地中。在栽培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分析2个供试材料在不同苏打盐碱胁迫下水稻灌浆期干物质积累、子粒灌浆速率和含水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重度苏打盐碱胁迫下水稻起始灌浆期都延迟5d;强势粒干物质积累都明显高于弱势粒,强势粒前期的灌浆速率高于弱势粒,后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DD4"先于"G19"达到干物质积累的高峰,"G19"强势粒灌浆高峰次数多于"DD4";灌浆期"DD4"无论强势粒还是弱势粒均失水较快,而"G19"强势粒失水快,弱势粒相对平缓。
李景鹏周继全王晓丽杨福
关键词:北方粳稻干物质积累灌浆速率子粒含水量
耐盐碱植物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2年
概述了耐盐碱植物有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影响、植物耐碱的生理生化基础、植物耐碱分子生物学和耐碱植物的开发利用等4个方面。同时对耐盐碱植物研究的意义和展望进行了简要探讨。
唐相亭金研铭
关键词:植物碱化土耐盐碱性
长春市朝阳区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对长春市朝阳区一些重点功能区的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在小区、学校、广场、公园、街路设计15个土壤样区。对各样点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速效N、速效P、速效K以及重金属元素Cu、Zn、Pb、Cd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来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样区C1(南湖广场)、E1(解放大路)、E2(开运街)的土壤重金属Cu单项污染指数已受到轻污染,最大值已达到2.03;其他样区的各项污染因子为潜在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样区土壤均受到轻度污染,说明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大规模的企业,同时也说明非重大企业的重金属污染也不可忽视。
刘刚金研铭胡昊
关键词:绿地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
多种盐分离子作用下苋菜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特征被引量:6
2012年
模拟不同淋洗脱盐阶段滩涂土壤孔隙水中盐分和重金属含量,通过苋菜水培试验,研究多种盐分离子(SO42-、Cl-、NO3-、CO32-、Na+、Ca2+、K+和Mg2+等)的共同作用下,苋菜对Zn、Cu、Ni、Cr、Pb和Cd 6种重金属的吸收、累积和转运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不同盐分离子浓度影响下,苋菜茎叶中Cd的累积增幅为69.2%~146.2%,而茎叶中其他重金属的含量无显著变化,苋菜根系中Cd、Pb、Cr、Ni和Cu含量的最大增幅分别为187.8%、197.7%、305.7%、228.1%和58.2%,但根系中Zn含量未受到显著影响。在相对较高的盐分离子浓度(>1 312.4 mg.L-1)范围内,不同盐分离子浓度处理间苋菜茎叶和根系中6种重金属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盐分处理显著降低了苋菜对Pb、Cr、Ni和Cu的转移系数,但未显著影响苋菜对Cd和Zn的转移系数。
张乾坤刘亚男李取生石雷王立立
关键词:苋菜重金属转运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被引量:56
2015年
秸秆还田是培肥土壤和解决田间燃烧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本文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秸秆还田的方式、时机、还田量、腐解特征和碳氮比的影响,阐述了秸秆还田及其技术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及作物生育和产量等方面的效应,着重概述了盐碱土秸秆还田研究的相关进展,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文章提出在松嫩平原现有的土壤、气候条件下,秸秆还田需要配套合理的改良技术,与其他物理、化学、生物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安丰华王志春杨帆杨洪涛
关键词:秸秆还田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土
长春地区六种绣线菊属植物耐旱性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通过对6种绣线菊属植物叶片含水量、电导率、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进行耐旱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6种供试品种的耐旱性排序如下:珍珠绣线菊>日本绣线菊>柳叶绣线菊>毛果绣线菊>珍珠梅>金山绣线菊。
李杰金研铭王洪涛马丽华刘世荣
关键词:绣线菊属植物抗旱生理指标
盐分胁迫下番茄盐分离子和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分含量处理下番茄不同器官盐分离子(Na+、K+、Ca2+)和重金属离子(Cd2+、Pb2+、Cr2+、Zn2+、Cu2+、Ni2+)的分布特征,探讨盐分离子对番茄不同器官吸收重金属离子的影响机制,为重金属污染盐渍土壤的农业可利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番茄根、茎、叶和果实Na+含量均随盐分含量增加而增加;番茄根K+含量随盐分含量增加小幅上升,茎K+含量则显著下降,叶K+含量无显著变化;番茄各器官Ca2+含量随盐分含量增加无明显变化。番茄根Cd、Pb、Cr、Zn和Cu含量以及番茄茎、叶Cd含量均随盐分含量增加而增加;番茄根Ni含量、番茄茎叶Pb、Cr、Ni、Zn和Cu含量以及番茄果实各重金属含量受盐分含量变化影响不大。因此,土壤盐分含量的增加对番茄根部吸收重金属(Ni除外)有促进作用。
罗璇陈小娇李取生石雷王立立赖营
关键词:盐分胁迫番茄重金属
种植密度对黄芩生育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以1年生黄芩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1年生黄芩产量和干物质分配的影响,以明确人工栽培黄芩最适种植密度。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植株茎高以及主茎分枝数的影响不显著;对茎粗和根长的影响较为明显,呈处理Ⅴ(株距20cm)>处理Ⅳ(株距16cm)>处理Ⅲ(株距12cm)>处理Ⅱ(株距10cm)>处理Ⅰ(株距5cm);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根变细,叉根数增多,根外观品质变差。一定范围内增大种植密度,黄芩群体单位面积根重、地上面积干重以及根冠比均明显提高,说明提高种植密度是增加黄芩产量的有效措施;单株根重和单株地上部分干重则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表现为处理Ⅴ>处理Ⅳ>处理Ⅲ>处理Ⅱ>处理Ⅰ;种植密度对根、茎、叶黄酮量的影响表现为根部黄酮量处理Ⅱ>处理Ⅲ>处理Ⅰ>处理Ⅳ>处理Ⅴ,茎部黄酮量处理Ⅲ>处理Ⅱ>处理Ⅰ>处理Ⅳ>处理Ⅴ,叶部黄酮量处理Ⅱ>处理Ⅲ>处理Ⅳ>处理Ⅴ>处理Ⅰ。人工种植黄芩适当密植,协调好个体与群体、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关系,促使器官物质合理分配,并最大程度的利用光、温、水、气、肥等自然环境条件,是黄芩获得高产优质最重要的技术手段。
韩立军崔爱辉邵玺文
关键词:黄芩种植密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