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10040606Y03)

作品数:4 被引量:37H指数:3
相关作者:倪大虎杨剑波杨亚春宋丰顺李泽福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水稻
  • 3篇基因
  • 2篇性状
  • 2篇性状基因
  • 2篇数量性状
  • 2篇数量性状基因
  • 2篇数量性状基因...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含量
  • 1篇淀粉
  • 1篇淀粉含量
  • 1篇育种
  • 1篇杂交
  • 1篇杂交水稻
  • 1篇直链淀粉
  • 1篇直链淀粉含量
  • 1篇品质性状
  • 1篇垩白性状
  • 1篇外观品质性状
  • 1篇协优57

机构

  • 4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新加坡国立大...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4篇杨剑波
  • 4篇倪大虎
  • 3篇李莉
  • 3篇宋丰顺
  • 3篇杨亚春
  • 3篇李泽福
  • 1篇陈圣
  • 1篇王宗阳
  • 1篇倪金龙
  • 1篇蔡秀玲
  • 1篇易成新

传媒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杂交水稻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定向改良杂交稻协优57
2010年
协优57是一个产量高、适应性强的杂交稻组合,但由于其父母本直链淀粉含量高,导致杂交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蒸煮食味品质较差。利用PCR-Acc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协优57的亲本057和协青早A的Wx基因进行改良,研究改良前、后各亲本及其杂交组合的蒸煮食味品质等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单亲改良的GT型杂交组合的直链淀粉含量由原组合的26%分别降到19.3%和19.2%,但均一性较差。双亲改良的TT纯合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协A(TT)/057(TT),不仅直链淀粉含量降到中等偏低水平(12.5%),而且均一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蒸煮食味品质明显改善。在成功利用分子标记对直链淀粉含量进行辅助选择改良的基础上,结合田间选育的手段,同时改良了不育系穗小粒少的缺陷,既保持了原组合的优良特性,又提升了米质和产量潜力。
倪大虎张士陆陈圣许勇李莉王宗阳蔡秀玲李泽福杨剑波
关键词:杂交水稻协优57直链淀粉含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两个环境下糙米和精米蛋白质含量的QTL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利用两个直链淀粉含量相似的水稻品种93-11和日本晴为亲本,采取单粒传法创建由190个家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并构建了包含202个SSR、CAP和STS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两个不同生态环境下(三亚、合肥)对糙米蛋白质含量和精米蛋白质含量的QTL进行了定位分析,共定位到9个QTL。其中,qBRPC1.3在两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稳定性较高,其贡献率达9.4%;位于第1染色体的RM578-RM10596是多效性区间,同时控制糙米蛋白质含量和精米蛋白质含量,贡献率分别为6.4%和5.7%。
杨亚春倪大虎宋丰顺李莉冯光李泽福杨剑波
关键词:水稻蛋白质含量数量性状基因座
水稻闭花授粉基因cl7(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鉴定、遗传分析和定位水稻闭花授粉突变体新基因,了解水稻开花机理,利用闭花授粉基因防止转基因作物花粉漂移。【方法】通过EMS对优良粳稻品种H02进行诱变,发现了一个新的闭花授粉突变体8m30。利用突变体8m30与正常开花授粉材料广恢102配制的杂交种和相应的自交分离群体,采用形态特征观察、杂交后代的表型分离统计和遗传分析、基于图位克隆的基因定位等技术方法,对突变体8m30的表型、遗传和基因定位进行研究。【结果】突变体8m30与野生型H02相比,株高变矮,株型变紧,穗着粒密,在整个抽穗授粉过程中,颖花不张开。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的RM21964和RM23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1 cM和0.3 cM,两者间的物理距离为160 kb,与标记RM21971共分离,是一个尚未报道的基因,暂命名为cl7(t)(Cleistogamy 7(t))。【结论】水稻闭花授粉突变体8m30由位于第7染色体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7染色体的RM21964和RM234之间160 kb范围内。
倪大虎杨亚春宋丰顺倪金龙李莉杨剑波
关键词:SATIVA基因定位
不同生态地点下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分析被引量:23
2011年
利用两个已测序品种93-11和日本晴为亲本,采取单粒传法创建由190个家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并构建了包含178个SSR、CAP和STS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在3个不同生态地点(陵水、合肥和怀远)对垩白(垩白率、垩白大小、垩白度)、粒形(粒长、粒宽、长宽比)等6个外观品质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进行了定位分析。共定位到39个QTL,单个性状QTL数目在6~7个,说明垩白和粒形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8个QTL可在2个以上地点检测到,其中,两个垩白度相关QTLqCD-1、qCD-3(贡献率分别为28.8%、32.1%)在3个地点同时检测到;11个QTL具有一因多效性,单个QTL位点控制的性状为2~6个,如第3染色体RM16-RM143区段控制垩白率、垩白大小、垩白度、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等6个性状。比较3个地点的检测结果,发现外观品质性状的QTL定位都受环境影响,但不同性状受影响的程度不同。长宽比和垩白度受环境影响较小,粒宽受环境影响较大。
杨亚春倪大虎宋丰顺李泽福易成新杨剑波
关键词:数量性状基因座粒形性状垩白性状环境效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