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9-002-205)

作品数:7 被引量:146H指数:4
相关作者:丁文龙尹帅张金川曾维特余腾孝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土资源部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国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盆地
  • 2篇地层
  • 2篇页岩
  • 2篇砂岩
  • 2篇主控因素
  • 2篇储层
  • 1篇地层岩石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条件
  • 1篇地质条件分析
  • 1篇电导
  • 1篇电导率
  • 1篇岩溶
  • 1篇岩溶储层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力学
  • 1篇延长组
  • 1篇页岩气
  • 1篇应力
  • 1篇硬石膏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国土资源部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海南省地质调...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海石油(中...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陕西延长石油...

作者

  • 7篇丁文龙
  • 3篇尹帅
  • 2篇曾维特
  • 2篇张金川
  • 1篇刘云峰
  • 1篇曹自成
  • 1篇游声刚
  • 1篇单钰铭
  • 1篇吴礼明
  • 1篇朱定伟
  • 1篇刘珠江
  • 1篇包书景
  • 1篇云露
  • 1篇周文
  • 1篇漆立新
  • 1篇王兴华
  • 1篇余腾孝
  • 1篇李昂
  • 1篇庞飞
  • 1篇王香增

传媒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古构造演化及其对奥陶系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被引量:69
2012年
依据2D和3D地震资料解释及钻井分层数据得到的不同时代地层的残余厚度图和现今埋深图,在对主要构造不整合面剥蚀量恢复和去压实校正的基础上,采用古构造、古地貌恢复方法,利用盆地模拟软件(PetroMod10)计算了不同地层的在不同构造时期的古埋深和古厚度,系统深入研究了巴楚-麦盖提地区古构造演化历史,阐明了巴楚隆起与和田古隆起构造演化关系及迁移规律,结合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特征,探讨了古隆起演化与岩溶储层发育之间关系,建立了岩溶储层发育的构造演化模式,预测了奥陶系有利岩溶储层分布地区。结果表明:巴楚-麦盖提地区古构造演化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燕山期和喜山期等4个构造旋回阶段;不同时期古构造面貌受控于不同构造期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巴楚隆起是海西早期开始发育,显现出隆起的雏形,到喜山中期开始大幅度隆升,并最终定型。构造演化经历了二个阶段,即海西运动的隆起形成和喜山运动强烈隆升改造阶段,隆起位置迁移不明显,主要表现在隆起规模上的变化。而和田古隆起则是在加里东期-海西期发育的一个大型古隆起,现今呈现为一个向南倾斜的大型麦盖提斜坡带;构造演化经历了早加里东运动雏形形成、加里东中期-海西早期运动持续隆升、海西运动中晚期的沉降埋藏、印支-喜马拉雅运动期的掀斜消失等四个阶段,且古隆起位置在平面上发生了明显逆时针方向的迁移。受和田古隆起构造演化的控制,奥陶系发育了加里东中期、晚期和海西早期等三期风化壳岩溶,其中以海西早期岩溶最发育;玉北地区遭受了三期构造抬升剥蚀,为三期岩溶的叠置区,是巴楚-麦盖提地区岩溶储层发育的最有利地区。
丁文龙漆立新云露余腾孝吴礼明曹自成游声刚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古构造演化奥陶系岩溶储层
延长组陆相页岩含气量及其主控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柳坪171井为例被引量:51
2014年
运用直接解吸法和间接法计算柳坪171井延长组长7段、长8段、长9段页岩游离气含量、吸附气含量和总气量,结合分析延长组页岩岩矿组分、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孔隙结构与孔隙体积,确定了延长组陆相页岩含气量及主控因素,并对含气量与主控因素之间关系做了定性及半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组页岩含气量以吸附气量为主,其中长7段页岩含气量为3.71~6.26m^2/t,游离气百分比为22.53%~35.29%,平均为29.22%;长8段页岩含气量为3.68~5.19m^2/t,游离气占总含气量的24.43%;长9段页岩含气量最高,为5.57~7.80m^2/t,游离气含量比例为31.64%。随着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可供天然气吸附的比表面增大,页岩吸附气量也增大,同时有机质成熟度的提高促进有机组分纳米级孔隙的产生,从而增加页岩气储集空间,因此有机碳含量、镜质体反射均与含气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海相页岩不同,延长组陆相页岩石英主要来源于陆源碎屑,含气量与石英含量呈负相关关系。黏土矿物含量与含气量呈弱正相关,主要表现在伊蒙混层、伊利石对页岩气的吸附能力。含气量与微孔体积相关性不明显,与中孔和宏孔均具有正相关关系。
曾维特张金川丁文龙王香增朱定伟刘珠江
关键词: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含气量主控因素
通过构建基于地层岩石电导率的动态渗透率图版求取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方法被引量:4
2016年
渗透率是致密砂岩储层评价的一个重要参数,关系到甜点区预测、储层分级、单井产能评价及提高采收率方案的合理制定;但该参数受区域构造背景、复杂孔隙结构、地层各向异性、强非均质性及束缚水饱和度的综合影响,其准确预测较为困难,常规预测方法效果往往不佳。针对这一现状,从微观尺度层面着手,联合Hanai-Bruggeman方程和Kozeny-Carman方程,建立了同时考虑地层岩石电导率(Cs)、颗粒电导率(Cg)、地层水电导率(Cw)及胶结指数(m)的致密砂岩动态渗透率预测模型,绘制了岩石动态渗透率解释图版,提出了新的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解释方法。利用所建立的关系图版可以对致密砂岩储层动态渗透率进行取值,通过与试井或实验测试所获得的岩石静态渗透率进行对比、校正,从而对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进行预测。将该方法应用于川西上三叠统致密砂岩储层,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储层渗透率预测平均绝对误差为0.035 m D。通过与常规预测方法进行对比,体现出提出方法的优势。因而,该方法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焦乃林丁文龙尹帅王濡岳曹翔宇
关键词:致密砂岩储层电导率图版孔隙度
三江盆地绥滨坳陷下白垩统陆相页岩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绥滨坳陷是位于三江盆地西部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并且作为中国东北部地区唯一的中生界具有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的、未获得常规油气突破的坳陷,对其进行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显得意义重大。其中中生界下白垩统穆棱组和城子河组的陆相富有机质含煤泥页岩是该地区最重要的两套主力烃源岩层系。通过分析绥滨坳陷下白垩统暗色泥页岩的分布情况、地球化学指标、页岩储层及含气性特征等因素,认为下白垩统两套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分布面积较广泛(>2 000 km2)、累积厚度大(>1 000 m)、TOC含量高(>1.3%)、受局部火山活动的影响,成熟度以成熟—过成熟为主(平均1.19%),有机质类型以Ⅲ和Ⅱ2为主,有利于生气,且储层中石英、长石及碳酸盐等脆性矿物含量较高,易于后期压裂改造的实施。另外,多段泥页岩层段气测显示异常,表明了其良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并与美国和国内海、陆相产气页岩层的主要参数指标相比较,初步认为普阳—南大林子凹陷的北部及南部的东荣集贤一带为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地区且以城子河组为最有利层段,而穆棱组次之,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何建华丁文龙包书景李昂庞飞童川川
关键词:页岩气地质条件下白垩统三江盆地
破裂准则方程在深层岩石力学强度响应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4年
本文探讨了5种常用线性及非线性破裂准则方程在深层砂岩、页岩及硬石膏泥岩中的力学强度响应变化过程及预测精度.根据σ1-σ3变化样式将其划分为:连续上凸型、连续上凹型及离散型3种类型,类型划分与岩石内部颗粒分布状态、接触形式、脆度及蠕变性有关,与组分含量无关.同时采用AAE、RMSE及COV等指标对各准则条件下岩石C0及σ1预测精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AAE、RMSE及R2之间有时会因出现较大的MAE值而发生不对应;COV能将精度放大;岩石C0预测效果与σ1-σ3变化样式具有较好对应关系;对于σ1的预测,当σ1-σ3为连续上凸样式时,一般Sheory、Bieniawski及H-B准则预测效果较好;当为连续上凹样式时,Sheory准则预测效果最好;当为离散样式时,较高的精度可能来源于线性准则或非线性准则.对于C0的预测,非线性Sheory、Bieniawski及H-B准则预测效果较好.最后对σ1离散值进行了定义,按文中方法去除离散值后能显著提高预测效果.
尹帅单钰铭周文丁文龙王杰琼李瑞彪刘云峰
关键词:砂岩页岩
基于扩容准则确定蠕变性硬石膏岩地层钻井液安全密度
2016年
为了解决深层蠕变性硬石膏岩地层钻井液密度难确定的问题,为套管类型选择及油气高效钻探提供依据。通过设计三轴实验对蠕变性硬石膏岩应力-应变曲线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对扩容点进行了定义。利用扩容准则描述了最大八面体剪应力分布特征。硬石膏岩三轴测试中扩容边界的八面体剪应力与平均应力间满足指数关系,钻进中若要地层维持稳定,最大八面体剪应力应位于扩容边界以内。利用扩容准则及Mogi-Coulomb准则确定了单井目的层钻井液安全密度,并与实际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扩容准则方法确定的钻井液安全密度与实际值极为相符,且纵向离散度小。由于常规Mogi-Coulomb准则方法所需待定参数较多,参数非确定性较强,因而最终确定的钻井液安全密度与实际值偏差较大。扩容准则方法可作为备选方案,对指导油气高效钻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王兴华丁文龙尹帅
关键词:蠕变应力
渝东南—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微纳米级孔隙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9年
以渝东南—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岩心及野外新鲜露头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划分页岩微纳米级孔隙类型,并对其发育程度和形态结构进行定量表征,结合页岩样品地球化学测试数据,明确页岩微观孔隙发育主控因素,试图建立微纳米级孔隙发育程度与主控因素定性或半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牛蹄塘组页岩微纳米级孔隙分为有机孔、无机孔和微裂缝3大类,包括7个亚类。有机质粒内孔结构特征为球状、细瓶颈状和墨水瓶状,无机孔主要为串珠状、球状和楔状,微裂缝呈四方开口的平行板状、夹板状。有机质粒内孔、矿物粒间孔和微裂缝为主要孔隙类型,且具有较好连通性,可作为页岩气赋存空间和渗流通道。页岩孔隙以中孔为主,其次为宏孔,孔隙直径分布范围主要在1~50nm。比表面积主要由孔径≤5nm孔隙所提供,页岩孔隙孔径越小,对比表面积贡献越大,越有利于页岩气吸附聚集,随着孔隙体积的增加,比表面积不断增加。有机碳含量是控制页岩微纳米级孔隙发育和比表面积的最重要内因,特别体现在对微孔和中孔发育的控制上;黏土矿物含量增加能增强页岩吸附能力,但对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主控作用不明显;脆性矿物含量主要控制宏孔发育,对页岩吸附的贡献可以忽略;热演化程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有机质孔隙的发育,微纳米孔隙体积随着成熟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对于高过成熟页岩,不同干酪根类型的有机质孔隙发育程度和比表面积大小次序为Ⅰ型>Ⅱ型>Ⅲ型。
曾维特曾维特丁文龙张金川王濡岳久凯
关键词:牛蹄塘组发育特征主控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