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840015)

作品数:11 被引量:353H指数:9
相关作者:李志刚汪明峰刘于琪刘晔宁越敏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建筑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4篇建筑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城中村
  • 3篇社会融合
  • 3篇外来人
  • 3篇外来人口
  • 2篇新移民
  • 2篇移民
  • 2篇社会
  • 2篇农民
  • 2篇族裔
  • 2篇经济区
  • 2篇城中村改造
  • 1篇定居意愿
  • 1篇新社会
  • 1篇新型城镇化
  • 1篇意愿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商贸
  • 1篇社会分层
  • 1篇实证
  • 1篇实证调查

机构

  • 6篇中山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城市规划...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中共福建省委...
  • 1篇伦敦大学学院

作者

  • 6篇李志刚
  • 3篇汪明峰
  • 2篇宁越敏
  • 2篇黄宁莺
  • 2篇刘晔
  • 2篇杜枫
  • 2篇程红
  • 2篇刘于琪
  • 1篇赵豫生
  • 1篇柯毅萍
  • 1篇郭为桂
  • 1篇林小玲
  • 1篇赵向光

传媒

  • 5篇城市规划
  • 1篇东南学术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人文地理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城市观察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会融合视角下的包容性城市发展问题研究——以福州市农民工为对象的实证调查被引量:5
2013年
文章以福州市农民工为对象,从社会融合的视角,调查农民工的社区感、社区参与、居留意愿、流迁意向及城市认可度等状况,发现目前农民工的流迁呈多样性,选择在流入城市"安家落户"的仅占少数,选择"流而不迁"以及返乡就业或创业的占多数。对多数部分农民工而言,"流而不迁"状态下的市民化问题才是关键,而目前以扩大流入地城市户籍覆盖面为主导思路的市民化政策不一定符合所有农民工的最大利益和意愿。我们的调查还发现,尽管多数农民工并不看重城市户籍,但他们有融入所在城市的愿望,只是囿于各种原因无法实现。因此,在谋划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时,应该着眼于从公共政策和公共治理层面确立包容性城市的发展目标,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高城市治理结构的开放性,并着力培育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发展多样性的城市文化。
黄宁莺郭为桂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工社会融合
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机制被引量:71
2014年
基于广州、东莞、沈阳、成都、杭州、郑州市所获问卷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城市新移民总体上呈现较强的定居意愿,其中投资型新移民的定居意愿最强,智力型新移民次之,劳力型新移民最弱。影响新移民定居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户籍因素、社会网络、社会认同、生活满意度和地域差异。与本地人交往和社会认同是影响智力型新移民定居意愿的决定性因素;职业、产权、本地社会资本、社会认同和地域差异是影响劳力型新移民定居意愿的主要因素;就投资型新移民而言,影响其定居意愿的主要因素为人力资本、本地社会资本、户籍状况及其所在的城市。地方政府应根据新移民所属的类型,有针对性地制定社会与空间政策,为新移民提供更为多元化的城市融合路径。
刘于琪刘晔李志刚
关键词:新移民定居意愿LOGISTIC回归分析
中国城市“新移民”聚居区居住满意度研究——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例被引量:68
2011年
采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实地调研所获得问卷数据,运用计量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居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北上广"新移民聚居区的居住满意度属一般水平;新移民聚居区的居住满意度不仅受其社会经济条件或设施配置水平影响,其决定因素包括:社区归属感、所在城市管治强度、居民收入和设施条件(如空调);社会归属感是影响当代中国城市"新移民"聚居区居住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指出地方融合与归属感的构建对新移民及其社区发展极为重要,应以营造社会融合、建立地方归属感为目标,建设新型社会空间,实现新移民聚居区的满意和谐。
李志刚
上海市城中村外来人口生存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中村由于其较为低廉的租金、较好的区位条件成为此类人群的主要聚居区。本文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关注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生存状况问题。从个体或家庭层面考察了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经济生活状况,从社区层面分析了该群体在城中村这一非正规社区的行为意愿状况,以及从城市制度层面分析了被调查者的公共权益享有状况。最后,针对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如何满足外来人口生活需求并提高其生活质量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汪明峰程红方雪钦
关键词:城中村
“跨国商贸主义”下的城市新社会空间生产--对广州非裔经济区的实证被引量:40
2012年
文章采用第一手调研资料、通过长期实地调研,揭示"跨国商贸主义"下广州非洲人族裔经济区的生产机制。实证表明,跨国非裔商人的商业迁移链经由非洲到欧洲、北美、中亚、东南亚而后转入中国;随着广州小北、三元里等地非洲人族裔经济区的成熟发展,其生产链逐步成型,主要包括非裔坐贾和非裔行商两大群体;广州非洲人族裔经济区已具有成型的社会网络结构,分为3个圈层:核心层为非裔商人圈、第二层为非裔社团组织圈、第三层为非裔商人与本地中国居民所组成的外圈层。"跨国商贸主义"下新社会空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深度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地方城市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李志刚杜枫
参与式治理视角下的乡村网格化管理服务研究——以福建省长乐市梅花镇为例被引量:23
2013年
长乐市梅花镇是福建省第一个农村网格化管理试点乡镇,其宗旨定位、流程设计和相关制度安排在福建省社会管理创新进程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参与式治理理论为视角,以梅花镇网格化管理实践作为考察个案,寻求网格化管理对农村基层管理结构、公共利益以及民众参与本地公共事务的影响路径,倡导以社区服务作为网格化管理的宗旨,从而达到消除民众的"权利泡沫",形成参与与赋权良性互动的目的。
黄宁莺柯毅萍赵豫生
关键词:网格化参与式治理赋权
上海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7
2015年
基于上海市城中村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维度,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从外来人口的个体因素和流入地因素两方面考察了对社会融合及其主因子的影响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由社会关系融合、经济融合、心理融合和文化融合4个维度构成。从因子得分来看,上海城中村的社会融合程度总体水平并不高;在各个维度上,从社会关系、心理、文化到经济的融合程度依次降低。总体而言,流入地因素对于城中村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作用要大于个体层面因素。其中,个体层次因素对心理融合因子的解释力度最大,而流入地因素则对经济融合因子和社会关系融合因子的解释力度都较大。研究还表明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与其居住社会空间紧密相关。最后,提供了相关政策启示。
汪明峰程红宁越敏
关键词: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城中村影响因素
中国大城市新移民的地方认同与融入被引量:28
2013年
随着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大量新移民正成为城市常住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群体的社会融合与地方认同问题备受关注。依据塞缪尔·亨廷顿对地方认同的界定,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广州、杭州、成都、沈阳、东莞、郑州6市的3164份调查问卷为基础,对中国大城市新移民的地方认同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城市新移民正日益分化为劳力型、智力型和投资型移民3类,三大群体的地方认同存在较大差异。就认同机制而言,在个人特征、社会经济属性、制度、住房状况4个测量模型中,年龄、家庭生命周期、移民类型、月收入、户籍、社保状况、住房设施、住房类型等因素对地方认同的影响明显。结构模型分析表明,制度因素、住房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新移民地方认同的直接效应依次递减,而个人特征通过社会经济因素对地方认同产生间接效应。总体而言,虽经多年市场化改革,制度因素仍是影响新移民地方认同乃至城市融入的最重要因素;住房状况对其地方认同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强。
赵向光李志刚
关键词:新移民结构方程模型
外来人口、临时居所与城中村改造——来自上海的调查报告被引量:46
2012年
当前中国正经历快速城市化进程。在城市空间重构中,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外来流动人口聚居空间,"城中村"备受各界关注。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掌握上海市城中村的发展动态。结果发现,目前上海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城中村,并主要分布在城市内外环之间及外环周边地区。与全市总体水平相比,城中村的居住条件要差得多,居住面积小、住房设施不足、住房破旧。然而这样的地方,却成为众多寻求廉价住房的租客集聚之地。随着上海市城中村改造的不断推进,城中村正逐渐消失。在此过程中,政府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有效地为这些外来人口提供适宜的住房。
汪明峰林小玲宁越敏
关键词:城中村外来人口社会分层住房
“后城中村”时代村民的市民化研究——以广州猎德为例被引量:32
2012年
以广州市猎德城中村改造为例,结合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献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回迁安置小区村民的市民化状况,探讨改造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与未竟任务。实证表明,猎德改造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村民经济状况,促进了不同阶层的混合居住,为村民的市民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由于村民恪守传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安全策略,改造后的猎德在集体土地转制、集体公司市场化运营、村民谋生方式和角色认同转变等方面仍面临巨大阻力。因此,这种改造模式只能造成村民的"被动市民化",即被动地接受改造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实质上游离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之外。最后,分别从观念与实践的角度为推动村民的"主动市民化"提出若干建议。
刘晔刘于琪李志刚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农民市民化社会融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