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9B030801217)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朱立新张西兵曹延林舒小秋王健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腰椎
  • 3篇腰椎峡部
  • 3篇腰椎峡部裂
  • 3篇峡部
  • 3篇峡部裂
  • 2篇内固定
  • 2篇节段
  • 2篇节段内固定
  • 2篇机翼型
  • 2篇记忆合金
  • 2篇合金
  • 1篇生物力学
  • 1篇生物力学评价
  • 1篇解剖学
  • 1篇解剖学基础

机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朱立新
  • 2篇曹延林
  • 2篇张西兵
  • 1篇史本超
  • 1篇舒小秋
  • 1篇叶文明
  • 1篇黄汉清
  • 1篇王健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评价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8例新鲜猪腰椎标本的L4/5脊柱功能单元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先后制作正常脊柱组、峡部裂组、Buck螺钉固定组、Nicol钢丝捆绑组、机翼型记忆合金固定组5组实验模型。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分别测试5组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轴向旋转6种运动的活动范围。结果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状态下,峡部裂组稳定性最差,同其他4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使用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可明显恢复峡部裂腰椎稳定性,同正常脊柱组及其他2种内固定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左/右侧弯状态下5组腰椎标本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该新型记忆合金内固定器可维持峡部裂腰椎正常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并且操作简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朱立新李善会宋钦勇黄汉清曹延林张西兵
关键词:腰椎峡部裂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生物力学
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被引量:9
2012年
腰椎峡部裂(1umbar spondylolysis)为腰椎一侧或两侧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骨质缺损不连续,亦称椎弓峡部裂或峡部不连,其本质是峡部假关节的形成Ⅲ。该疾病于1865年由Lambel首先发现,是骨科常见病,其国人发病率5%~6%,
张西兵曹延林舒小秋朱立新
关键词:腰椎峡部裂
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研制的解剖学基础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解剖测量L1~5,S1形态学参数为研制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20套正常成人腰骶椎标本测量L1~5,S1的相关参数,据此设计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结果以L4/L5为例:(1)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椎板的交点至同侧横突根部上缘的距离(DITR)为(35.30±2.38)mm;(2)腰椎横突根部上缘前后两侧面的夹角(AFR)为(30.47±6.38)°;横突根部上下缘宽度(WRT)为(11.43±1.76)mm;(3)腰椎两侧横突、上关节突及椎弓根交界处中心点间距(DTAP)为(46.44±2.55)mm;(4)腰骶椎棘突的厚度(TSP)为(9.04±1.12)mm;(5)腰骶椎棘突间距(DAP)为(7.10±1.83)mm;(6)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椎板的交点到横突根部、上关节突、椎弓根交界处中心点的连线和相应棘突下面侧缘的夹角(ATL)为(58.31±7.02)°;(7)腰骶椎棘突后面到椎板的距离(LSP)为(20.40±2.80)mm。该内固定器由"U"形体部及两侧翼构成,初步设计大、中、小3个型号。结论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设计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且利用了镍钛合金的记忆效应、超弹性、耐腐蚀等特性,是一种牢靠安全,操作简便的新型内固定器。
张西兵朱立新王健史本超叶文明
关键词:腰椎峡部裂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